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賢善德。
76汝當于一切,善巧作簡擇,正觀如實義,不依于他人。
77依法王政樂,好名遍十方,得廣大富樂,臣民悉頂戴。
78死緣極爲多,活緣更爲少,彼等若死緣,亦應恒修善。
79若恒作法行,世間及自身,悉皆蒙受樂,如是實圓足。
80依法爲性人,臥覺常安樂,夢中見善事,由內無過失。
81若人養父母,恭奉諸有德,惠施諸用財,美語不兩舌。
82實護念禁戒,得天自在已,猶行天自在,故當依法行。
83一日叁時施,美食叁百器,福不及刹那,行慈百分一。
84天人等慈愛,彼等亦護念,心樂及喜多,毒器不能害。
85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若人未解脫,得慈八功德。
86教一切衆生,定趨菩提行,堅固如山王,恒得菩提心。
87由信離無暇,因戒生善道,數修習空義,諸法悉無貪。
88無谄得念根,恒思得慧力,恭敬得義理,護法感妙智。
89布施聽聞法,或不障他聞,疾得如所愛,與佛相值遇。
90無貪義利成,不悭財物長,離慢成尊貴,法忍得總持。
91由行五實施,及惠無怖畏,諸魔不得使,故感大勝力。
92支提懸燈彩,黝闇秉火燭,施燈續明油,故得淨天眼。
93供養支提時,即設鼓鈴樂,螺角等妙音,故獲淨天耳。
94他擾皆默然,不嘲支節阙,隨順護彼意,感得他心智。
95作施屣騎乘,恭敬困頓者,謹奉師座騎,故獲神足通。
96令他行法事,憧念法句義,或淨心施法,故感宿命智。
97由知真實義,諸法無自性,故得第六通,最勝漏盡通。
98爲衆得解脫,由修如實智,堅持行大悲,得證佛勝位。
99由種種淨願,故佛土清淨,衆寶供能仁,顯淨無量光。
100如此業及果,已知義相應,故恒修利他,亦自獲利益。
第四品 正教王
1王若行非法,或作非道理,事王人亦贊,故好惡難知。
2世間人難納,忠言逆耳語,何況大國王,豈是我能說。
3我爲汝喜故,及悲諸世間,實益若逆耳,唯我說真實。
4具實義合宜,依時由慈悲,佛令教弟子,故我爲汝說。
5若聽聞實語,應住于無嗔,可取必須受,如浴受淨水。
6我今說善言,現來有利益,汝知應受行,爲自及于世。
7由昔施貧苦,故今感富財,由貪不知恩,廢施後無得。
8世間諸苦力,無薪不荷糧,由施供卑賤,未來荷百倍。
9願汝發大心,恒興建大事,若行廣大事,其中悉廣增。
10無福下劣王,未知叁寶尊,汝應建法基,得名吉祥事。
11具法一切德,于某毛不豎,或死後惡名,王不作最勝。
12邊際實廣大,離慢使喜持,物用施下劣,摧壞彼邪意。
13王當舍盡物,無自在趨死,于法所作爲,悉是汝前導。
14先帝諸産業,棄不屬新王,前王法樂名,唯名亦何用?
15財用受現喜,若施他世樂,非此二耗失,唯生苦無樂。
16臨終欲行施,臣礙失自在,將絕故舍愛,爲得新王樂。
17若舍一切物,汝今安弘法,安住于死緣,猶如風中燈。
18先諸王所起,平等功德處,謂天神廟堂,願如本修理。
19離殺常行善,持戒時慈護,無诤住正忍,勤力恒修善。
20盲病根不具,可悲丐無依,彼等飲食用,無遮平等得。
21于法無求人,或住余王界,亦當隨攝護,汝應行任一。
22于一切法事,勤力弘法人,妙義法相應,彼人委要職。
23了正論持法,柔淨親能忍,高貴善種性,知恩委爲臣。
24慷慨勇無貪,平穩柔適行,謹慎恒具戒,具法作爲將。
25淨具知法義,善識教乘理,如理契中柔,耆宿委重任。
26持法戒清淨,了事有幹用,能生長護財,解義巧書算。
27月月應問彼,一切財出入,問已法事等,王汝賜教誨。
28爲法處王位,不求名欲塵,斯有大果利,異此則不如。
29大王即世間,多爲世間事,法王位相應,汝谛聽我說;
善知種高貴,識理離罪惡,相續須知善,願彼看王事。
30罰系鞭杖等,若是依理行,王當潤大悲,于彼恒施恩。
31爲利一切人,應恒起慈心,若彼最重惡,亦應生大悲。
32縱造難忍罪,于彼皆行悲,衰損悲慘者,正是大悲境。
33一日或五日,釋放弱病犯,于人亦如理,不應永囚禁。
34若不釋彼困,律儀則不生,由此非律儀,無間惡恒流。
35乃至彼未釋,雖系給安樂,莊飾浣飲食,藥扇等相應。
36于諸非器者,若欲令成器,當依悲心教,非以嗔及財。
37嗔極殺戳者,詳察實知已,不殺不逼彼,願將擯他土。
38欲思己自在,常應自省察,恒念無放逸,願作如法事。
39于諸功德田,當賜恭敬事,隨時令廣行,余德亦如是。
40將接爲饒花,賞施爲大果;王樹忍辱影,民鳥遍依事。
41王汝雖能施,亦應具威德;譬如沙糖丸,香辣味相雜。
42若王依道理,持之護王政,無非有正理,無難無非法。
43王從昔世引,亦非從未來,王位從法得,非法不應爲。
44王物使王政,苦流沿習之,爲不成此流,王應殷重行。
45王物使王政,一一沿習之,亦任作更疊,此實當慎行。
46轉輪王得地,或具四天下,但身心二樂,唯皆盡空虛。
47若苦暫息時,謂身喜樂受,心樂是想蘊,皆由分別作。
48惟苦暫息性,分別心執實,世間一切樂,虛妄無真實。
49洲地居處所,車乘墊衣物,飲食及臥具,象馬女用等。
50若心隨緣一,即由彼生樂,余境非所緣,是時虛無義。
51由眼等五根,執彼五境時,若心不分別,不由此生樂。
52何時緣何境,彼根作用時,余則非能行,彼時虛無義。
53由彼根緣塵,心取過去相,由彼生分別,自執爲喜樂。
54由彼任一根,唯緣于一塵,離心既非塵,離塵亦非心。
55以父母爲因,故說有子生,如此眼緣色,故有識等生。
56根塵有去來,不成由無義,不出二世故,現彼亦無義。
57猶如眼迷亂,所執旋火輪,如是諸內根,取現在諸境。
58諸根與根義,許爲大種性,大種各無義,故此義非有。
59若大種各異,無薪應有火,合則無實相,應知余亦爾。
60大種于二相,無故合義無,由合無義故,色義亦非有。
61識受及與想,諸行于一切,各別體無故,勝義中無義。
62當苦止息時,便有實樂慢,如是樂壞時,亦有實若慢。
63如是無性故,能斷離樂愛,及斷離苦愛,見此即解脫。
64爲以何法見,名言說爲心,離心所無心,無義非俱有。
65如是如實知,無實衆生義,猶如火無薪,無住取涅磐。
66如是諸菩薩,見已求菩提,然彼由悲心,受生至菩提。
67佛于大乘說,菩薩諸資糧,彼諸愚昧人,嗔故作識毀。
68不識德與失,于德起失想,或憎嫉功德,故彼謗大乘。
69損他爲過失,利他爲功德,雖知于大乘,輕蔑故嗔德。
70由不觀自利,一味利益他,大乘衆德器,謗人極損害。
71信人由執過,不信由憎嫉,信人謗尚燒,何況嗔妒者。
72合毒爲治毒,如醫方所說;若滅惡亦爾,此言何相違?
73諸法心先行,以心爲上首;以苦而利他,爲何無利益?
74苦若能利益,于自及于他,應取何況樂?此是本首法。
75由能棄小樂,若見後大樂,智人舍小樂,觀于後大樂。
76若謂不堪忍,因小而舍大,醫師斷良藥,此行不可恕。
77或見事不宜,智者見爲利,或製或開許,此義處處有。
78若大乘經說,大悲爲前導,諸行無垢智,有智誰謗彼?
79上乘義深廣,無知故耽怠,成自他怨家,故誹謗大乘。
80施戒忍精進,定智悲爲體,佛說大乘義,有何邪說過?
81由施戒利他,忍進爲自利,定慧脫自他,略攝大乘義。
82略說佛正教,謂解脫自他,六度波羅蜜,故此爲佛宣。
83福慧以爲性,佛說菩提道,立此名大乘,癡盲不能忍。
84功德如虛空,佛德無邊際,故于佛經教,大乘應堪忍。
85大德舍利弗,具戒亦難了,佛德難思量,彼義何不忍?
86大乘說無生,余說盡空性,盡無生義同,是故應堪忍。
87空性與佛德,若如法簡擇,大小兩乘教,于智人何诤?
88佛說不了義,非下人易解,一叁乘中說,自護當等舍。
89舍謗無罪染,若憎惡無善,若欲愛自身,大乘不應謗。
90彼小乘經中,未說菩薩願,諸行及回向,豈能成菩薩?
91菩薩爲菩提,于小乘不說,觀此勝逾佛,具量更何有?
92所依聖谛理,叁十七道品,修因既不異,雲何得佛果?
93安住菩薩行,小乘中不說,惟大乘乃說,智者應受持。
94如初教字音,令識讀簡易;佛于所化機,示彼堪受法。
95有處或說法,令彼離衆惡,或爲成福德,或具依前二。
96或爲遣此二,甚深怖畏人,空悲心要義,爲證菩提說。
97是故聰明人,應舍憎大乘,當起勝信受,爲得無等覺。
98由信受大乘,及行大乘教,故成無上道,中間亦安樂。
99施戒及忍辱,多爲在家說,此法悲爲上,願汝修成性。
100世間多惡擾,王政若難行,爲名及法事,則以出家勝。
第五品 出家正行
1初學出家人,首當敬學處,于木叉毗尼,多聞勤抉義。
2後當知微垢,當斷諸惡根,學處五十七,精進善通達。
3仇心所激擾,隨行即執恨,覆謂隱藏罪,惱謂貪執罪。
4詐他名欺诳,谄爲心歪曲,嫉于他德尤,吝心怖畏舍。
5無羞及無慚,于自他無恥,慢者不敬他,造罪因嗔起。
6自負及高舉,放逸不修善。慢類有七種,我今當略說。
7若人自恃驕,從下下等等,從下及等勝,此爲自我慢。
8于諸勝己者,傲故起等想,此爲過慢者,執自爲高勝。
9于諸更勝者,極高起高想,此惑名高慢,如(<病-丙>+巛/邑+佳)上起泡。
10于五種取蘊,自性空無人,由癡故計我,說此名我慢。
11無果說得果,此惑增上慢;贊歎行惡業,此惑名邪慢。
12我今無複用,或作卑下想,此名卑下慢,七慢簡要說。
13爲求利養詐,故意攝六根,谄曲爲利養,前說花巧語。
14爲欲得彼物,于彼作贊…
《寶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