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停止與放緩的藝術▪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層面與特性,比我們最初注意到的更能發揮許多功能,對我們而言,這些可能較不明顯或在主觀上興趣缺缺,但它們可能更加重要。另外,也有許多第一印象完全是虛妄不實的例子。唯有我們持續地注意,超越了最初的沖擊,所緣才會完整地顯現自己。在第一波知覺後的過程中,第一印象的偏見力量會減弱,而只有于最後階段,所緣才會呈現更詳盡的內容與更完整的面貌。因此,唯有透過持續專注,我們才能更清晰地了解所緣的特性。

  

  (叁)任何色、心所緣的特性中,與所緣有關的事物,常常會因爲我們匆忙或粗淺的注意而受到忽略,因而需要特別的處理。這些與所緣有關的事物可追溯到它的過去—其起源、起因、理由與邏輯的前例;也可以向外延伸至涵蓋整個場合—其背景、環境與目前活動的影響。如果以人爲的隔離方式看待事物,將永遠無法完全了解它們,我們必須依其緣所生與緣生他法 [2] 的本質,視其爲廣大型態中的一部分,而這點只有借助持續專注的力量方能完成。  

  

  潛意識的影響

  

  方才討論過叁種提升心的方法,對于修觀明顯地具有基本的重要性。當心強化了,其相關結構中的所緣境已可清楚辨析,這就具備了「如實知見」的基礎。但是除了明顯直接的影響外,這叁種過程也有間接的影響,其力量與重要性不少于前者,它強化心並使心潛在意識的機能—潛意識的組織、記憶與直覺變得清晰,這些同樣地滋養並鞏固使人解脫的「觀」的進展。得到這些助力的「觀」,就如經中所譬喻的,猶如山上的湖泊,湖水不僅來自天上的雨水,也來自深層所湧出的泉水。得到心在「地底下」的潛意識資源所滋養的「觀」,將具備深厚的基礎,隨之而來的禅修成果就不易漏失,即使是未解脫而仍傾向于故態複萌的凡夫,也是如此。

  

  一、知覺或念頭若一直是持續專注的所緣,就比專注力松弛時,能給予心靈更強烈的沖擊,並清楚地顯露所緣的特色,因此當其進入潛意識時,即在那裏占有特殊的位置。這點適用于叁種提升所緣心的方法。

  

  (一)在心的運作過程中,若最終的注意力與最初的一樣強,則當過程結束,心進入潛識時,潛意識將更順從意識的控製。

  

  (二)若將感官的「觸」或思想無數清晰的特色標明出來,那麼當它自瞬間的覺知中消逝時,就不會輕易地在潛意識的模糊內涵中消失,或被情感強烈的偏見拖入,而與錯誤的潛意識結合。

  

  (叁)同樣地,正確理解一切與所緣有關的事物,可使經驗不致與模糊的潛意識內容結合。而已提升強度、清晰度的知覺與思想被吸入潛意識中,仍比從模糊或「困頓」印象所産生的內容清楚且易于通達,如此更容易將其轉變爲完整的意識,也較可以解釋對心的潛在影響。透過改善「念」的品質與範圍,若使這種成熟的「觸」數量增加,結果可能會産生潛意識本身結構的微妙改變。

  

  二、從我們稍早的論述來看,明顯地,我們所謂「成熟」或「更能接觸與轉變」的「觸」,使人們更容易、正確地回憶起它們。之所以更容易,是因爲強度提升;之所以更正確,則是因爲特色已清楚標明,使其不被錯誤聯想的意象或印象所扭曲。記得它們的情境與關連,可以增進兩種作用—更迅速與更正確的記憶。因此,「念」在專注的意義與功能,有助于加強「念」在記憶的意義與功能。

  

  叁、持續專注對潛意識與記憶的影響,會深化與強化直覺力,特別是此處主要關切的「直覺的領悟」(intuitive insight)。直覺並非沒來由而得到的天賦,它如同其它心理機能,都是由特定的條件所産生。如目前所述,其最主要的條件就是知覺與思想儲存于潛意識中的潛在記憶。

  

  顯然地,爲直覺的成長提供最肥沃土壤的,是那些擁有較大強度、清晰度與數量龐大等明確特征的記憶,因爲最容易觸及。在此,所保留下來與「觸」相關的事物也貢獻良多。這類的記憶比單一事件空洞或模糊的回憶更具組織的特色,而且更易形成新的意義與意涵,這些較爲清楚的記憶意象,將成爲直覺力的強烈刺激與助力。在潛意識深處,經驗與知識存于潛意識中的數據悄悄地聚集並組織,直到時機成熟才顯現爲直覺。有時相當普通的事件就能觸動直覺的爆發,雖然這些事件看起來十分平常,但只要它們先前一直受到持續的注意,這些事件對直覺就擁有強大的召喚力。放緩與暫停下來運用「全然專注」,會顯露出日常生活中簡單事物的深度,因而給予直覺力潛在的刺激。

  

  這也可以運用在導致究竟解脫(arahatta)的「四聖谛」現觀上。經典記載許多僧尼實際修觀時,未能達到現觀的例子,但直覺的閃光卻在截然不同的場合觸發他們,例如被石頭絆倒,或偶然看到森林之火、河中的幻影或一團泡沫。在此,我們又看到另一個肯定這似乎矛盾說法的例子:「有意而能得到無意的狀態」。將正念的整束光芒,審慎地投射在生活中最小的事件與行動上,使人解脫的智慧終將生起。

  

  持續的專注不僅是直覺「成長」的良田,還能使其更充分地受到利用,甚至能不斷地重複直覺的剎那。在各種不同創作領域中得到靈感的人,常常對于這共同的經驗感到震驚:直覺如電光石火般來去,反應慢半拍的心幾乎無法抓住直覺的臨去秋波。但若心一直保持警覺的暫停、放緩與持續專注的訓練,或若如上述的潛意識也受到了影響,直覺剎那的節奏就會變得更完整、更慢與更強,而會出現的情況是,其沖擊變得既強烈又清楚,將使「直覺的領悟」受到充分利用,甚至可以使其消退中的振動重新達到另一個高峰,有如一首旋律的重複節奏,從首次出現的最後一個音符而和諧地再次生起。

  

  充分利用「直覺的領悟」的剎那,對于通往完全證悟的進程具有關鍵的重要性。若對心的控製力太弱,未充分用于解脫的工作,就會讓難以掌控的「直覺的領悟」溜走,這樣的時刻可能許多年後再也不會發生,或終其一生都不再出現。然而,持續專注的技巧可以使人善用這樣的機會,而禅修時所做放緩與暫停的練習,則是獲得該技巧的重要助力。

  

  在我們討論過暫停、停止與放緩的主題後,就能比較了解巴利經文對于「念」的其中一項傳統定義的深遠含義:即 anapilApanatA 的作用,字面上的意義爲「不會漂走(或溜走)」,「像水面的南瓜壺」,注釋家又繼續補充說:「(念)深深契入其所緣,非匆匆地掠過表面。」因此,「非表面性」會是個貼近上述巴利語的翻譯,也適用于描述「念」的特色。

  

  【注釋】

  (1) 見《清淨道論》IV, 47。

  (2) 同上,IV, 51, 57。使心策勵的叁覺支爲:擇法、精進與喜;使心平靜的叁覺支爲:輕安、定與舍。

  (3)一本中國道家的論述,深受大乘佛教的影響。

  

  【譯注】

  [1] 沒有因爲特定方法的激勵或刺激,所自動生起的心,稱爲「無行」;因爲特定方法的激勵或刺激,才生起的心,稱爲「有行」。(見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p.36)

  [2] 意指事物爲因緣和合所生之物,而其本身也是其它事物産生的條件。

  

  

  

《停止與放緩的藝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