..续本文上一页息攀缘,衣钵不收,心有劳虑,故佛示现为后轨也,即收大衣著七条。
(二)净身业,阿含经说:佛行离地四指,莲华承足。今示现洗者,顺世表法为后轨也。
(三)正入定,敷座坐禅者,由身端故,心离沉掉故。魏译云:如常敷座,结加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唐译云:端身正愿,住对面念。无著云:显示唯寂者,于此能觉能说故。然大圣现迹,必有所表,表本觉之佛,在五蕴之都,觉魔军本空,名为战胜,照心识具德,即是给孤。求法养神名乞士众,觉心既发宁弃尘劳,将欲遍观,遂入识藏心心数法,次第思惟即妄而真,皆得法喜,法喜无体,融合觉心。思惟假缘,亡缘可符真性,观照是迹,拂迹返本还源,返本还源,法空心寂,心寂真体,般若朗然,欲谈般若正宗,如是示现发起。资圣云:夫身有二:一、伪,二、真。五蕴伪体,假衣食以生育;法身无相,因般若以照成。群生保伪遗真,诸佛养真弃伪;群生既迷真而取伪,我乃假伪迹而引真。故托乞食之缘,将施法喜之化。故涅槃经云:汝诸比丘,虽行乞食,初未曾乞大乘法食。
﹝释经文﹞第二,正宗分。分二:
﹝正宗分﹞初、约无著七种义句以悬判。
初约无著七种义句以悬判,后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初中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谓护念付嘱;(二)发起行相,谓由请赞许;(三)行所住处,谓十八住,从佛正说,直至经终,是无相行所住处矣;(四)对治,谓一一住处,皆具邪行,共见正行二种对治;(五)不失,谓由对治离增减二边,不失中道;(六)地位,谓由不失中道,成贤圣位,信行地、净心地、如来地;(七)立名,谓由前六智慧坚利位地阔狭,故名金刚。后四但约第三句中十八住说,无别经文。
十八住处者:(一)发心住,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等。
(二)波罗蜜相应行住,不住色布施等。
(三)欲得色身住,可以身相等。
(四)欲得法身住。法身有二:一、言说法身,颇有众生等因言显理故;二、证得法身,复有二:一、智相,如来得阿耨等;二、福相,若人满三千等。
(五)于修道得胜中无慢住,须陀洹等,从此至十六住,如次对治十二种障,意明欲求色身、法身须离是障,障尽故入十七证道住,今当对治第一慢障。
(六)不离佛世时住,昔在然灯等离第二少闻障,不离佛世,则具多闻。
(七)愿净佛土住,菩萨庄严佛土不等,离小攀缘作念修道障,缘形相土则小,无缘则大,契法界故。
(八)成熟众生住,人身如须弥等,离舍众生障,若见大小,不能济物。
(九)远离随顺外论散乱住,如恒河中所有沙等,离乐随外论散乱障,恒沙宝施不及持经,如何外学不修正法。
(十)色及众生身抟取中观破相应行住,三千世界所有微尘等,离破影像相中无巧便障,既离散乱,与定相应,以细末不念二种方便,破粗至细,泯细至空,则除影像之相想。
(十一)供养给侍如来住,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等,离福资粮不具障,不以相见,常见法身,名为给侍,福无边矣。
(十二)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不起精进及退失住,恒河沙身命布施等,离乐味懈怠利养障,恒沙命施,犹劣受持,岂为一身耽著利养,身疲心恼而懈怠耶。
(十三)忍苦住,忍波罗蜜割截身等,离不能忍苦障,无我等相,累苦能忍。
(十四)离寂静味住,当来之世,若有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等,离智资粮不具障。日三时舍身,一一沙数不及信经,如何唯专禅定耽寂静味,阙于智慧而不持说。
(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住,云何住降等,离十一不自摄障,我能住降心生喜动,动则不能自摄。
(十六)求佛教受住,于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不等,离十二无教授障,欲入初地须佛教授,故约遇佛得无所得,而证道矣。
(十七)证道住,人身长大等,摄种性智证遍行真如成法报身,故长大矣。
(十八)上求佛地住,于中复有六种具足:一国土净具足,我当庄严佛土等,此教二地已上诸大菩萨;二无上见智净具足,有肉眼不等,此下皆唯佛果,故云无上,无上之言,贯通下四;三福自在具足,若人满三千界七宝等;四身具足,佛可以具足色身等;五语具足,汝勿谓如来说法等;六心具足,佛得阿耨菩提为无所得耶?乃至应作如是观。
又十八住略为八种,亦得满足:一、摄住处;二、波罗蜜净住处,一二次配;三、欲住处,摄三及四;四、离障碍住处,即前十二障也,从五至十六;五、净心住处;六、究竟住处,上二次配十七十八;七、广大住处;八、甚深住处,上二各摄十八住处。一一住中皆深皆广。十八住文配位地者:第一、十住;第二、十行中前六;三、第七行;四、后三行;五至十四如次配十回向;十五、暖顶;十六、忍世第一;十七、初地;十八、从二地乃至佛地。
﹝正宗分﹞分二、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总分四段:
﹝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初、善现申请。分二:
﹝善现申请﹞初、整仪赞佛。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长老」者,德长年老;唐译云具寿,寿即是命;魏译云慧命,以慧为命。须菩提有三义译,谓善吉、善现、空生。生时室空,解空之善瑞现矣。相师占云:唯善唯吉。「从座起下」,皆整理威仪修敬之相。「希有」者,世所无故。「如来」者,从如而来。论云:「善护念」者,依根熟菩萨说,谓与智慧力令成就佛法,与教化力令摄受众生;「善付嘱」者,依根未熟菩萨说,惧其退失,付授智者,付者将小付大,嘱者嘱大化小。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三释:(一)约境所求所度;(二)约心有觉悟之智,余情虑之识;(三)约能所,所求能求,三皆如次配觉及有情。
﹝善现申请﹞二、正发问端。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释分二:初释当机,华严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魔所摄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遍正觉,谓正智通智,觉知、真俗不偏不邪。二释正问,魏译云: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意云:若人发菩提心已,住何境界?修何行业?妄心若起,云何降伏?故佛令安住四心,修六度行,于中降心,不令著相。秦译略修行者,意云:住道降心,即是修行;谓四心六度皆名住修降伏故。无著云:住谓欲愿,修行谓相应等持,降伏谓彼心若散,制令还住。又十八住中,一一皆以住修降伏释之,故知义虽有三,而行是一。
﹝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二、如来赞许。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释分三:一、印赞所赞,重言善哉,赞美之极,护付能令佛种不断,是事必然,故印赞言如汝所说。
二、敕听许说,无以生灭心行听实相法。智论偈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
三、标劝将陈,我当为汝如是如是委细而说。
﹝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三、善现伫闻。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者,顺从之辞。礼对曰唯,野对曰阿。十地经云:如渴思冷水,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四、如来正说。分二:
﹝如来正说﹞一、正答所问。分二:
﹝正答所问﹞初、举总标。
别以牒问: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此以降伏为总,住修为别也,谓住修之中皆有降伏。经意在此,故唯标降伏有科。此所标云,举后摄初者,乃令经文极不稳畅,理例颠倒。自古言教,祗有以初摄后,未闻以后摄初,况详经文无别答降伏之处,则知降伏在住修中,皆令离相是答降伏问也,不别答者,此经宗于离相,离相正是降心,本意欲明降心,须约住修而显,住修降心本不相离故。无著十八住,皆有住修降心。
﹝正答所问﹞二、约别显总。
以答问二:
﹝约别显总﹞一、答安住降心问。分四:
﹝答安住降心问﹞初、广大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文二:初句标三界普度故,若卵下二列三:(一)受生差别,天狱化生,鬼通胎化,人畜各四,诸余微细水陆地空,不可具分品类。卵劣在初者二释:一、约境,具缘多者为首;二、约心,从本至末为次。(二)依止差别:有色四禅,无色四空。(三)境界差别。功德施云:有想则空识二处,无想则无所有处,非等则有顶。
﹝答安住降心问﹞二、第一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即无住处涅槃,不共二乘,故云第一。无著云:何故愿此,不可得义生所摄故。又云:卵湿无想有顶则不能,云何普入?有三因缘:(一)难处生者待时故;(二)非难处生未成熟者,成熟之故。(三)已成熟者,解脱之故。
﹝答安住降心问﹞三、常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一)性空故;(二)同体故,论云:自身灭度无异众生;(三)本寂故;(四)无念故;(五)法界故。
﹝答安住降心问﹞四、不倒心。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论云:远离依止身见众生等相故。无著云:已断我见,得自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显示降伏心中,摄散时众生想亦不转,如彼尔炎。
﹝约别显总﹞二、答修行降心问,分五:
﹝答修行降心问﹞初、总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
《24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唐.宗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