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停止與放緩的藝術▪P2

  ..續本文上一頁注」的保持不動中,得到更爲直接、殊勝的助益。

  

  一般而言,我們投注于處理或使用事物的心力,大過于去了解其真正的本質。因此,我們通常匆忙地捕捉知覺所傳達的前幾個訊號,然後,由于根深柢固的習慣,這些訊號藉由對好壞、苦樂、利害、對錯等的判斷,引起一個習慣性的標准反應。我們借著這些判斷,來界定與該所緣的關系,並導出相應的言語或行爲反應。我們將注意力停留在常見的或熟悉的事物上,很少超過接收前面幾個訊息所需要的時間。

  

  所以,在大部分的時間裏,我們是以不完整的方式覺知事物,更甚者,所緣只有于存在期間的最前段或再多一些的時間,會進入我們的注意力範圍內,因此便容易對它産生誤解。我們甚至未察覺,所緣不過是從開始至結束時間的延伸過程,除了在有限情境內不經意察覺到的部分以外,其實所緣還擁有許多的層面與關系,簡單地說,所緣本身擁有某種稍縱即逝的特性。

  

  以如此膚淺的方式所認知的世界,是由不成形的、片斷的經驗所組成,而這些經驗又以主觀所選擇的符號或象征作爲特征。我們所選擇的象征主要是依自己的興趣而定,有時甚至會誤用,因而所導致的陰暗世界,不只包括外在的環境與他人,還包括自己大部分的身心過程,這些也都受製于同樣膚淺的概念化方式。

  

  佛陀指出四種基本的誤解—以不淨爲淨,以無常爲常,以苦與導致苦者爲樂,以無我者爲「我」或「我所有」,這些都導因于曲解的知覺與紊亂的專注。當與「自我」有關的戳記一再地烙印在每日經驗的世界中,「這是我的」(attaniya 我所有)的基本誤解,就穩固地深植于影響每個人身心的因素裏,像植物的須根,雖然細小,卻能蔓延、堅固。事實上,若到了這種程度,單憑理智上深信「無我」(anatta),幾乎已無法動搖「我」與「我所有」的觀念。

  

  這些嚴重的後果源自基本的知覺情境—一從知覺接收到最初的少數訊號後,便作出倉促或習慣性的反應。但是如果我們凝聚「念」收攝的力量,並暫停下來運用「全然專注」,則當下成爲心所緣的身心過程,將更完整、真實地向我們顯現,不會馬上陷入自我的漩渦,而能在「念」警覺的注視下顯露自己,展現出多元性,以及與其相應並交互作用的廣大網絡。如此狹隘又往往歪曲現實的與自我有關的部分,會因獲得更廣大的視野而縮小,並退居到幕後。而所觀察的過程中,其一連串的發生與組成分子,就會顯現出不斷的生滅與起落。這些變化無常的事實,便在人心上留下益發深刻的印象。

  

  如此對生滅現象的辨認,同樣消融了以自我爲中心所造成的錯誤整體概念。自我不加分別地駕馭了事物的差異性,以有「我」與屬于「我」的偏見將事物連結在一起,但「全然專注」揭露出這些虛僞的整體其實是無我的、因緣和合的現象。如此一再地面對生命過程內外的無常、相依、無我的本質,我們便會發現其單調、令人不滿的本質—苦的真谛。因此,藉由放緩、暫停與保持不動以運用「全然專注」的簡單技巧,一切存有的叁特性—無常、苦與無我,都將在透徹的「觀」下清楚展現。

  

  培養善的自發性回應

  

  在行動前先專注地暫停,這種已學會並強化了的習慣,並未排除善的自發性響應。相反地,透過訓練—暫停、停止與保持不動,以運用「全然專注」的修持會變得自動自發。它可以成爲心具有選擇能力的機製,隨著可靠與迅速響應的增加,能避免突然生起邪惡或不智的沖動。若沒有這種技巧,我們可能理智上了解那些沖動是不善的,但由于其強而有力的自發性,最後仍會屈服。修習專注地暫停的方法,可使不善的自發性響應或習慣,由建立在更多了解與崇高意向上的善的自發性響應或習慣所取代。

  

  正如有些反射動作會自動地保護色身,心也同樣地需要自發性的精神與道德的保護,「全然專注」的修習會提供這重要的功能。具有一般道德標准的人,本能地會畏懼、躲避偷竊或謀殺的想法,有了「全然專注」法的幫助,這種自發性的道德抑製作用的範圍會大大地擴展,而對道德的敏感度也將大幅提高。

  

  在未受訓練的心中,崇高傾向與正確思想常受到突發的激情與偏見的攻擊,它們不是就此屈服,便是掙紮一番後堅持下去。但若不善的自發性如上所述地遭到製止或大幅削弱,我們所擁有的良善沖動與明智的反思,將有更多出現的空間,並自動、自在地展現自己。它們自然的流露使我們更相信自身中良善的力量,也讓他人增長信心。自發性的善十分值得信賴,因爲先前有系統的訓練已紮下了穩固的深厚基礎。

  

  在此有個方法可以將「有行善心」轉變爲「無行善心」[1]。根據阿毗達磨藏的心理學,這樣的心若與智慧結合,則取得了道德價值中的首要地位。以此方式,我們就能實地了解《太乙金華宗旨》(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3) 一書中的格言:「若人有意地達到無意的狀態,他即已得道。」這句話以巴利語來解釋即是:「以有行、有意的努力,能贏得自發性(無行)。」(SasaGkhArena asaGkhArikaM pattabbaM)

  

  若我們能睿智地運用佛陀教義中,無數輔助心靈成長與解脫的方法,實際上就沒有任何能究竟對抗「念住」法的東西,而這方法是始于學習暫停與停止,以運用「全然專注」的簡易修習。  

  

  放緩的訓練

  

  爲了對治未受訓練的心的魯莽、草率與忘失,在暫停與停止的修習法中,建立了一種刻意的放緩動作。雖然以現代生活的需求而言,要引介放緩作用于一般例行的工作天是行不通的,但由于它是忙亂快速的現代生活所導致後果的解毒劑,在閑暇之余練習就顯得很重要,而在嚴格的「念住」禅修中尤其重要,這種修持也會爲我們每天例行的工作,帶來更多如平靜、效率與技巧等實際的利益。

  

  爲了達到禅修的目的,在克製感官、專心與定等方面,「放緩」是很有效率的訓練。此外,對禅修而言,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念處經》的注釋說:動作的放緩有助于重拾對某一所緣所失去的專注。我們因此于其中讀到:比丘快速地彎曲手臂,沒有如修持原則所要求的要憶念禅修的業處,一旦發覺這樣的漏失,他將手臂收回原來的位置,專心地重複動作。此處的禅修業處或許是「正知動作」,如《念處經》所提到的:「以正知做彎曲與伸展的動作。」

  

  在嚴格的禅修訓練期間,放緩身體特定的動作,特別有助于獲得觀智(vipassanA-JANa),尤其是直接覺知無常與無我,因爲在複雜且稍縱即逝的過程中,迅速的動作會大幅地強化整體、本體與實質性的錯覺。因此,在「念住」的嚴格修持中,將走路、彎腰、伸展等動作放緩,以便分辨出每一動作的各個階段,對于直觀一切現象的叁大特性(無常、苦與無我)有很大的助益。若禅修者清楚地注意到觀察過程中每個片斷如何自動生滅,而當中沒有任何東西移轉或「輪回」到下一階段,那麼,他修習的力量與意義將愈來愈增強、加深。

  

  在暫停以運用「全然專注」的影響下,我們日常身、語、意的一般律動,也會變得更安靜與平和。放緩匆忙的生活節奏,意指思想、感受與知覺都能在其自然存在的期間內結束,完整的覺知會延伸到最後階段,直到最終的振動與回響。最後的階段常常會因爲我們急躁地攫取新的「觸」而中斷,或尚未清楚理解時,倉促地往思考路線的下一階段進行,心于是背負著大量模糊或片斷的感官知覺、受阻斷的情緒與未充分理解的思想,這就是一般心靈雜亂的主要原因。「放緩」,將證明一個能夠恢複心靈完整、清明的有效方法。在此有個適當的譬喻,同時也是個實例,那就是修習安般念(AnApAnasati)所必備的過程:「念」必須涵蓋呼吸的完整過程—其開始、中間與結束,這便是經文所指的意義:「體驗全身(呼吸身),我吸入與呼出」。同樣地,若經由「放緩」,使我們習慣于持續專注,「呼吸」的整體或我們生活的律動,將變得更深長、更飽滿。

  

  提早中斷或回避心理過程的習慣,已是現代都市文明人十分嚴重的問題。在持續加快的序列中,人們不斷大聲地要求全新的刺激,正如要求增加自己移動方法的速度一般。這種「觸」的快速沖擊,使人的敏感度漸漸減弱,因而一直要求要更大聲、更粗糙、更富于變化的新刺激。若不製止這樣的過程,結果將不堪設想。

  

  我們已充分地看到感受更細致的藝術之美的衰微,以及它無法享有真正自然歡悅的增長,取而代之的是忙亂與短暫的興奮,無法帶來任何真正的美,情感也不能得到滿足。對于「文明人」漸增的膚淺與西方人恐懼神經失序的蔓延,「微弱的心靈呼吸」應負極大的責任,它是人心性上的水准、範圍與強度普遍惡化的開端。無論在東方或西方,這危機威脅著所有的人—面對科技文明的沖擊而無充分精神保護的人。運用此處簡述的方法,「念住」爲補救這情況提供重要的貢獻,因此就世俗的觀點來看,這方法也證明是有益的。

  

  然而,我們在此主要關心的是「念」在心理學方面的觀點,以及其對禅修的意義。得到「放緩」輔助的持續專注,主要是以叁種方式影響心的品質:(一)強化心;(二)厘清所緣的特性;(叁)展現與所緣有關的事物。

  

  (一)持續地專注于某所緣,對心會産生特別強烈而持久的沖擊,其影響力不僅普及特定的感官知覺後即刻生起的一連串念頭,也延伸至遙遠的未來,這因果的效力即是心強化的指標。

  

  (二)持續的專注可使所緣的各方面呈現出更完整的輪廓。通常我們從任何新的感官所緣或念頭得到的第一印象,都是其最顯著的特色,也正是所緣的這方面吸引我們的注意,而達到沖擊的最高點。但所緣還呈現出其它…

《停止與放緩的藝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