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P39

  ..續本文上一頁大悲相,大喜以極歡喜爲相。大舍謂于此不貪,于彼不嗔,遠離貪嗔無雜爲相。許佛不共法有十八種,以不被他奪爲自相。由佛無有不共法之所治品誤失等事。無隙可乘,不能映奪,不能屈伏故。十八不共法,有叁六聚。身常無誤失,語無粗暴音,意無忘失念,無不定心,生死涅槃無種種想,無不擇舍,是初六聚。志欲,精進,意念,等持,般若,解脫,皆無退失。是第二六聚。一切事業,語業,意業,智爲前導隨智而轉。于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無著無礙正智見轉。是第叁六聚。不共之訓诂。謂彼諸法,唯佛身乃有,馀身非有,故身不共。此等廣釋,如釋論中引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應當了知。一切種智智,以現見一切所知爲自相。一切馀智,唯于少分境轉,故不許爲現見一切所知也。如是所說,從色乃至一切種智所有諸相。唯是能表彼諸法之自體。與所破之自相。有大差別。

  卯叁 總結。

  〖若有爲自相,及無爲自相,彼由彼性空,是爲自相空”。

  若有爲法之自相,及無爲法之自相。彼等自相即由彼自性空,是爲自相空。

  寅叁 不可得空與無性自性空

  “現在此不住,去來皆非有,彼中都無得,說名不可得。即彼不可得,由彼自性離,非常亦非壞,是不可得空。〗

  此現在法,自生以後不能安住。過去已生,其生已滅。未來當生,現尚未生。故叁世中皆非是有。已生,當生,及現在法,如其次第于已滅時,未生時,及自生以後,都無可得。故說名不可得。彼不可得,由彼自性遠離,非常非壞,故名不可得空。頌曰:

  〖諸法從緣生,無有和合性,和合由彼空,是爲無性空。〗

  諸法由是因緣生故,無有因緣和合所生之自性。即說彼等名曰無性。此和合生法,由自性空。是爲無性自性空。

  如是所說之十六空。非因破除實執之正理不同而分。以彼一切,皆由非常非壞之正理,而成立故。亦非由一補特加羅,成立無實而分。以于眼等內法之上,若以正量成立爲無實。則觀馀法時,不須更立別因,即依自因便能斷疑故。以是當知是依一補特加羅,及依於各別法實執偏盛之各別補特伽羅而分也。

  子二 廣釋四空

  〖應知有性言,是總說五蘊,彼由彼性空,說名有性空。〗

  應知有性空之有性言,是說五蘊。非分別說,是總略而說。即彼五蘊,由彼自性空,經說名有性空。頌曰:

  〖總言無性者,是說無爲法,彼由無性空,名爲無性空。〗

  若不分別, 總言無性, 者,是說, 虛空與涅槃等諸無爲法。即彼無爲法,由無性之自性空,名爲無性空。頌曰:

  〖自性無有性,說名自性空,此性非所作,故說名自性。 〗

  言自性者謂諸法之本性。由此自性非聲聞等所作,諸法本性如是住故。由此法性自性,無有自性,說名自性空。頌曰:

  〖若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一切法空性,說名爲他性。實際與真如,是爲他性空,般若波羅蜜,廣作如是說。〗

  若諸佛出現世間,若佛不出世間,一切法之自性空,即說名爲他性。他性梵語,可通叁義,謂勝,他,彼岸。初謂勝真實義,殊勝之義,謂常不違越真實義之自相。第二他者。謂除世間,是他出世無分別智。性謂此智所證。第叁彼岸所有,名爲他性。由超出生死,故名彼岸,即是實際。此中際者謂永盡生死之涅槃。由不改變真實義之自相,故名真如。即此他性,由他性之自性空故,是爲他性空。自性空等前雖已說,此中複說亦無重複之過。以此是依中分而說。此後二空,廣中二時數數宣說者,因有疑雲:若許法性是諸法本性,常時而有,是無分別智之所量,則應實有。爲除彼疑而說,故不相違。

  此中所說空性之差別,與空性之道理,是如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廣作如是宣說也。

  庚四 結述此地功德

  今當宣說信解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不共功德,結述般若波羅密多品。頌曰: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叁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谛入滅定。 〗

  此地菩薩以如前所說行相如是觀察,發生慧光,放大光明,灼破障蔽見真實義所有黑暗。遍達叁有本來自性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果。複以名言世俗谛力,入滅盡定。如是雖能入滅盡定,然不棄舍救衆生心。頌曰:

  〖雖常具足滅定心,然恒悲念苦衆生,此上複能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覺。〗

  第六地菩薩雖常具足滅定光明意樂,然于無依苦惱衆生,悲心轉增。由是當知此菩薩之加行,是生死攝。意樂則是涅槃所攝。又此第六地菩薩,從此以上複能以智慧之力,勝過一切如來語生之聲聞,及中佛獨覺。又頌曰:

  〖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衆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 〗

  第六地菩薩猶如鵝王,成就世俗廣大道次第,與真實義甚深道次第。如同雙翼,潔白豐廣。引導所化衆生猶如群鵝。複承往昔所修善根之力,勢如風雲。即能飛度諸菩薩功德大海之彼岸也。是故欲學此菩薩者,亦須具備二種道次第之雙翅。若全無翅,或僅一翅。安能成飛,故不應自滿。當修具足方便智慧二品之道,而趣佛地。

  釋第七勝義菩提心

   巳叁 釋遠行等四地分四,庚一 第七地,庚二 第八地,庚叁 第九地,庚四 第十地。今初

  〖此遠行地於滅定,刹那刹那能起入,亦善熾然方便度。 〗

  住第七遠行地菩薩,于第六地所得滅定,此時刹那刹那能入能起。入滅定者謂入實際。此說真如名爲滅定。以聖根本定時,能於此真如,滅盡一切戲論相故。如十地經雲:“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定,能念念人,亦念念起,而不作證”。又此地中方便善巧波羅蜜多亦善熾然,最極清淨。清淨之理,如前諸地所說道理應當了知。唯由般若波羅蜜多行相差別,安立後四波羅蜜多。以擇法時,即是慧度,非馀相故。安立爲方便善巧波羅蜜多之方便善巧,菩薩地中說二六種,初謂依內修證佛法六種方便善巧,一者菩薩,於諸有情悲心俱行顧戀不舍。二者菩薩,於一切行如是遍知,叁者菩薩,恒於無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樂。四者菩薩,顧戀有情爲依止故,不舍生死。五者菩薩,於一切行如實遍知爲依止故,輪轉生死而心不染。六者菩薩,欣樂佛智爲依止故,熾然精進。次謂依外成熟有情六種方便善巧,一者菩薩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二者菩薩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叁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惱。四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處中有情,令其趣入。五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六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已成熟者,令得解脫。共有十二方便善巧。

  釋第八勝義菩提心

  庚二 第八地分二,辛一 明此地願增勝及起滅定之相,辛二 永盡一切煩惱,辛叁 證得十種自在。今初

  〖數求勝前善根故,大士當得不退轉,入於第八不動地,此地大願極清淨,諸佛勸導起滅定。 〗

  第七地菩薩,數數爲求勝前善根故,當得不退轉入第八不動地。此地勝過七地以下衆善之理,如十地經雲:“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排牽而去。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視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此中未到大海。喻七地以下。到大海已,喻得八地所行之道,昔生第一出世心時,廣發百萬阿僧祗等十種大願。至此地中皆得清淨,故此地中願波羅蜜多最爲增上。又立此地名童真地,第九地時名法王子位,第十地時得佛灌頂,如轉輪王。又不動地入法性滅定時,諸佛勸導令起滅定。如十地經雲:“佛子!此住不動地菩薩,由本願力故,住此法門流。諸佛世尊,與彼起如來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勝義忍隨順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四無畏等不共佛法,汝今未得,汝應爲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複放棄如此忍門。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常現在前,種種尋伺常相侵害。汝得愍念如是衆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衆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所謂一切法空無所得。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爲如來。一切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法性”。又雲:“若諸佛世尊,不與此菩薩起一切智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舍一切利衆生業”。此說八地菩薩于無分別智獲得自在住彼定時,勸令起定。爲得諸佛十力等因,於後得位修集資糧,即二乘人亦得親證法性之無分別智。有說通達真實義已,不須修馀資糧,可專修真實義者。是愚人妄說也。

  辛二 永盡一切煩惱。

  〖淨慧諸過不共故,八地滅垢及根本,已盡煩惱叁界師,不能得佛無邊德。〗

  八地菩薩爲諸佛勸起滅定已,由無著淨智與貪等煩惱不共存故。八地菩薩無分別智。如同日光。其如黑暗,叁界所行能招生死諸煩惱垢,及彼根本種子,皆悉消滅。如是菩薩雖已永盡一切煩惱,成爲叁界之師範。然當其盡煩惱時,猶不能得諸佛無量無邊如同虛空之功德。爲求證得彼功德故。八地菩薩,更當勤加精進也。

  如何得知此地菩薩已盡一切煩惱?十地經說:“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故知此地已離叁界欲。若未離欲,定不能證究竟涅槃故。

  辛叁 證得十種自在

  此地菩薩,已離叁界欲,則生死永滅。如何能圓滿一切成佛之因耶?頌曰:

  〖滅生而得十自在,能于叁有普現身。〗

  此八地菩薩,既已永滅由煩惱業力流轉生死,當其證此地時,即得智自在等十種自在。故此菩薩,能如勝鬘經說受意生身,普於叁有一切衆生之前,現種種身。故此菩薩圓滿資糧,都不相違。十自在者,一得壽自在,於不可說不可說劫加持壽量故。二得心自在,已于無量無數等持,智觀入故。叁得財自在,已能示現一切世界無量莊嚴具,裝飾加…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