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2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P20

  ..续本文上一页彼论,世界喻法身。此论此文,世界乃是名身所摄,而经前文以三千界折为微尘,岂以心法折为色耶?答:不尔,前世界者器及众生总在其内,谓取其中根尘色蕴而破折之。此文世界唯是名身,其下双破名色之中云: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亦是名色两种,总名世界总相,为破色及名相实。

  【「何以故?】

  ﹝演曰﹞此论自下双破名色,先征,后释。此即双征色及名身,皆说无实,有何所以?彼论征云,世界无实,何所以故?

  【「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

  ﹝演曰﹞双释所由。论云若世界是实有者,即为有搏取者,于中为并说。若世界若微尘界故,有二种搏取,谓一搏取及差别搏取。众生类众生世界有者,此为一搏取;微尘有者,此为差别搏取,以取微尘聚集故。

  ﹝演曰﹞四蕴无形执为是实,冥然一故但名一搏;微尘众多执为一搏,实有差别故名差别搏取。一及差别此中总名为一合相。经言世界似唯名身,其一合相即兼微尘,是故双破。

  问:执彼五蕴为一合相有何过耶?答:便同外道数胜论等执器身等积微所成而是实有,亦同小乘心心所实皆是法执,是故为过。

  彼论第三破界实有故。论云:若实有一世界,如来则不说三千大千世界。

  问:彼以世界喻真法身,今说界无有,何所以?答:法身无相,总界亦无,法喻相似。又界若实有,可喻尘异;今既非实,便成与尘非一非异。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演曰﹞此论第二约二谛辨。初善现辨,后佛重成。

  此初也。梁唐本名一合执据能执心。此但言相依所执境,言如来说一合相者,于俗谛中有言说故,即说彼情名一合,执情所执,境名一合相。又释此执行相相执无别,言即非一合相者,以胜义中情有理无,成真谛中情亦非有。故论云此上座须菩提安立第一义故,结文可知。彼论第四存假谓显如来说一合相大千界等非有实体,但相无差名一合耳。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演曰﹞后佛重成有二:初明胜义无,后明俗谛有。

  此即初也。谓佛了达色及名身搏取之相胜义中无,不可以言说说,及分别戏论心之所分别以心言路绝故。贞观云:不可言说不可戏论。此论云:世尊成就如是义故说搏取者,即是不可以言说说等。此何所显示?世谛言说故,有彼搏取第一义故,不可说。彼论第二如来释成有二:初体实无,后妄执有。

  此初也。以聚集相无实体性,故不可说。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演曰﹞明俗谛有凡夫不了法体无故,妄生法执,法执起故,我执亦生,增爱贪等。论云:彼小儿凡夫,如言说取,非第一义,彼论妄执,意亦同此。颂云:

  但随于音声  凡夫取颠倒

  释意以彼聚集无物可取,但随于声,虚妄分别,故是颠倒。若有实者,即是正见。上来彼论,非但喻显,真化一异,亦是因破我法二见,所缘境无,即同此论。此论第一无所见方便讫。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演曰﹞下第二明如所不分别,即无能见。前破我法所缘之境令知不实;今破能缘我法见心,见心乃是所起分别,今翻令作无分别心故,言如所不分别也。论云:已说无所见方便,破义未说无所见等入相应三昧时不分别,谓如所不分别等,云何得显示如外道,说我如来说,为我见故。安置人无我,又为说有此我见故,安置法无我。若有彼我见,是见所摄。如是观察,菩萨入相应三昧时,不复分别,即此观察,为入方便。

  ﹝演曰﹞由执我者,说彼为见,明人无我,名无我见也。执有此见,名为法执,明见亦是法无我。彼论自下明其法,合文亦为二:初离我执,后离法执。所以然者,前喻中云:「微尘碎为末,示现烦恼尽」,虽言烦恼亦兼所知二障,乃以二执为本。今明断执,障尽理圆,证真起化,非一非异故。说此文名为法合,颂云:

  非无二得道  远离于我法

  释云:非无我无法,离此二事而得菩提,云何得菩提?远离彼二见故。偈言「远离于我、法」者,意令不起我、法见也。又复此经承前唯破我、法等想,息我等见,令起正见,未明我见,体非实有。今经将终,明起邪见亦非实见,于真理中无邪无正。此文有四,问、答、征、释。

  此初也。余本此上征云:何以故?若一合执云不可说,凡夫妄者,何所以故?如来说有我见等耶?然佛为遮外道我故说有我见等,佛亦不说我见实有故,佛却问有人,谓佛说实我见,解我意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演曰﹞第二答:佛为利生说假我见,非如凡夫说有实真故,说实见名不解意。

  【「所以者何?】

  ﹝演曰﹞征意无实我见有何所以而佛说耶。

  【「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演曰﹞释也。此文有三:初牒,次非,后结。初牒佛说我见等者,随顺世俗,为欲对除,令息虚妄,是故说也。次文非者,非如外道及诸凡夫说有实我,而起实见;亦异小乘,虽无有我而有实见;今大乘宗说我等见无始世界虚妄分别,于真理中本无实见,是故非也。后结可知。彼论颂云:

  见我即不见  无实虚妄见

  此是微细障  见真如远离

  释云:是故如来说彼我见即是不见,以其无实,无实者即是无物,以是义故说我见即是虚妄见。

  ﹝演曰﹞准彼释,经说我见等者,说虚妄见;即非等者,非实见也;是名等者,结虚妄见。上依此论以彼我见是人无我,即我见体虚妄不实,是法无我,一我见言具含二义,今者非之,明二我见,一切都妄,令息分别,即是如所不分别破能见心。然论说此名入方便,因观二妄能证真理,故名方便。以证如时,不作我无我解故,彼论上来唯破人我见,下破法我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演曰﹞此论第三,何人无分别,此简凡夫外道二乘有学我法二见俱是实有,二乘无学虽无我见,法见未亡,不能悟入二空之理,唯菩萨者,有胜智,能欲趣大觉,断二障故。

  【「于一切法。】

  ﹝演曰﹞此论第四,于何法无分别,二乘之人非于一切而求遍智。菩萨异彼,于一切法观无我、法,以除二见。

  【「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

  ﹝演曰﹞第五,何方便不分别,即何智定?前第二文翻彼能见总无分别,今此别明所有智定。论云: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上毗钵舍那故见,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胜解以三摩提自在故,解内攀缘影像,彼名胜解。

  ﹝演曰﹞因止生智名知,因观生智名见。如次即本后智止之与观,皆依等持,由智离障,观彼影像有胜慧解,定为此依,故名胜解。故论云:以三摩地自在故,解内攀缘影像,彼名胜解。彼论云:如是示现我见不见故,见法者亦是不见,如经发菩萨心等者,乃至不住法相故,此复何义?以见法相即不见相,如彼我见即非见故,何故此二见说名不见。偈云:「此是微细障,见真如远离」故。此复云何?彼见我见法,「此是微细障」,以不见彼二故,是以见法而得远离。偈言「见真如远离」故。

  ﹝演曰﹞言不见彼二者,以于无我、法处妄起其见,是以见真而得远离。彼论又释知见信之,偈云:

  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远离

  长行云:示现世智第一义智,及依止三昧得远离彼障,与此论同。

  【「不生法相。】

  ﹝演曰﹞第六,云何不分别,即何行解。论云:而不住法相者,此正显示无分别,彼论意说:若生法相,亦是见真所远离法。文分有二,谓标及释。

  此初也。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演曰﹞释也。有牒非结,论云:此显示法相中不共义,及相应义,如前已说。法即是境,相即是心,双牒能所缘。说非相者,于胜义中说为非相;是名等者,于俗谛中说有能所相也。彼论以见法相即不见相,如彼我见,即非见故法合已讫。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演曰﹞下明不染行住,于中复二:初说法不染,复流转不染。

  此初也。前语具足,不取言说,所诠体义与名相,属真俗双明,明所取无;今此处明不取教法。取教法者,即为法取法,取即染。此能取心,令不染彼体故,又不令求供养信敬等,复云不染其施设。大利法总明法施,未明不染,今此明之,故与前别。

  文分为二:初校量说胜,二正明不染。

  前文又二:初举施福,后正校量。

  彼论为断第二十七化说无量福疑。疑云:前说化身有去来,故既非真佛;又前颂言非说法者。既尔,化佛所说之经持说无福。故为断此疑而有斯文。明化虽示现,所说之法,持说经等,非无尽福故。重以喻而为校量。论虽不叙疑起所由,准颂及释当知定尔。故颂云:

  化身示现福  非无无尽福

  何故得福以得二智、三昧能远离障而起化身,是故获福。文乘前起有,是故言而别破疑,说非无福,于中有二:初示现有福,后明有敬信。既由敬信,是故福生。此初举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演曰﹞正校量。论云:以有如是大利益故,决定应演说,如是演说而无所染。彼论云:虽诸佛自然化身作业,而彼诸佛化身说法,有无量无尽无漏功德故。

  【「云何为人演说?】

  ﹝演曰﹞正明不染。一问,二答。问:如何演说而得生福?彼论自下明有敬信,问意既是化说非正实,故无人敬信,何能生福?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演曰﹞此答也。准余经本云:而不名说,是名为说。贞观云:如不为他宣说开示,故名为他宣说开示。此经无结,「不取于相」,即是余本不宣说义,更加「如如不动」,释此所由。论云:此有何义?显示不可言说故不演说,彼法有何说体?应如是演说。若异此者,则为染说,以…

《22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