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于法」者,统标诸法。「应无」下正明修行。问:菩萨万行,何唯说一?答:万行不出六度,六度总名布施。故偈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无著云:若无精进,疲倦故不能说法;若无禅定,即贪信敬利养染心说法;若无智慧,便颠倒说法。
﹝答修行降心问﹞二、别释。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本论但指三事,谓自身、报恩、果报。偈云: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著,护存己不施,防求于异事。
﹝答修行降心问﹞三、总结。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前但指三事,今则心境空有微细尽袪故。偈云:远离取相心。论云:不见施物,受者,施者。无著云:不住相想有人。将此结文,为答降伏问非也。前标次释次结,皆云无住,都是修行中降伏之义,何忽偏判配结之文为答别问。
﹝答修行降心问﹞四、显益。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初句征者。论云:若离施等相想,云何成就施福?「若菩萨」下释,于中三:初法说:为疑无福,不可思以断之。「东方」下喻说可知,「菩萨无住相」下法合。虚空者无者,云犹如虚空,有三因缘:(一)遍一切处,谓住不住相中福生故;(二)宽广高大殊胜故;(三)无尽究竟不穷故。
﹝答修行降心问﹞五、结劝。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来正说﹞二、蹑迹断疑。分二十七:
论云:自此已下,示现断生疑心,于中文分二十七段。
﹝蹑迹断疑﹞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分四:
疑云:为求佛果行施,即是住所求佛相,云何无住?又不住相为因,岂感色相之果,因果不类故。断之文四:
﹝断求佛行施住相疑﹞初、举疑因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本秪因以相为佛,故对前不住相起疑,佛举疑起之因,问答欲令除断。
﹝断求佛行施住相疑﹞二、防相得以酬。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行见如来。】
遮防疑者,欲以相求令得见佛,故答云:不可以相得见。论云:为防彼相成就得如来身。
﹝断求佛行施住相疑﹞三、释体异有为。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相是有为生住异灭,佛体异此故非身相。偈云:三相异体故者。佛体异于有为三相也。住异二相,同是现在,故合为一。若细分即四,故唯识云: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
﹝断求佛行施住相疑﹞四、印佛身无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非但佛身无相,但是一切凡圣依正,有为之相,尽是虚妄,以从妄念所变现故。妄念本空,所变何实?故起信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若见诸相等者,遮离色观空也。恐闻相是虚妄,又别求无相佛身,故云:相即非相,便是如来,不唯佛化身相是如来,所见一切相相皆无相,即如来也。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肇云:行合解通,则为见佛,偈云:离彼是如来者,离彼三相是法身如来也。无著则于色身但离遍计,不执色相即真色身,故彼论云:此为显示如来色身。又此当第三欲得色身住处。
﹝蹑迹断疑﹞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分四:
论云: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未来恶世必不生信,空说何益?断之文四:
﹝断因果俱深无信疑﹞初、约无信以呈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魏云:颇有众生于未来世云云,今略此句者,影在后五百岁也。句诠差别章者解句;实信者,大品云:于一切法不信,是信般若。
﹝断因果俱深无信疑﹞二、呵疑词以显信。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后五百岁者,大集云:初五百岁解脱牢固,第二五百岁禅定牢固,三多闻,四塔寺,五斗诤。皆如初二句例,本疑恶世无信,故举恶世以断疑。持戒修福者,戒定也;以此为实者,正解无倒。无著云:增上戒等三学,显示修行少欲等功德:戒出三涂、定出六欲、慧出三界。
﹝断因果俱深无信疑﹞三、明能信之所以。分二:
﹝明能信之所以﹞初、明历事善友积集信因。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无著云:显示集因于多佛所,明久事善友,则缘胜也。种诸善根,明久伏三毒,则因胜也。
﹝明能信之所以﹞二、明善友所摄成就信德。分二:
﹝明善友所摄成就信德﹞初、明摄受得福显福德门。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无著云:谓于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四蕴见其依止色身故,此等显示善友所摄。论云:若不说见,或谓如来以比智知;若不说知,或谓如来以肉眼见。故须二语。得福德者,魏云:生如是福德,取如是福德。论云:生者能生因,取者熏修自体果义。无著云:生者福正起时现行,取者即彼灭时摄持种子。此云得者,生取二义不离于得,得之一字生取俱摄。
﹝明善友所摄成就信德﹞二、明摄受所以显智慧门。分二:
由无二执故得摄受。
﹝明摄受所以显智慧门﹞初、正明已断粗执。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初征信者,以何义故,得如来悉知悉见?
﹝明摄受所以显智慧门﹞二、后释。分二:
(一)无我执。执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
(二)无法执。论云:无法相者,能取所取一切法无;亦无非法相者,无我真空实有。然离二执正是得佛知见,成就净信之本,善根福德,却是相兼故。论云:有智慧便足。何故复说持戒功德?为示现实相差别义故。亦有持戒功德,依信心恭敬能生实相故。不但说般若二因,显未除细执。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心取」下,总明二相,总解取法非法,尽名相也。亦是建立取相,则我等相便生,立义宗也。「若取法」下,别明二相。论云:但有无明使无现行粗烦恼,示无我见故。无著云:但取法及非法相转,非我等想,以我等想及依止不转。中有征者,取法但为法相,何故便著我等?释云:取非法亦著我等,何况取法。以后释前也。
﹝断因果俱深无信疑﹞四、示中道之玄门。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初正结归中,后引说,以证筏喻者。假言显义,不应如言执义,不执即为不取,非全弃也。偈云:彼不住随顺,于法中证智。论释云:不住者得证智,舍教如到彼岸。随顺者,随顺彼证智之教法,如未到岸。无著云:法尚应舍者,实相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故。
﹝蹑迹断疑﹞三、断无相。分二:
云何得说疑?论云:向说不可以相见佛,佛非有为,云何释迦得阿耨菩提?云何说法?断之文二:
﹝断无相﹞初、问答断疑。分四:
﹝问答断疑﹞初、举疑因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佛问得不,意显不得故。无著云:显示翻于正觉取故。
﹝问答断疑﹞二、顺实理以酬。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偈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问答断疑﹞三、释无定法之言。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无著云:不可取者,谓正闻时;不可说者,谓正说时。非法者,分别性故;非非法者,法无我理故。论云:彼法非法非非法,依真如义说,非法者,一切法无体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无我实相有故。何故唯言说不言证?有言说者,即成证义故,若不证者,则不能说。
﹝问答断疑﹞四、释无取说之所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论意云:圣人但依真如清净得名,非别得法,故无取说而有差别者。论云:真如具足清净分清净。无著云:无为者无分别义故,是故菩萨有学得名,如来无学得名。初无为者,折伏散乱时显了故;后无为者,唯第一义者无上觉故。三乘贤圣皆修证无为,故通说为差别。
﹝断无相﹞二、校量显胜。分四:
﹝校量显胜﹞初、举劣福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俱舍偈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码瑙、赤真珠、颇梨。
﹝校量显胜﹞二、释福多以酬。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无著云:是福德者标牒,「即非」者,约胜义空;「是故」者,约世俗有。
﹝校量显胜﹞三、判经福超过。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偈云: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四句者,但于四句…
《24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唐.宗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