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2 禦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唐.道氤)▪P21

  ..續本文上一頁顛倒義故。又如是說時不求信敬等,亦爲無染說法。

  ﹝演曰﹞(一)無可言說體,故名不演說;(二)不求信敬等,無染說,故亦名不說。彼論頌雲:

  諸佛說法時  不言是化身

  以不如是說  是故彼說正

  釋雲:若化身諸佛說法時,不言我是化身,是故彼所說是正說。若不如是說者,可化衆生,不生敬心,何以故?不能利益衆生故,即說彼是不正說,是故不說我是化佛。

  ﹝演曰﹞釋經意不言我是化佛故,名而不演說;是故彼說正故,是名爲說。問曰:諸小乘經不說是化;然大乘經,佛皆自說我是化佛,如何不言?答:雖說是化,不言離真,迥然別有,皆是真說,是故爲正。又解對不生敬信者言非化身,若生敬信亦說我化。梁本亦有如如不動,謂不取實能所诠相,心如真如而不動故,名爲不染,而是正說。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演曰﹞言何以故者,准此論生下經文,何以說法能不染者,以諸有爲如幻等故,非如所見有自性故,故說法時能不染也。

  非但說法不染,亦即是流轉不染。彼論答征意以諸有爲如幻等故,即真而說,不言化相離真而有也。准彼論疑即何以故釋九喻,略以七門分別:一說意,二開合,叁次第,四屬當法喻,五建立,六問答:七說喻勝益。

  初說意者,此論流轉不染,明佛示現,受于生死,常在叁界,化利衆生,以了有爲如幻等故,不爲所染,故有此文。彼論爲斷二十八佛涅槃疑。

  論雲:若諸佛如來常爲衆生說法,雲何言如來入涅槃?爲斷此疑,是故說彼偈,此義雲何?偈言:

  非有爲非離  諸如來涅槃

  九種有爲法  妙智正觀故

  上二句明無住道以答前疑;下二句釋此所由,正觀故示初文。論雲:以諸佛得涅槃,化身說法示現世間行,爲利益衆生故。此明諸佛以不住涅槃,不住世間故。此意非有爲故不住生死,不離有爲故不住涅槃。何故能示耶?以觀有爲如幻等故。

  疑意以佛受生說法,應拘生死,雲何言佛入涅槃耶?若入涅槃,應同二乘如何複言受生說法?答以佛般涅槃非有爲法,亦不離有爲法,何故能然,得無住道。由何得無住道?以正觀有爲故。

  二開合者,總名有爲由滯叁相表是有爲緣起之法。此論爲四:(一)自性相,謂初叁喻;(二)著所住味相,謂次一喻;(叁)隨順過失相,謂露泡二喻;(四)隨順出離相,謂後叁喻。

  彼論爲叁:(一)觀相謂初叁,(二)觀受用謂次叁,(叁)觀叁世事謂後叁。故頌雲:

  觀相及受用  觀于叁世事

  合此第二第叁爲觀受用,彼以能受身及能受用並所用境,能受所受同名受故,此以能所性別,故離爲二,亦不相違故。彼長行雲:(一)觀有爲法,以觀見相識;(二)者觀受用,以觀器世間等,以何處住,以何等身,受用何等。(叁)者觀有爲行,以何等法叁世差別轉。

  叁次第者,且自性相總談世間外道邪妄,所執能執一切自性及二所依;次明由有自性而生味著,次明由味著故過失隨起,後明除彼過失而修出離。

  彼論爲叁開合雖異,義與此同。就初自性相中有其叁喻:一星二翳叁燈。此論初相如星,次見如翳;彼論初見,次喻于相。何故爾耶?法喻義多,而作論者所取意別,謂此論中境心次第,先相後見,是故第二著所住味以境爲初,方說能受,彼論生起次第見爲根本,依心變境故相爲後。

  問:法中可爾,在喻如何?答:喻亦多義,且星在夜中爲他所見,亦能明照,晝則俱無,此論取爲他所見義,彼論取能照明義,俱有隱顯。

  翳有二義:一者由翳體故實無見有,此喻于見;(二)者由翳見毛輪等,彼喻于相。若爾,彼相應喻毛輪?答:毛輪無體,不離于翳,故但喻翳。

  四屬當法喻者,論雲:于中自性相者共相見識。

  ﹝演曰﹞此爲總標叁喻所喻:一共相,二見,叁識。

  一星,論雲:此相如星,無智闇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無彼光故。

  ﹝演曰﹞未見真如,彼相可有真智,既起都不現前。彼論雲:譬如星宿,爲日所映,有而不現,能見心法,亦複如是。

  二翳,此論雲:人法我見如翳,以取無義故。彼論雲:如目有翳,則見毛輪等色,觀有爲法亦複如是,以顛倒見故。

  叁燈,此論雲:識如燈,以渴愛潤取緣故熾然。彼論亦雲:依止貪愛法住故。

  ﹝演曰﹞此明報識,由業所引愛潤熾然而生。

  四幻,此論雲:于中著所住味者,味著顛倒境界故,以顛倒見故。彼論雲:又如幻,所住處亦複如是,以器世間種種差別,無一體實故。問:彼論如幻,唯器世間,此論境界,與相何別?答:相通一切染淨俱論,此中境界唯顛倒境。

  五露,此論雲:于中隨順過失相者,無常等隨順故,彼露譬喻者,顯示相體無有,以隨順無常故。彼論雲:又如露,身亦如是,以少時住故。

  ﹝演曰﹞彼論唯身,此論通喻有爲無常。

  六泡,此雲顯示隨順苦體,以受如泡故,若有受皆是苦故,隨有應知:彼苦生故是苦苦,破滅故是壞苦,不相舍離故是行苦。複于第四禅及無色中,立不苦不樂受以勝故。

  ﹝演曰﹞彼釋行苦,由與生滅不相離故,又依舍立四禅以上,依增勝故,理實舍受亦通,下有問:若爾,無漏智應名行苦,由有生滅及舍受故?答:性非順染,故不立苦,由有生滅,有漏性者順于染著,方立苦故。彼論雲:又如泡,所受用事亦如是,以受想因叁法不定故。

  ﹝演曰﹞以假者能受故說受體名所受事,所言叁法謂根境識,由叁易脫,速起速滅,受亦如是。

  七夢,此論雲:于中隨順出離相者,隨順人法無我,以攀緣故,得其出離故,說無我以爲出離。

  ﹝演曰﹞攀緣者作意義者,此言屬下意觀叁世遷流不定,除人法執而得出離,此總釋也。論文雲:彼過去行,以所念處故如夢。

  ﹝演曰﹞過去無體如夢所見,唯有其念,而無實法,唯自心故。

  八電,論雲:現在者不久時住故。

  九雲,論雲:未來者彼粗惡種子,似虛空引心出,故如雲。

  ﹝演曰﹞種子在識,但是功能而無體相,故喻虛空,所生現行,即有相狀,故喻于雲,彼論雲:以于子時阿梨耶識?與一切法爲種子根本故,亦與此同。空本無雲,雲在來設至現在,須臾變滅,觀未來法亦複如是。有雲:雲能含雨,雨在未來者,若爾,即應舉雨爲喻,故爲不可。

  五建立者。問:何故唯立九種譬喻,不減不增?答:由法有九,故唯九喻,何者依此論說自性有叁,謂相見識,著所住味有一;謂顛倒境界,隨順過失有二;謂無常苦隨順,出離有叁。謂即叁世,是爲九法。若依彼論,觀相有叁,謂見、相、識;受用有叁:一器,二身,叁能受用;約世有叁。論總名爲九種境界,頌雲:

  見相及于識  器身受用事

  過去現在法  亦觀未來世

  功德施論觀察有爲九種體相,頌雲:

  觀自在境物  遷動及體性

  少盛壽作者  觀心並有無

  觀察自在,譬如星等,著像于空,隨方運行,光色熾盛,假令久住終隨劫盡;如是人天受諸福報,豐財重位衆所瞻仰,雖久自在會亦歸空。

  觀察境物如翳,譬如翳目于淨空中見有毛輪、飛花、二月,無明翳識,亦複如是,于真實理無物之處,而見內外世出世間種種諸法。

  觀察遷動如燈,譬如燈焰,即生處滅,不至余處,然因此焰,余處焰生,如有遷動,諸蘊亦爾。

  觀察體性如幻,變作女人容貌,可觀體性非有,不了之者取爲真實,諸法亦爾。

  觀察少盛如露,露見日晞,盛年容色,一遇無常已從遷謝。

  觀察壽如泡,譬如水泡,或有始生未成體相,或才生已或暫停住,即歸壞滅,壽生亦爾,始生胎藏乃至衰老歸于滅壞。

  觀作者如夢,夢中隨先見聞,憶念分別熏習住故,雖無作者諸境現前,無始時來諸煩惱業熏習住故,雖無有我是能作者,而現無涯生死等事。

  觀心如電,生時即滅,刹那必謝。

  觀有無如雲,如空中雲,先無後有須臾變滅,有爲亦爾,體性本空,從妄緣有,有緣既散,還複歸無。功德更有多複次釋,煩不具引。

  六問答者。問:遍計等叁性之中。此喻何性?答:此喻依他,言有爲故。由觀依他如幻等故,能除遍計執實有心,所顯真理即圓成實故,由此觀悟入叁無性。問:亦有經中色如聚沫,乃至識如幻化,與此何殊?答:法有多途,喻亦多義,隨舉爲喻,不可一准,亦有水月光影谷響變化,或總喻有爲,或別喻諸法,此中所舉是其別喻,然據二論說,九喻爲正,此經阙四,星翳燈雲,而加影喻;梁本阙星,而加于暗,彼以星光暗中現故。或譯者意別,或梵本殊,不可和會。

  七說喻勝益者,依此論說,作是觀故,于有爲流轉生死,而無染著,故得出離。若爾,九觀皆得出離,何故後叁獨名出離?答:理實俱能得于出離,然于前喻別顯余義,此無人法出離義增,又順滅谛,即彼所觀出離相故,是故言之。彼論頌雲:

  觀相及受用  觀于叁世事

  于有爲法中  得無垢自在

  上料簡訖。

  次釋經文者,初一句法,次二句喻,後一句勸。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演曰﹞流通分有叁:初標佛化畢,次明衆同聞,後歡喜信奉。優婆塞等義如常說,准魏周經有菩薩摩诃薩,貞觀具引八部,此中文略。此論頌雲:

  若聞如是法  于大乘無覺

  我念過于石  究竟無因故

  下人于此深大法  不能覺知及信向

  世間衆生多如此  是以此法成荒廢

  ﹝演曰﹞初偈明不悟解者無菩提因,後偈明不信向故法成湮滅。前令人發心,後希法久住。彼論頌雲:

  諸佛希有總持法  不可稱量深句義

  從尊者聞及廣說  回此福德施群生

  上二句歎佛法殊妙,次一句繼軌傳燈,下一句發願回施。歡喜奉行者,智度論雲:爲生智也。文殊師利所問經雲:有叁種義歡喜奉行,有雲伽耶山頂經亦同,此說應檢之。一說者清淨,以于諸法得自在故,意明不爲取執利養所染。二所說清淨,以如實知清淨法體故,意明說彼所證實理,離虛妄執,說教理根性皆相應故,又初中後善等十種淨勝故。叁得清淨果,意明受者隨所聞說境行果叁,起行得果,證彼境故。所以歡喜,以其聽者根器宜聞佛正爲說,無不信悟,領納在心,敬順修學,由斯故說歡喜奉行。

  妙理非愚測  憑論略敷宣

  福善共含生  速證無所證

  建中四年年正月二十日僧義琳寫勘記

  

《22 禦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唐.道氤)》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