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2 禦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唐.道氤)▪P20

  ..續本文上一頁彼論,世界喻法身。此論此文,世界乃是名身所攝,而經前文以叁千界折爲微塵,豈以心法折爲色耶?答:不爾,前世界者器及衆生總在其內,謂取其中根塵色蘊而破折之。此文世界唯是名身,其下雙破名色之中雲: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亦是名色兩種,總名世界總相,爲破色及名相實。

  【「何以故?】

  ﹝演曰﹞此論自下雙破名色,先征,後釋。此即雙征色及名身,皆說無實,有何所以?彼論征雲,世界無實,何所以故?

  【「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

  ﹝演曰﹞雙釋所由。論雲若世界是實有者,即爲有搏取者,于中爲並說。若世界若微塵界故,有二種搏取,謂一搏取及差別搏取。衆生類衆生世界有者,此爲一搏取;微塵有者,此爲差別搏取,以取微塵聚集故。

  ﹝演曰﹞四蘊無形執爲是實,冥然一故但名一搏;微塵衆多執爲一搏,實有差別故名差別搏取。一及差別此中總名爲一合相。經言世界似唯名身,其一合相即兼微塵,是故雙破。

  問:執彼五蘊爲一合相有何過耶?答:便同外道數勝論等執器身等積微所成而是實有,亦同小乘心心所實皆是法執,是故爲過。

  彼論第叁破界實有故。論雲:若實有一世界,如來則不說叁千大千世界。

  問:彼以世界喻真法身,今說界無有,何所以?答:法身無相,總界亦無,法喻相似。又界若實有,可喻塵異;今既非實,便成與塵非一非異。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演曰﹞此論第二約二谛辨。初善現辨,後佛重成。

  此初也。梁唐本名一合執據能執心。此但言相依所執境,言如來說一合相者,于俗谛中有言說故,即說彼情名一合,執情所執,境名一合相。又釋此執行相相執無別,言即非一合相者,以勝義中情有理無,成真谛中情亦非有。故論雲此上座須菩提安立第一義故,結文可知。彼論第四存假謂顯如來說一合相大千界等非有實體,但相無差名一合耳。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

  ﹝演曰﹞後佛重成有二:初明勝義無,後明俗谛有。

  此即初也。謂佛了達色及名身搏取之相勝義中無,不可以言說說,及分別戲論心之所分別以心言路絕故。貞觀雲:不可言說不可戲論。此論雲:世尊成就如是義故說搏取者,即是不可以言說說等。此何所顯示?世谛言說故,有彼搏取第一義故,不可說。彼論第二如來釋成有二:初體實無,後妄執有。

  此初也。以聚集相無實體性,故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演曰﹞明俗谛有凡夫不了法體無故,妄生法執,法執起故,我執亦生,增愛貪等。論雲:彼小兒凡夫,如言說取,非第一義,彼論妄執,意亦同此。頌雲:

  但隨于音聲  凡夫取顛倒

  釋意以彼聚集無物可取,但隨于聲,虛妄分別,故是顛倒。若有實者,即是正見。上來彼論,非但喻顯,真化一異,亦是因破我法二見,所緣境無,即同此論。此論第一無所見方便訖。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演曰﹞下第二明如所不分別,即無能見。前破我法所緣之境令知不實;今破能緣我法見心,見心乃是所起分別,今翻令作無分別心故,言如所不分別也。論雲:已說無所見方便,破義未說無所見等入相應叁昧時不分別,謂如所不分別等,雲何得顯示如外道,說我如來說,爲我見故。安置人無我,又爲說有此我見故,安置法無我。若有彼我見,是見所攝。如是觀察,菩薩入相應叁昧時,不複分別,即此觀察,爲入方便。

  ﹝演曰﹞由執我者,說彼爲見,明人無我,名無我見也。執有此見,名爲法執,明見亦是法無我。彼論自下明其法,合文亦爲二:初離我執,後離法執。所以然者,前喻中雲:「微塵碎爲末,示現煩惱盡」,雖言煩惱亦兼所知二障,乃以二執爲本。今明斷執,障盡理圓,證真起化,非一非異故。說此文名爲法合,頌雲:

  非無二得道  遠離于我法

  釋雲:非無我無法,離此二事而得菩提,雲何得菩提?遠離彼二見故。偈言「遠離于我、法」者,意令不起我、法見也。又複此經承前唯破我、法等想,息我等見,令起正見,未明我見,體非實有。今經將終,明起邪見亦非實見,于真理中無邪無正。此文有四,問、答、征、釋。

  此初也。余本此上征雲:何以故?若一合執雲不可說,凡夫妄者,何所以故?如來說有我見等耶?然佛爲遮外道我故說有我見等,佛亦不說我見實有故,佛卻問有人,謂佛說實我見,解我意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演曰﹞第二答:佛爲利生說假我見,非如凡夫說有實真故,說實見名不解意。

  【「所以者何?】

  ﹝演曰﹞征意無實我見有何所以而佛說耶。

  【「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演曰﹞釋也。此文有叁:初牒,次非,後結。初牒佛說我見等者,隨順世俗,爲欲對除,令息虛妄,是故說也。次文非者,非如外道及諸凡夫說有實我,而起實見;亦異小乘,雖無有我而有實見;今大乘宗說我等見無始世界虛妄分別,于真理中本無實見,是故非也。後結可知。彼論頌雲:

  見我即不見  無實虛妄見

  此是微細障  見真如遠離

  釋雲:是故如來說彼我見即是不見,以其無實,無實者即是無物,以是義故說我見即是虛妄見。

  ﹝演曰﹞准彼釋,經說我見等者,說虛妄見;即非等者,非實見也;是名等者,結虛妄見。上依此論以彼我見是人無我,即我見體虛妄不實,是法無我,一我見言具含二義,今者非之,明二我見,一切都妄,令息分別,即是如所不分別破能見心。然論說此名入方便,因觀二妄能證真理,故名方便。以證如時,不作我無我解故,彼論上來唯破人我見,下破法我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演曰﹞此論第叁,何人無分別,此簡凡夫外道二乘有學我法二見俱是實有,二乘無學雖無我見,法見未亡,不能悟入二空之理,唯菩薩者,有勝智,能欲趣大覺,斷二障故。

  【「于一切法。】

  ﹝演曰﹞此論第四,于何法無分別,二乘之人非于一切而求遍智。菩薩異彼,于一切法觀無我、法,以除二見。

  【「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演曰﹞第五,何方便不分別,即何智定?前第二文翻彼能見總無分別,今此別明所有智定。論雲: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上毗缽舍那故見,此二依止叁摩提故,勝解以叁摩提自在故,解內攀緣影像,彼名勝解。

  ﹝演曰﹞因止生智名知,因觀生智名見。如次即本後智止之與觀,皆依等持,由智離障,觀彼影像有勝慧解,定爲此依,故名勝解。故論雲:以叁摩地自在故,解內攀緣影像,彼名勝解。彼論雲:如是示現我見不見故,見法者亦是不見,如經發菩薩心等者,乃至不住法相故,此複何義?以見法相即不見相,如彼我見即非見故,何故此二見說名不見。偈雲:「此是微細障,見真如遠離」故。此複雲何?彼見我見法,「此是微細障」,以不見彼二故,是以見法而得遠離。偈言「見真如遠離」故。

  ﹝演曰﹞言不見彼二者,以于無我、法處妄起其見,是以見真而得遠離。彼論又釋知見信之,偈雲:

  二智及叁昧  如是得遠離

  長行雲:示現世智第一義智,及依止叁昧得遠離彼障,與此論同。

  【「不生法相。】

  ﹝演曰﹞第六,雲何不分別,即何行解。論雲:而不住法相者,此正顯示無分別,彼論意說:若生法相,亦是見真所遠離法。文分有二,謂標及釋。

  此初也。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演曰﹞釋也。有牒非結,論雲:此顯示法相中不共義,及相應義,如前已說。法即是境,相即是心,雙牒能所緣。說非相者,于勝義中說爲非相;是名等者,于俗谛中說有能所相也。彼論以見法相即不見相,如彼我見,即非見故法合已訖。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演曰﹞下明不染行住,于中複二:初說法不染,複流轉不染。

  此初也。前語具足,不取言說,所诠體義與名相,屬真俗雙明,明所取無;今此處明不取教法。取教法者,即爲法取法,取即染。此能取心,令不染彼體故,又不令求供養信敬等,複雲不染其施設。大利法總明法施,未明不染,今此明之,故與前別。

  文分爲二:初校量說勝,二正明不染。

  前文又二:初舉施福,後正校量。

  彼論爲斷第二十七化說無量福疑。疑雲:前說化身有去來,故既非真佛;又前頌言非說法者。既爾,化佛所說之經持說無福。故爲斷此疑而有斯文。明化雖示現,所說之法,持說經等,非無盡福故。重以喻而爲校量。論雖不敘疑起所由,准頌及釋當知定爾。故頌雲:

  化身示現福  非無無盡福

  何故得福以得二智、叁昧能遠離障而起化身,是故獲福。文乘前起有,是故言而別破疑,說非無福,于中有二:初示現有福,後明有敬信。既由敬信,是故福生。此初舉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

  ﹝演曰﹞正校量。論雲:以有如是大利益故,決定應演說,如是演說而無所染。彼論雲:雖諸佛自然化身作業,而彼諸佛化身說法,有無量無盡無漏功德故。

  【「雲何爲人演說?】

  ﹝演曰﹞正明不染。一問,二答。問:如何演說而得生福?彼論自下明有敬信,問意既是化說非正實,故無人敬信,何能生福?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演曰﹞此答也。准余經本雲:而不名說,是名爲說。貞觀雲:如不爲他宣說開示,故名爲他宣說開示。此經無結,「不取于相」,即是余本不宣說義,更加「如如不動」,釋此所由。論雲:此有何義?顯示不可言說故不演說,彼法有何說體?應如是演說。若異此者,則爲染說,以…

《22 禦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唐.道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