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直观看现实世界▪P2

  ..续本文上一页久延续错误或未完成的最初观察、错误的判断与情绪的偏见,如爱、恨与傲慢等。

  

  二、若将足以处理某一特定状况的不完整观察与有限的判断观点,机械性地应用在变动后的情境中,就会发现十分不当,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三、由于联想的误导,导致对事物、地方或人产生强烈直觉的厌恶,而这可能只是回想起不愉快的经验,与实际的人、事等无关。

  

  这些简述的例子,显示出时时检视联想在内心所造成的常规,以及再次检验从之而来的各种习惯与公式化反应是多么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走出常规,重拾对事物的直观,并以此重新评估自己的习性。

  

  若我们再次回顾失控的联想所导致的一连串潜在危险,将更了解佛陀坚持我们必须触及经验底部的理由。在《经集‧窟八偈经》中,佛陀说了一段简洁但意义深远的诗偈:「遍知『触』(phassa),可使人解脱贪」与「遍知『想』(saJJA),即能横越轮回的瀑流。」(vv. 778ff)(3) 将「念」当作念头进入心第一道门的守卫,我们就更能轻易地控制进入者,并拒绝「不速之客」。因此,即能维持「光明的心」的清净,以对抗「外来的烦恼」。(《增支部》1:51)

  

  《念处经》为引发直接、清新与正确的见解(vision)提供有系统的训练,这个训练以身、心两方面涵盖全部的人格与经验的整体世界。数种练习有系统地应用于自己、他人与自他两者,将有助于揭露因为错谬的联想与误用模拟所造成的错误概念。

  

  在佛法的名相中,错误联想的主要类型,由四种错误的或颠倒的见解所涵盖:也就是错误地:(一)以无常为常;(二)以苦或导致苦者为乐;(三)以无我与无实体者为有「我」或有永恒的实体;(四)以不净为美。这些错误的见解源自对事物特性的误解,在强烈的情感与错误理论的影响下,我们以片面或错误的方式选择性地理解事物,误将它们与其它的观念连结。在我们的「想」与「触」上运用「全然专注」,能渐渐地避免误解,稳定地向如实知见事物的目标迈进。

  

  生起厌离心

  

  拥有清楚直观的人,因深深触动心灵的事物而激起厌离感(saMvega),将体验到精力与勇气的释放,促使他打破胆怯的犹豫,以及刻板的生活与思考。如果持续保持厌离心,将获得解脱所需要的热诚与坚持,因此古德曾说:

  

  这个世界即是我们活动的领域,

  蕴藏着圣道的开展与破除自满骄矜的诸多事物,

  因深深触动心灵的诸事所激励,

  受到激励之后,睿智地奋斗、向前!

  

  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周遭环境充满着激励人的事物,若平常未能觉察,那是因为习惯使我们的见解迟钝,使心变得不敏锐的缘故。

  

  对佛陀的教义也是如此。初次接触教义时,我们接收到理智与情感的强大刺激,但渐渐地,这刺激失去了原有的清明与驱策力。而对治它的方式是求助于周遭丰富的生活,它不断以新的变化说明四圣谛,以此持续地更新对我们的刺激。直观甚至为每天最平常的经验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真正的本性穿破习惯的昏暗而显现,并用清新的音声对我们说话。它可能正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景象:在街角看到的乞丐、哭泣的孩童或生病的同胞……,他们重新震撼我们,使我们重新思考,激起我们的厌离心,毫不迟疑地踏上导向苦灭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悉达多太子在假想的世界长期与世隔绝后,驱车游行王城,初次遇见老、病、死的美丽故事。这古老的故事很可能是历史事实,因为我们知道,普通的事件常在许多伟人的生命中得到象征性的意义,并引出不凡的结果。伟大的心在看似平凡之处发现其意义,并赋予那一剎那深远的效用。但即使不去争论那古老故事内在的实情,我们仍可以合理地相信,年轻的王子确实曾以肉眼见过老人、病人或死人。

  

  然而,就像大部分时间的我们一样,早期所见到的情境,并未深深触动悉达多。他早期缺乏敏感是由于父王将他安置在世袭的惯例中,由那惯例所产生的属于王子阶级的快乐,虽然微不足道,却造成了防护良好的人为隔离。唯有当他破除种种安逸习惯所建立的黄金牢笼,「苦」的事实才能强烈地冲击到他,就像初次见到一般。唯有因此而激起的厌离心,才引导他舍家出家,稳健地迈向觉悟之路。

  

  我们的心愈能清晰、深刻地响应极平凡事项所显现的苦谛,便愈无须重复这个教训,我们轮回的时间就将更为缩短。引发对反应的清楚觉察,是来自于「全然专注」所赐予的无偏的直观;而深刻的体验则是来自智慧的反思或正知。

  

  通往「观」的道路

  

  直观也是观禅这种有系统修习的主要特色之一,与禅修所产生直接或体验的知识相同,而有别于由读书与思考推论所得的知识。在修观时,禅修者直接观看自己的身、心过程,没有抽象概念思考的干扰或情感性的估量筛选,因为在那样的情境下,只会妨碍、歪曲原本的事实,降低现实所给予的强烈的立即冲击。从经验中所得的概括概念,在自己的岗位上是很有用的;但若它们干扰了「全然专注」的禅修,则会倾向于「不理睬」或排除特殊的事实,而说:「这也没什么,不过是如此罢了!」概括性的思考会对重复出现的念头感到厌烦,将之分类后,又很快地觉得无趣。

  

  然而,「全然专注」是修观的关键方法,它能保留事物的特殊性,敏捷地追随身、心相续过程中的生与灭。虽然特定序列的一切现象确实可以依其类型而分类(例如入息与出息),正念则视当中的分子是独特的,认真地记录其个别的生灭。如果「念」仍旧保持警觉,这些反复出现的一类,由于其数量庞大,对心的冲击将更强化而非减弱,隐藏于观察过程中的三特相—无常、苦、无我—则会愈来愈清楚显现。它们出现在自己发出的光芒中,这些光芒并非从其它地方所借得,甚至也不是从导向这些经验的世尊—佛陀那里得来。这些色法与心法,在「自我的光辉」下,将渐增的厌离感传达给禅修者—厌恶、不满意、觉察过患、随后而来的舍离等,当然喜、乐与定等在修习中也都不会缺席。因此,如果内在成熟的一切其它条件都圆满了,究竟解脱的最初直观与入流(sotapanna)无疑的智慧:「有生的本质,即有灭的本质」,将如黎明般生起。

  

  因此,在正念力量的展现中,「念住」证明自己是「法」的真正化身:

  「法」是世尊所善说,于此地、此时可见,

  立即的,欢迎察看,导人向上,为智者直接体验。

  

  【注释】

  (1) 关于「善」在性质上的重要构成要素—善心(kusala),请见拙著《阿毗达磨研究》(Abhidhamma Studies, Kandy: BPS, 1965) pp. 51ff。

  (2) 这言论或许有些讽刺,是这位伟大的圣人针对他许多大乘佛教的弟子,以太过狭隘的发心来解释这著名的大乘菩萨誓言解脱世间一切有情的愿心。

  (3) 亦可对照《梵网经》(DN 1)结论中有关「触」的意义之段落。

  

《以直观看现实世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