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直觀看現實世界▪P2

  ..續本文上一頁久延續錯誤或未完成的最初觀察、錯誤的判斷與情緒的偏見,如愛、恨與傲慢等。

  

  二、若將足以處理某一特定狀況的不完整觀察與有限的判斷觀點,機械性地應用在變動後的情境中,就會發現十分不當,將導致嚴重的後果。

  

  叁、由于聯想的誤導,導致對事物、地方或人産生強烈直覺的厭惡,而這可能只是回想起不愉快的經驗,與實際的人、事等無關。

  

  這些簡述的例子,顯示出時時檢視聯想在內心所造成的常規,以及再次檢驗從之而來的各種習慣與公式化反應是多麼重要。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走出常規,重拾對事物的直觀,並以此重新評估自己的習性。

  

  若我們再次回顧失控的聯想所導致的一連串潛在危險,將更了解佛陀堅持我們必須觸及經驗底部的理由。在《經集‧窟八偈經》中,佛陀說了一段簡潔但意義深遠的詩偈:「遍知『觸』(phassa),可使人解脫貪」與「遍知『想』(saJJA),即能橫越輪回的瀑流。」(vv. 778ff)(3) 將「念」當作念頭進入心第一道門的守衛,我們就更能輕易地控製進入者,並拒絕「不速之客」。因此,即能維持「光明的心」的清淨,以對抗「外來的煩惱」。(《增支部》1:51)

  

  《念處經》爲引發直接、清新與正確的見解(vision)提供有系統的訓練,這個訓練以身、心兩方面涵蓋全部的人格與經驗的整體世界。數種練習有系統地應用于自己、他人與自他兩者,將有助于揭露因爲錯謬的聯想與誤用模擬所造成的錯誤概念。

  

  在佛法的名相中,錯誤聯想的主要類型,由四種錯誤的或顛倒的見解所涵蓋:也就是錯誤地:(一)以無常爲常;(二)以苦或導致苦者爲樂;(叁)以無我與無實體者爲有「我」或有永恒的實體;(四)以不淨爲美。這些錯誤的見解源自對事物特性的誤解,在強烈的情感與錯誤理論的影響下,我們以片面或錯誤的方式選擇性地理解事物,誤將它們與其它的觀念連結。在我們的「想」與「觸」上運用「全然專注」,能漸漸地避免誤解,穩定地向如實知見事物的目標邁進。

  

  生起厭離心

  

  擁有清楚直觀的人,因深深觸動心靈的事物而激起厭離感(saMvega),將體驗到精力與勇氣的釋放,促使他打破膽怯的猶豫,以及刻板的生活與思考。如果持續保持厭離心,將獲得解脫所需要的熱誠與堅持,因此古德曾說:

  

  這個世界即是我們活動的領域,

  蘊藏著聖道的開展與破除自滿驕矜的諸多事物,

  因深深觸動心靈的諸事所激勵,

  受到激勵之後,睿智地奮鬥、向前!

  

  與我們關系最密切的周遭環境充滿著激勵人的事物,若平常未能覺察,那是因爲習慣使我們的見解遲鈍,使心變得不敏銳的緣故。

  

  對佛陀的教義也是如此。初次接觸教義時,我們接收到理智與情感的強大刺激,但漸漸地,這刺激失去了原有的清明與驅策力。而對治它的方式是求助于周遭豐富的生活,它不斷以新的變化說明四聖谛,以此持續地更新對我們的刺激。直觀甚至爲每天最平常的經驗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真正的本性穿破習慣的昏暗而顯現,並用清新的音聲對我們說話。它可能正是我們早已習以爲常的景象:在街角看到的乞丐、哭泣的孩童或生病的同胞……,他們重新震撼我們,使我們重新思考,激起我們的厭離心,毫不遲疑地踏上導向苦滅的道路。

  

  我們都知道悉達多太子在假想的世界長期與世隔絕後,驅車遊行王城,初次遇見老、病、死的美麗故事。這古老的故事很可能是曆史事實,因爲我們知道,普通的事件常在許多偉人的生命中得到象征性的意義,並引出不凡的結果。偉大的心在看似平凡之處發現其意義,並賦予那一剎那深遠的效用。但即使不去爭論那古老故事內在的實情,我們仍可以合理地相信,年輕的王子確實曾以肉眼見過老人、病人或死人。

  

  然而,就像大部分時間的我們一樣,早期所見到的情境,並未深深觸動悉達多。他早期缺乏敏感是由于父王將他安置在世襲的慣例中,由那慣例所産生的屬于王子階級的快樂,雖然微不足道,卻造成了防護良好的人爲隔離。唯有當他破除種種安逸習慣所建立的黃金牢籠,「苦」的事實才能強烈地沖擊到他,就像初次見到一般。唯有因此而激起的厭離心,才引導他舍家出家,穩健地邁向覺悟之路。

  

  我們的心愈能清晰、深刻地響應極平凡事項所顯現的苦谛,便愈無須重複這個教訓,我們輪回的時間就將更爲縮短。引發對反應的清楚覺察,是來自于「全然專注」所賜予的無偏的直觀;而深刻的體驗則是來自智慧的反思或正知。

  

  通往「觀」的道路

  

  直觀也是觀禅這種有系統修習的主要特色之一,與禅修所産生直接或體驗的知識相同,而有別于由讀書與思考推論所得的知識。在修觀時,禅修者直接觀看自己的身、心過程,沒有抽象概念思考的幹擾或情感性的估量篩選,因爲在那樣的情境下,只會妨礙、歪曲原本的事實,降低現實所給予的強烈的立即沖擊。從經驗中所得的概括概念,在自己的崗位上是很有用的;但若它們幹擾了「全然專注」的禅修,則會傾向于「不理睬」或排除特殊的事實,而說:「這也沒什麼,不過是如此罷了!」概括性的思考會對重複出現的念頭感到厭煩,將之分類後,又很快地覺得無趣。

  

  然而,「全然專注」是修觀的關鍵方法,它能保留事物的特殊性,敏捷地追隨身、心相續過程中的生與滅。雖然特定序列的一切現象確實可以依其類型而分類(例如入息與出息),正念則視當中的分子是獨特的,認真地記錄其個別的生滅。如果「念」仍舊保持警覺,這些反複出現的一類,由于其數量龐大,對心的沖擊將更強化而非減弱,隱藏于觀察過程中的叁特相—無常、苦、無我—則會愈來愈清楚顯現。它們出現在自己發出的光芒中,這些光芒並非從其它地方所借得,甚至也不是從導向這些經驗的世尊—佛陀那裏得來。這些色法與心法,在「自我的光輝」下,將漸增的厭離感傳達給禅修者—厭惡、不滿意、覺察過患、隨後而來的舍離等,當然喜、樂與定等在修習中也都不會缺席。因此,如果內在成熟的一切其它條件都圓滿了,究竟解脫的最初直觀與入流(sotapanna)無疑的智慧:「有生的本質,即有滅的本質」,將如黎明般生起。

  

  因此,在正念力量的展現中,「念住」證明自己是「法」的真正化身:

  「法」是世尊所善說,于此地、此時可見,

  立即的,歡迎察看,導人向上,爲智者直接體驗。

  

  【注釋】

  (1) 關于「善」在性質上的重要構成要素—善心(kusala),請見拙著《阿毗達磨研究》(Abhidhamma Studies, Kandy: BPS, 1965) pp. 51ff。

  (2) 這言論或許有些諷刺,是這位偉大的聖人針對他許多大乘佛教的弟子,以太過狹隘的發心來解釋這著名的大乘菩薩誓言解脫世間一切有情的願心。

  (3) 亦可對照《梵網經》(DN 1)結論中有關「觸」的意義之段落。

  

《以直觀看現實世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