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观看现实世界
「全然专注」的修习之四
心愈能清晰、深刻地响应极平凡事项所显现的苦谛,我们轮回的时间就将更缩短。
引起反应的清楚觉察,是来自于「全然专注」所赐予的无偏的直观;
而深刻的体验则是来自智慧的反思或正知。
我希望自己没有习惯任何事,这样我就能有新的视野、新的听闻与新的感觉。习惯破坏了我们的哲学。(G. C. Lichtenberg, 1742-1799)
在先前的段落里(编按:本专辑第四篇文章),我们曾提到不善的自发性冲动。我们已了解停下来运用「全然专注」与持续的专注,如何处理或减低自身轻率的冲动反应,而让我们能以新鲜的心—不因其最初的自然反应而产生偏见的「直观」(Directness of Vision),来面对任何的情况。
利用直观,我们可以直接地看现实世界,不必透过任何有色或凹凸的镜片,也没有情绪或习惯的偏见、理智成见的介入。「直观」的意义是:直接面对现实世界赤裸裸的事实,就像初次相见般生动、鲜明。
习惯的正负面影响
时常阻碍直观自发性反应的,不仅来自于我们激情的冲动,同时也源自于习惯,自发性的反应以习惯的型态对人产生更强、更深的有益或有害的控制。习惯的正面影响,可见于「反复练习的力量」,这股力量保障我们动手与动脑的、世俗或精神的成就与技能免于忘失,并将这些偶然、短暂与不完美的获得,转变成完全能掌握品质的稳定拥有。习惯的自发反应的负面影响,则显现于对「习惯力」的负面意义—各种的强制性行为会产生削弱、使之无效并窄化的作用。在此,我们只关注习性阻挠、妨碍直观的负面影响。
如前所述,习性反应一般比冲动反应更强烈地影响我们的行为。激情的冲动可能才生起就消失,虽然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并会延伸至未来,但影响绝不像习惯那么持久、深远。习惯向我们的生活与思想撒下细密的巨网,企图捕捉更多的东西,我们的激情冲动也可能被捕入网中,这稍纵即逝的特性因而转变为持久的人格特点。一剎那的冲动,或一次偶然的放纵,或一个突发的奇想,都可能因一再重复而变成难以根除的习惯与难以控制的欲望,最后成为我们理所当然的反射作用。欲望一再地满足,于是变成了习惯,而未经审查的习惯,则成为一种无法压抑的强烈冲动。
事情有时是这么发生的:起初,我们不认为某一特别的行动或心态对个人有何重要,这样的行为或心态在道德上可说是无记的。刚开始我们会发现很容易将之去除,或改变为相反的情况,因为这时的情绪或理智都没有压迫我们要偏向那一种选择。但由于不断地重复,我们开始认为所选择的行为或思想过程是「愉悦、可爱与正确的」,甚至是「正义的」,最终便认同这就是我们的个性或人格。最后,任何破坏常规的事,都令我们不悦或觉得不妥,对任何外在的干涉都感到憎恨,甚至认为这种干涉威胁我们「重要的利益与原则」。事实上,无论在任何时代,无论是否已文明化,未开化的心都视陌生人的「奇风异俗」为仇敌,尽管它们的存在并无攻击性,但仍感到挑衅或威胁。
起初,特殊的习惯尚未受到重视时,习惯所逐渐形成的执着并不针对行为本身,而是针对未受干扰的常规所产生的愉悦。这种执着于常规的力量,部分来自身心的惰性,而这惰性即是人内心的强烈动机。
现在,我们要来谈谈执着常规的另一个原因。由于习惯的力量,使我们对特别关注的物体、行为或思考方式,投入较强烈的情绪,使得对实际上不甚重要或平常事物的执着,强烈到远超出我们基本的需要。因此,若缺乏意识的控制,微不足道的习惯就会变成我们生命中不容置疑的主宰,产生限制、僵化我们性格的危险力量,并箝制我们于环境、智力与心灵活动上的自由。由于向习惯屈服,便造作了新的结使(烦恼),使自己易受到新的苦—新的执着、瞋恚、偏见与偏爱—所伤害。由习惯所造成主导的影响,对于今日心灵发展造成的危机,或许已比往日更为严重,因为在特殊化与标准化普及于生活与思想各层面的现代,习惯的扩张已变得显而易见。
因此,当我们思考《念处经》中叙述结使形成的语汇时,也应当想到习惯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他了解:结使的生起依凭两者(根与境);以何方式使未生结生起,他亦了解。
以佛教的名相来说,习惯的力量明显强化了昏沈睡眠盖(thIna-middha nIvaraNa),而削弱了身轻快性与心轻快性(kAya-labutA, citta-labutA)(1)。
习惯扩展范围的倾向在于心的本质,它不只源自于前述的被动惰性力量,在许多情况下,是来自控制与征服的主动意志。某些拥有相当强度的主动的心,具有使自己再次显现的倾向,它们努力地想得到支配权,成为其它较弱的心法、色法环绕的中心,而让这些心、色法顺应它们的安排。这种倾向虽然一直受到抵抗,却仍在扩展中,甚至外围或附属的心法,也展现出同样追求支配权的迫切需求。令人惊讶的是,这非常类似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接触社会时,所拥有的自我肯定与主控的倾向。模拟于生物学,可以想见癌症或其它疾病成长时,所表现出的扩张倾向。我们在此奇异的突变中所遇见不断重复显现的倾向,于原子时代中显现出极大的危险。
因为想得到支配权的意志存在于许多各种不同类型的心中,一个稍纵即逝的突发奇想,就可能成为性格中相对持久的特质,若它仍不满意自己的地位,可能从现在与生命力结合的状态中完全脱离,直到最后于轮回的过程中,变成新的人格中心。我们身上就有无数新生命的种子,无数潜在的「众生」,我们应发愿将它们从轮回中度脱出来,如禅宗六祖所说的意思。(2)
有害的身心习惯会变得茁壮,不仅是因为人刻意地培养,也是因为不注意或未加以排斥。我们现在本性中许多粗壮的「根」,是由早已遗忘的过去世所种下的微小种子所长成(见《得法小经》,The Simile of the Creeper, MN 45)。这些道德上的「不善」或其它恶习的长成,可以由渐渐培养的另一个习惯—全心地注意它们,来有效地制止。如果我们慎重地去做那些已成为无意识的行为,在做之前先停一下,运用「全然专注」与反思,这就给了我们一个仔细检视该习惯,并清楚地了解其目的与合适性的机会,允许我们重估情势,直接地看清楚它,不被包围习惯活动的错误自信—「这是对的,因为以前曾做过」,这内心的迷惑所障碍。纵使不能很快地破除不良习惯,但省思时的停顿,可以处理其不经质疑而生起的自发性,而在其中烙下反复审察与对抗的封印,当它再出现时力量就会减弱,并在我们企图要改变或去除它时变得愈来愈驯服。
一直以来,有「人类保姆」之称的习惯,不能也不应在我们生活中消失,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只要回想一下,便知那是多么容易的事,尤其对都市人而言,在拥挤繁忙的一天只需以「一半的注意力」,即可事半功倍,因为习惯使我们的生活简化了,若是所有的芝麻小事,都得以慎重的努力与极度的专注来完成,将会是多么无法忍受的重担。事实上,许多人力的操作与艺术的技巧,甚至是复杂的智力运作中的标准程序,若透过有技巧的例行动作,一般都会带来更好、更丰硕的成果。然而,这种习惯作为的平顺状态也会到达终点,除非产生兴趣而使之活跃,否则将开始出现疲乏、衰微的征兆。
当然,提倡消除一切细微的小习惯听来十分荒谬,因为许多细微习惯不仅无害,甚至还有用处。不过,我们应定时反问自己,是否仍然能控制它们?是否能自在地放下或改变它们?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回答这问题:
一、全神贯注于我们习惯的行动一段时间;
二、在不对自他造成伤害或干扰的情况下,暂时地实际摒弃它们。
如果我们以直观的光芒照向它们,仔细地观察或做这些习惯动作,就像是初次所做一般,这些小小的例行活动与身边习惯了的景象,会呈现出新的兴味与刺激的光芒,这将有助于我们职业的工作与环境,也有助于因习惯而疏远的亲密人际关系,改善与配偶、朋友、同事的关系。这清新与直接的角度,透露出人际关系或工作都能采取更不同、更有益的方式,而非如以往只能受制于习惯力。
已养成的「放弃细微习惯」的能力,其价值会在对抗更危险的习性时获得证明。当生命中的重大改变强力剥夺我们的基本习惯时,这能力也会帮助我们,松动惯常的行为与思想的硬土,将能活化生命力、心灵活力与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在如此松软的泥土上,播下心灵成长的坚实种子。
误用联想的危险
心习惯于标准的反应、活动的顺序、对人或物的判断,这些都是透过联想而进行。从所接触到的物体、观念、情境与人物中,我们选择出某些特别的标记,并将这些标记与自己对它的反应连结在一起。同样的接触若再度发生,会与先前选择的标记连结,也就是与我们最初或最强的反应连结。这么一来,这些标记就成为释放标准反应的信号,而这些标准反应可能是由反复练习,或经验所熟悉的一连串相关行为与思想所组成。这种运作方式,使我们不必从头努力并辛苦地审察这一串顺序中的单独步骤。大幅简化生活的结果,使我们可以将精力放在其它事情上。事实上,在人心的演进中,「联想」是绝对重要的一步革新,它使我们能从经验中学习,因而发现并运用因果法则。
虽然有这些好处,但若错误或轻率地运用联想,或未审慎地控制它,也会招致严重的危险,以下列举出部分的危险之处:
一、在类似的情境中一再出现的联想,易强化并永…
《以直观看现实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