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注」的保持不动中,得到更为直接、殊胜的助益。
一般而言,我们投注于处理或使用事物的心力,大过于去了解其真正的本质。因此,我们通常匆忙地捕捉知觉所传达的前几个讯号,然后,由于根深柢固的习惯,这些讯号藉由对好坏、苦乐、利害、对错等的判断,引起一个习惯性的标准反应。我们借着这些判断,来界定与该所缘的关系,并导出相应的言语或行为反应。我们将注意力停留在常见的或熟悉的事物上,很少超过接收前面几个讯息所需要的时间。
所以,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是以不完整的方式觉知事物,更甚者,所缘只有于存在期间的最前段或再多一些的时间,会进入我们的注意力范围内,因此便容易对它产生误解。我们甚至未察觉,所缘不过是从开始至结束时间的延伸过程,除了在有限情境内不经意察觉到的部分以外,其实所缘还拥有许多的层面与关系,简单地说,所缘本身拥有某种稍纵即逝的特性。
以如此肤浅的方式所认知的世界,是由不成形的、片断的经验所组成,而这些经验又以主观所选择的符号或象征作为特征。我们所选择的象征主要是依自己的兴趣而定,有时甚至会误用,因而所导致的阴暗世界,不只包括外在的环境与他人,还包括自己大部分的身心过程,这些也都受制于同样肤浅的概念化方式。
佛陀指出四种基本的误解—以不净为净,以无常为常,以苦与导致苦者为乐,以无我者为「我」或「我所有」,这些都导因于曲解的知觉与紊乱的专注。当与「自我」有关的戳记一再地烙印在每日经验的世界中,「这是我的」(attaniya 我所有)的基本误解,就稳固地深植于影响每个人身心的因素里,像植物的须根,虽然细小,却能蔓延、坚固。事实上,若到了这种程度,单凭理智上深信「无我」(anatta),几乎已无法动摇「我」与「我所有」的观念。
这些严重的后果源自基本的知觉情境—一从知觉接收到最初的少数讯号后,便作出仓促或习惯性的反应。但是如果我们凝聚「念」收摄的力量,并暂停下来运用「全然专注」,则当下成为心所缘的身心过程,将更完整、真实地向我们显现,不会马上陷入自我的漩涡,而能在「念」警觉的注视下显露自己,展现出多元性,以及与其相应并交互作用的广大网络。如此狭隘又往往歪曲现实的与自我有关的部分,会因获得更广大的视野而缩小,并退居到幕后。而所观察的过程中,其一连串的发生与组成分子,就会显现出不断的生灭与起落。这些变化无常的事实,便在人心上留下益发深刻的印象。
如此对生灭现象的辨认,同样消融了以自我为中心所造成的错误整体概念。自我不加分别地驾驭了事物的差异性,以有「我」与属于「我」的偏见将事物连结在一起,但「全然专注」揭露出这些虚伪的整体其实是无我的、因缘和合的现象。如此一再地面对生命过程内外的无常、相依、无我的本质,我们便会发现其单调、令人不满的本质—苦的真谛。因此,藉由放缓、暂停与保持不动以运用「全然专注」的简单技巧,一切存有的三特性—无常、苦与无我,都将在透彻的「观」下清楚展现。
培养善的自发性回应
在行动前先专注地暂停,这种已学会并强化了的习惯,并未排除善的自发性响应。相反地,透过训练—暂停、停止与保持不动,以运用「全然专注」的修持会变得自动自发。它可以成为心具有选择能力的机制,随着可靠与迅速响应的增加,能避免突然生起邪恶或不智的冲动。若没有这种技巧,我们可能理智上了解那些冲动是不善的,但由于其强而有力的自发性,最后仍会屈服。修习专注地暂停的方法,可使不善的自发性响应或习惯,由建立在更多了解与崇高意向上的善的自发性响应或习惯所取代。
正如有些反射动作会自动地保护色身,心也同样地需要自发性的精神与道德的保护,「全然专注」的修习会提供这重要的功能。具有一般道德标准的人,本能地会畏惧、躲避偷窃或谋杀的想法,有了「全然专注」法的帮助,这种自发性的道德抑制作用的范围会大大地扩展,而对道德的敏感度也将大幅提高。
在未受训练的心中,崇高倾向与正确思想常受到突发的激情与偏见的攻击,它们不是就此屈服,便是挣扎一番后坚持下去。但若不善的自发性如上所述地遭到制止或大幅削弱,我们所拥有的良善冲动与明智的反思,将有更多出现的空间,并自动、自在地展现自己。它们自然的流露使我们更相信自身中良善的力量,也让他人增长信心。自发性的善十分值得信赖,因为先前有系统的训练已扎下了稳固的深厚基础。
在此有个方法可以将「有行善心」转变为「无行善心」[1]。根据阿毗达磨藏的心理学,这样的心若与智慧结合,则取得了道德价值中的首要地位。以此方式,我们就能实地了解《太乙金华宗旨》(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3) 一书中的格言:「若人有意地达到无意的状态,他即已得道。」这句话以巴利语来解释即是:「以有行、有意的努力,能赢得自发性(无行)。」(SasaGkhArena asaGkhArikaM pattabbaM)
若我们能睿智地运用佛陀教义中,无数辅助心灵成长与解脱的方法,实际上就没有任何能究竟对抗「念住」法的东西,而这方法是始于学习暂停与停止,以运用「全然专注」的简易修习。
放缓的训练
为了对治未受训练的心的鲁莽、草率与忘失,在暂停与停止的修习法中,建立了一种刻意的放缓动作。虽然以现代生活的需求而言,要引介放缓作用于一般例行的工作天是行不通的,但由于它是忙乱快速的现代生活所导致后果的解毒剂,在闲暇之余练习就显得很重要,而在严格的「念住」禅修中尤其重要,这种修持也会为我们每天例行的工作,带来更多如平静、效率与技巧等实际的利益。
为了达到禅修的目的,在克制感官、专心与定等方面,「放缓」是很有效率的训练。此外,对禅修而言,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念处经》的注释说:动作的放缓有助于重拾对某一所缘所失去的专注。我们因此于其中读到:比丘快速地弯曲手臂,没有如修持原则所要求的要忆念禅修的业处,一旦发觉这样的漏失,他将手臂收回原来的位置,专心地重复动作。此处的禅修业处或许是「正知动作」,如《念处经》所提到的:「以正知做弯曲与伸展的动作。」
在严格的禅修训练期间,放缓身体特定的动作,特别有助于获得观智(vipassanA-JANa),尤其是直接觉知无常与无我,因为在复杂且稍纵即逝的过程中,迅速的动作会大幅地强化整体、本体与实质性的错觉。因此,在「念住」的严格修持中,将走路、弯腰、伸展等动作放缓,以便分辨出每一动作的各个阶段,对于直观一切现象的三大特性(无常、苦与无我)有很大的助益。若禅修者清楚地注意到观察过程中每个片断如何自动生灭,而当中没有任何东西移转或「轮回」到下一阶段,那么,他修习的力量与意义将愈来愈增强、加深。
在暂停以运用「全然专注」的影响下,我们日常身、语、意的一般律动,也会变得更安静与平和。放缓匆忙的生活节奏,意指思想、感受与知觉都能在其自然存在的期间内结束,完整的觉知会延伸到最后阶段,直到最终的振动与回响。最后的阶段常常会因为我们急躁地攫取新的「触」而中断,或尚未清楚理解时,仓促地往思考路线的下一阶段进行,心于是背负着大量模糊或片断的感官知觉、受阻断的情绪与未充分理解的思想,这就是一般心灵杂乱的主要原因。「放缓」,将证明一个能够恢复心灵完整、清明的有效方法。在此有个适当的譬喻,同时也是个实例,那就是修习安般念(AnApAnasati)所必备的过程:「念」必须涵盖呼吸的完整过程—其开始、中间与结束,这便是经文所指的意义:「体验全身(呼吸身),我吸入与呼出」。同样地,若经由「放缓」,使我们习惯于持续专注,「呼吸」的整体或我们生活的律动,将变得更深长、更饱满。
提早中断或回避心理过程的习惯,已是现代都市文明人十分严重的问题。在持续加快的序列中,人们不断大声地要求全新的刺激,正如要求增加自己移动方法的速度一般。这种「触」的快速冲击,使人的敏感度渐渐减弱,因而一直要求要更大声、更粗糙、更富于变化的新刺激。若不制止这样的过程,结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已充分地看到感受更细致的艺术之美的衰微,以及它无法享有真正自然欢悦的增长,取而代之的是忙乱与短暂的兴奋,无法带来任何真正的美,情感也不能得到满足。对于「文明人」渐增的肤浅与西方人恐惧神经失序的蔓延,「微弱的心灵呼吸」应负极大的责任,它是人心性上的水准、范围与强度普遍恶化的开端。无论在东方或西方,这危机威胁着所有的人—面对科技文明的冲击而无充分精神保护的人。运用此处简述的方法,「念住」为补救这情况提供重要的贡献,因此就世俗的观点来看,这方法也证明是有益的。
然而,我们在此主要关心的是「念」在心理学方面的观点,以及其对禅修的意义。得到「放缓」辅助的持续专注,主要是以三种方式影响心的品质:(一)强化心;(二)厘清所缘的特性;(三)展现与所缘有关的事物。
(一)持续地专注于某所缘,对心会产生特别强烈而持久的冲击,其影响力不仅普及特定的感官知觉后即刻生起的一连串念头,也延伸至遥远的未来,这因果的效力即是心强化的指标。
(二)持续的专注可使所缘的各方面呈现出更完整的轮廓。通常我们从任何新的感官所缘或念头得到的第一印象,都是其最显著的特色,也正是所缘的这方面吸引我们的注意,而达到冲击的最高点。但所缘还呈现出其它…
《停止与放缓的艺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