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回诤論

  No. 1631

  序回诤論翻譯之記

  回诤論者。龍樹菩薩之所作也。數舒盧迦叁十二字。此論正本凡有六百。大魏都邺興和叁年。歲次大梁。建辰之月。朔次癸酉。辛卯之日。烏苌國人刹利王種。叁藏法師毗目智仙。共天竺國婆羅門人瞿昙流支。在邺城內金華寺譯。時日所費二十余功。大數凡有一萬一千九十八字。對譯沙門昙林之筆受。骠騎大將軍開府儀同叁司禦史中尉勃海高仲密啓請供養。且記時事。以章以聞。令樂法者。若見若聞。同崇翻譯矣

  回诤論偈初分第一

  龍樹菩薩造

  後魏叁藏毗目智仙共瞿昙流支譯

  問曰偈言

  若一切無體  言語是一切

  言語自無體  何能遮彼體

  若語有自體  前所立宗壞

  如是則有過  應更說勝因

  汝謂如勿聲  是義則不然

  聲有能遮聲  無聲何能遮

  汝謂遮所遮  如是亦不然

  如是汝宗相  自壞則非我

  若彼現是有  汝可得有回

  彼現亦是無  雲何得取回

  說現比阿含  譬喻等四量

  現彼阿含成  譬喻亦能成

  智人知法說  善法有自體

  世人知有體  余法亦如是

  出法出法體  是聖人所說

  如是不出法  不出法自體

  諸法若無體  無體不得名

  有自體有名  唯名雲何名

  若離法有名  于彼法中無

  說離法有名  彼人則可難

  法若有自體  可得遮諸法

  諸法若無體  竟爲何所遮

  如有瓶有埿  可得遮瓶埿

  見有物則遮  見無物不遮

  若法無自體  言語何所遮

  若無法得遮  無語亦成遮

  如愚癡之人  妄取炎爲水

  若汝遮妄取  其事亦如是

  取所取能取  遮所遮能遮

  如是六種義  皆悉是有法

  若無取所取  亦無有能取

  則無遮所遮  亦無有能遮

  若無遮所遮  亦無有能遮

  則一切法成  彼自體亦成

  汝因則不成  無體雲何因

  若法無因者  雲何得言成

  汝若無因成  諸法自體回

  我亦無因成  諸法有自體

  若有因無體  是義不相應

  世間無體法  則不得言有

  前遮後所遮  如是不相應

  若後遮及並  如是知有體 

  回诤論偈上分第二

  我語言若離  因緣和合法

  是則空義成  諸法無自體

  若因緣法空  我今說此義

  何人有因緣  彼因緣無體

  化人于化人  幻人于幻人

  如是遮所遮  其義亦如是

  言語無自體  所說亦無體

  我如是無過  不須說勝因

  汝言勿聲者  此非我譬喻

  我非以此聲  能遮彼聲故

  如或有丈夫  妄取化女身

  而生于欲心  此義亦如是

  同所成不然  響中無因故

  我依于世谛  故作如是說

  若不依世谛  不得證真谛

  若不證真谛  不得涅槃證

  若我宗有者  我則是有過

  我宗無物故  如是不得過

  若我取轉回  則須用現等

  取轉回有過  不爾雲何過

  若量能成法  彼複有量成

  汝說何處量  而能成此量

  若量離量成  汝诤義則失

  如是則有過  應更說勝因

  猶如火明故  能自照照他

  彼量亦如是  自他二俱成

  汝語言有過  非是火自照

  以彼不相應  如見闇中瓶

  又若汝說言  火能自他照

  如火能燒他  何故不自燒

  又若汝說言  火能自他照

  闇亦應如是  自他二俱覆

  于火中無闇  何處自他住

  彼闇能殺明  火雲何有明

  如是火生時  即生時能照

  火生即到闇  義則不相應

  若火不到闇  而能破闇者

  火在此處住  應破一切闇

  若量能自成  不待所量成

  是則量自成  非待他能成

  若不待所量  而汝量得成

  如是則無人  用量量諸法

  若所量之物  待量而得成

  是則所量成  待量然後成

  若物無量成  是則不待量

  汝何用量成  彼量何所成

  若汝彼量成  待所量成者

  是則量所量  如是不相離

  若量成所量  若所量成量

  汝若如是者  二種俱不成

  量能成所量  所量能成量

  若義如是者  雲何能相成

  所量能成量  量能成所量

  若義如是者  雲何能相成

  爲是父生子  爲是子生父

  何者是能生  何者是所生

  爲何者是父  爲何者是子

  汝說此二種  父子相可疑

  量非自能成  非是自他成

  非是異量成  非無因緣成

  若法師所說  善法有自體

  此善法自體  法應分分說

  若善法自體  從于因緣生

  善法是他體  雲何是自體

  若少有善法  不從因緣生

  善法若如是  無住梵行處

  非法非非法  世間法亦無

  有自體則常  常則無因緣

  善不善無記  一切有爲法

  如汝說則常  汝有如是過

  若人說有名  語言有自體

  彼人汝可難  語名我不實

  若此名無者  則有亦是無

  若言有言無  汝宗有二失

  若此名有者  則無亦是有

  若言無言有  汝诤有二失

  如是我前說  一切法皆空

  我義宗如是  則不得有過

  若別有自體  不在于法中

  汝慮我故說  此則不須慮

  若有體得遮  若空得言成

  若無體無空  雲何得遮成

  汝爲何所遮  汝所遮則空

  法空而有遮  如是汝诤失

  我無有少物  是故我不遮

  如是汝無理  枉橫而難我

  汝言語法別  此義我今說

  無法得說語  而我則無過

  汝說鹿愛喻  以明于大義

  汝聽我能說  如譬喻相應

  若彼有自體  不須因緣生

  若須因緣者  如是得言空

  若取自體實  何人能遮回

  余者亦如是  是故我無過

  此無因說者  義前已說竟

  叁時中說因  彼平等而說

  若說叁時因  前如是平等

  如是叁時因  與說空相應

  若人信于空  彼人信一切

  若人不信空  彼不信一切

  空自體因緣  叁一中道說

  我歸命禮彼  無上大智慧 

  回诤論釋初分第叁

  釋曰論初偈言

  若一切無體  言語是一切

  言語自無體  何能遮彼體 

  此偈明何義。若一切法皆是因緣。則是因緣因緣和合離諸因緣。是則更無一切自體。如是一切諸法皆空。如芽非是種子中有。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虛空等因緣中有。非是一一因緣中有。非諸因緣和合中有。非離因緣因緣和合余處別有。若此等中一切皆無。如是得言芽無自體。若如是無一切自體。彼得言空。若一切法皆悉空者則無言語。若無言語則不能遮一切諸法。若汝意謂言語不空言語所說一切法空。是義不然。何以故。汝言一切諸法皆空則語亦空。何以故。以因中無。四大中無。一一中無。和合中無。因緣和合不和合中一切皆無。如是言語咽喉中無。唇舌齒根龂鼻頂等一一皆無。和合中無。二處俱無。唯有因緣因緣和合。若離如是因緣和合。更無別法。若如是者。一切言語皆無自體。若如是無言語自體。則一切法皆無自體。若此言語無自體者。唯有遮名不能遮法。譬如無火則不能燒。亦如無刀則不能割。又如無水則不能瀾。如是無語。雲何能遮諸法自體。既不能遮諸法自體。而心憶念遮一切法自體。回者義不相應。又複有義。偈言

  若語有自體  前所立宗壞

  如是則有過  應更說勝因 

  此偈明何義。若此言語有自體者。汝前所立義宗自壞。是則有過。若爾便應更說勝因。若汝意謂語有自體余法空者。如是則違諸法空語。汝宗亦壞。又複有義。言語不離一切法數。若一切法皆悉空者。言語亦空。若言語空則不能遮一切諸法。若如是者。于六種中诤論相應。彼複雲何汝不相應。汝說一切諸法皆空。則語亦空。何以故。言語亦是一切法故。言語若空則不能遮。彼若遮言一切法空則不相應。又若相應言語能遮一切法體。一切法空語則不空語。若不空遮一切法則不相應。若諸法空言語不空語何所遮。又若此語入一切中喻不相當。若彼言語是一切者。一切既空言語亦空。若語言空則不能遮。若語言空諸法亦空。以空能遮諸法令空。如是則空亦是因緣。是則不可。又若汝畏喻不相當。一切法空能作因緣。如是空語則不能遮一切自體。又複有義。一邊有過。以法有空亦有不空。彼若有過更說勝因。若一邊空一邊不空。如是若說一切法空無自體者。義不相應。又複有義。偈言

  汝謂如勿聲  是義則不然

  聲有能遮聲  無聲何能遮 

  此偈明何義。若汝意謂聲能遮聲。如有人言汝莫作聲。彼自作聲而能遮聲。如是如是一切法空空語能遮。此我今說此不相應。何以故。以此聲有能遮彼聲。汝語非有則不能遮諸法自體。汝所立義。語亦是無諸法亦無。如是若謂如勿聲者。此則有過。偈言

  汝謂遮所遮  如是亦不然

  如是汝宗相  自壞則非我 

  此偈明何義。若汝意謂。遮與所遮亦如是者。彼不相應。若汝說言。我語能遮一切諸法有自體者。彼不相應。此我今說。是義不然。何以故。知如是宗相汝過非我。汝說一切諸法皆空。如是汝義前宗有過咎不在我。若汝說言。汝遮所遮不相應者。是義不然。又複有義。偈言

  若彼現是有  汝何得有回

  彼現亦是無  雲何得取回 

  此偈明何義。若一切法有現可取。汝得回我諸法令空。而實不爾。何以知之。現量入在一切法數則亦是空。若汝分別依現有比。現比皆空。如是無現比。何可得現之與比。是二皆無雲何得遮。汝言一切諸法空者。是義不然。若汝複謂。或比或喻。或以阿含得一切法。如是一切諸法自體。我能回者。此義今說。偈言

  說現比阿含  譬喻等四量

  現比阿含成  譬喻亦能成 

  此偈明何義。比喻阿含現等四量。若現能成。比阿含等皆亦能成。如一切法皆悉是空。現量亦空。如是比喻亦空。彼量所成一切諸法皆悉是空。以四種量在一切故。隨何等法。若爲比成亦譬喻成亦阿含成。彼所成法一切皆空。汝以比喻阿含等叁量一切法所量亦空。若如是者法不可得量所量無。是故無遮。如是若說一切法空無自體者。義不相應。又複有義。偈言

  智人知法說  善法有自體

  世人知有體  余法亦如是 

  此偈明何義。法師說善法。善法一百一十有九。謂心一相。一者受。二者想。叁者覺。四者觸。五者觀察。六者欲。七者信解脫。八者精進。九者憶念。十者叁摩提。十一者慧。十二者舍。十叁者修。十四者合修。十五者習。…

《回诤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精研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