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叁 破救。
若作是念:離有聚法別無總聚,能作依怙等果,即是有聚法。故我作依怙,可調伏,爲證者亦應道理。破曰:汝之我名,時诠蘊聚,時诠有聚諸蘊,何得如是隨意轉計,此過如前已說。複有過失,頌曰:
〖爾時支聚應名車,以車與我相等故。〗
若計蘊聚爲我者,爾時車之支分堆聚一處亦應名車,以車與我,于自支聚安立不安立,二者相等故。如經雲:“汝墮惡見趣,于空行聚中,妄執有有情,智者達非有,如即攬支聚,假想立爲車,世俗立有情,應知攬諸蘊。”
辰二 依止馀經解釋蘊聚非我。
由前說道理,頌曰:
〖經說依止諸蘊立,故唯蘊聚非是我。〗
經說依止諸蘊假立有情,故唯蘊聚非即是我。此以量式立雲:凡依他法而立者,非唯他法支聚,依他立故,如大種所造。如以大種爲因,安立青等大種所造色與眼等根。然彼二法非唯大種相聚。如是以蘊爲因安立爲我,說唯蘊聚亦不應理。
設作是念:若經雲:“攬諸蘊聚”。雖不可說蘊聚即是補特伽羅,然經僅雲:“攬諸蘊”而無聚字,不可證明蘊聚爲安立補特伽羅之所依也。曰:不然!經舉喻雲:“如即攬支聚,”說依支聚假立爲車。次合法雲:“應知攬諸蘊。”雖未明說聚字,勢必應有。故當知智者誦經之文句,而生歡喜。若謂瓶等不決定者,此亦不然,說瓶等唯色等聚亦不成故。彼亦與觀察我相同。如唯我之支聚不可說爲我,唯色等支聚亦不可說爲瓶等,二者相同。
辰叁 破蘊聚之形狀爲我。
設作是念:唯輪等堆積猶非是車,要輪等堆積,具足特殊車形,乃名爲車。如是有情身中色等諸蘊之形狀乃是自我。此亦不然。頌曰:
〖若謂是形色乃有,汝應唯說色是我,心等諸聚應非我,彼等非有形狀故。〗
形狀唯色法乃有,汝宗應說唯色法是我,心心所等聚,應不立爲我,以心心所等非有形故。非色法故。
辰四 計蘊聚爲我出馀妨難複有過失,頌曰:
〖取者取一不應理,業與作者亦應一。〗
由此取故,名能取者,即作者我。由取此故名所取事,即所作五蘊。言彼二爲一體不應理者,謂安立蘊聚爲我,不應道理。倘計色等蘊聚即是我者,則作業作者皆應成一。然非汝許,以大種與所造色,瓶與陶師皆應一故。中論雲:“若薪即是火,作者業則一。”又雲:“以薪與火理。說我與所取,及說瓶衣等,一切百如是。”如不許火與薪爲一,亦不應計我與所取爲一,論說彼二相等故。
設作是念:此中全無能取蘊聚之作者,唯有所取蘊聚之所作業耳。此亦不然,頌曰:
〖若謂有業無作者,不然離作者無業。〗
若無作者,亦無無因之業故。中論雲:“如破作作者,應知取亦爾,及馀一切法,亦應如是破。”此說以破作業作者有自性之理,當知亦破受與受者是有自性。言馀法者,顯句論雲:“亦破能生所生,能去所去,能見所見,能相所相,能出所出,支與有支,德與有德,能量所量等法是自有性。智者應知唯是互相觀待而有。”此中總說一切能作所作,別說能量所量非有自性,許爲觀待而有。故此觀待。當知更有不共互相觀待之理也。言取者,此中事字界“邬跋劄 ”,給以“羅劄”字緣,猶能取故名之爲取。若離作用則亦無事。故所取能取,俱名曰取。問曰:羅劄字緣,表由此取之作用,雲何可說通所取業?答:如聲明論雲:“枳達與羅劄是多分。”謂多分離爾,然于作業可給羅劄字緣,故通所取業亦不相違。中論亦雲:“我不異于取,亦不即是取,而複非無取,亦不定是無。”此說我非異所取而有,亦非即是所取,複非不待所取,此我亦非全無。故非無作者而有作業。勝義空經,說無作者,有業有報。當知是破有自性之作者,非破名言支分假立之我。如經廣雲:“補特伽羅無明隨轉,作諸福行。”解釋正理論雖說前經于無性宗不相符合,于唯識宗極爲符順。然此宗安立補特伽羅之理,謂蘊之自性作者,名言中亦無。若名言中許有業報,則如後經所說能作業之補特伽羅,亦定許有。故不立所取即我,立我爲彼之能取者,極爲善哉。
辰五 佛說依六界等假立爲我。
若計諸蘊積聚即是我者,複有過失。頌曰:
〖佛說依于地水火,風識空等六種界,及依眼等六觸處,假名安立以爲我,
說依心心所立我,故非彼等即是我,彼等積聚亦非我,故彼非是我執境。〗
佛于父子相見經中,說依于六界,謂地水火風識界,鼻孔等空界,及依六觸處,謂眼觸處乃至意觸處,假說名我,即說依于心,心所等法假立爲我,故非彼地等任何一界即是我。亦非彼等積聚即立爲我,故彼諸法若總若別皆非無始傳來我執心之所緣也。經雲:“大王,六界,六觸處,十八意近行,是士夫補特伽羅。”士夫與補特伽羅是異名。六界,六觸處,十八意近行之叁者,是所具之法。補特伽羅是能具之人。十八意近行,謂緣六種可愛境,生六種喜受。緣六種不可愛境,生六種憂受。緣六種中庸境,生六種舍受。由優喜舍受之力,令意于色聲等境,數數馳逐,故名意近行。
如是諸蘊既非俱生我執所緣境,離諸蘊外亦無彼之所緣。故我執所緣境非有自性。諸瑜伽師,由見我無自性故,亦知我所是無自性。即能斷除一切有爲生死系縛,不受後有而得涅槃。是故五蘊若總若別,及離五蘊,皆不立爲我見所緣。然善安立我見所緣補特伽羅。依此道理,便能安立補特伽羅是自性空。此觀察慧,是最利根求解脫者,至上莊嚴。于他宗中皆非有故。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十一終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十二
釋第六勝義菩提心之九
卯五 明他宗無系屬
尋求我執所緣假我義,有計爲五蘊,有計爲唯心者。若如彼宗,則至自身有諸蘊時,即應有補特伽羅我執生起。以計我執所緣之我義,是尋求所得而立,彼即補特伽羅我執所依境,是有事故。頌曰:
〖證無我時斷常我,不許此是我執依,故雲了知無我義,永斷我執最希有。〗
汝計現證補特伽羅無我時,唯斷除常我。然不許此常我,是俱生我執薩迦耶見所緣行相任何所依境。故雲唯見無此常我,修習彼智,便能永斷無始傳來之我見。噫汝此事,可謂最希有矣。
計唯見無有常我,即能斷無始我執。當以世喻明其毫無系屬。頌曰:
〖見自室壁有蛇居,雲此無象除其怖,倘此亦能除蛇畏,噫嘻誠爲他所笑。〗
有諸愚人,見自室壁中有蛇居住,甚可怖畏。馀人告曰,汝勿恐怖此室無象。若謂由知彼室無象,非但能除象怖,亦能除蛇畏者。噫嘻,誠爲智者所竊笑也。若有毒蛇恐怖因緣。唯因他語,由知無象,便安閑居住,不知恐怖,不作除彼恐怖之方便。則定遭蛇噬。如是僅見無如象之常我。若謂修習彼義,亦能斷除無始傳來如蛇之我執恐怖,便安閑而住者。必不能除,緣五蘊之我執薩迦耶見。故彼補特伽羅亦定不能解脫生死。此顯自他各部諸欲決擇諸法真實義者,由不知破除俱生我執所執境,而作決擇馀真實義之建立,皆徒勞無果。故知此義至爲切要。
寅叁 破能依所依等叁計分二,卯一 正破叁計,卯二 總結諸破。今初
已說我與五蘊自性一異不成,今說我蘊亦無自性更互相依。頌曰:
〖于諸蘊中無有我,我中亦非有諸蘊,若有異性乃有此,無異故此唯分別。〗
于諸蘊中無有自性能依之我。于我中亦非有自性能依之諸蘊。何以故?若蘊與我,有自性成就之異性,乃可有此自性成就之能依所依二種分別。然實無自性成就之他性。故此自性成就之能依所依,唯是顛倒分別之所安立。喻如世間盤酪異性,乃見能依所依。我與諸蘊,未見是事,故能依所依都無自性也。
我亦非自性有五蘊,頌曰:
〖我非有色由我無,是故全無具有義,異如有牛一有色,我色俱無一異性。〗
亦不許我自性有色蘊。何以故?以我與諸蘊自性一異,皆己破訖。是故我與諸蘊無自性具有義。以具有之因緣,異性者,如雲:天授有牛。不異性者,如雲天授有色。然我與色,俱無一性異性,故我亦非自性有色也。破自性有馀四蘊,應知亦爾。
卯二 總結諸破
今當總結以上諸破,由行相所緣顛倒數量門明薩迦耶見,頌曰:
〖我非有色色非我,色中無我我無色,當知四相通諸蘊,是爲二十種我見。〗
色非是我而見爲我。我非自性有色而見爲有色。我自性不在色中,色亦不在我中,而見相在。如于色蘊所說四種薩迦耶見,當知于受等四蘊,皆有四見。是爲二十種薩迦耶我見。
若謂:此加我異色蘊見,于一一蘊可作五類觀察,中論亦雲:“非蘊不離蘊,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蘊,何處有如來。”應成二十五種我見,雲何只說二十種耶?曰:二十種薩迦耶見,是經所建立。建立之理,謂薩迦耶見,若不先取五蘊,必不能起我執。故由四相緣慮諸蘊執以爲我。執離五蘊第五相爲我者,唯諸外道乃起彼執。故經不說第五事。中論說第五異品者,當知是爲破外道而說也。
經言:“以金剛智杵,摧壞二十種薩迦耶見高山,證預流果。”此義,頌曰:
〖由證無我金剛杵,摧我見山同壞者,謂依薩迦耶見山,所有如是衆高峰。〗
薩迦耶見山,以我爲所緣,執有自性爲行相。未以聖金剛智杵摧壞之前,始從無始生死而有,從無明地基之所發起,日日增長煩惱巉岩,豎窮叁界橫遍十方。經現證無我金剛智杵摧壞之後,與所摧我見同時摧壞者,謂依根本薩迦耶見山而住,即前所說五蘊各有四相之二十種高峰也。釋論譯爲:“與最高蜂同時壞者,當知彼等即是高峰。”今如頌譯,謂與根本薩迦耶見同時。又俱生薩迦耶見我執,都非前說二十種見攝。故論雲:“依薩迦耶見山。”謂二十種薩迦耶見高峰,依止根本薩迦耶見而住。然預流果所斷,與二十種見同時之根本薩迦耶見,亦是分別我執。彼非僅執我是有自相,且計彼執爲應正理。是依邪宗所薰之種子,爲預流所斷也。
寅四 破不一不異之實我分二,卯一 敘計,卯二 破執。今初
今爲破正量部所計實我,頌曰:
〖有計不可說一…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