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与放缓的艺术
「全然专注」的修习之三
保持不动,以运用「全然专注」所成就的益发平静的心,将抑制情感的冲动,
而已养成的暂停与停止的习惯,则可以扮演煞车的角色,
及时制止我们沈溺于不善的顽强恶习。
保持不动是最好的
为了完整无碍地展现心的能力,需要激发与约束这两种互补力量的影响。这两种力量已得到善知「心」的佛陀认可,他建议精进根与定根应保持同等的强度与平衡 (1)。此外,佛陀还推荐七觉支中的三种觉支适用于策励心,而另外三种觉支则适用于使心平静 (2)。在五根与七觉支中,「念」不只注意当中的平衡,还要使迟缓的活跃起来,使急进的和缓下来。
「念」的本质看似被动,实际上却具有激发的力量,可使心警觉,而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不可缺少的正是警觉。但我们现阶段的探究,关心的主题是 「念」的约束力量。我们要来审察「念」如何解结与离执,如何在解脱工作所需的心灵特性的发展中,产生积极的助益。
在修习「全然专注」时,我们于内心与空间的观察处,于内、外在世间喧闹的索求中保持不动。「念」拥有平静的力量,有阻止行动与踩煞车的能力,在暂停下来观察事实并智慧地思索时,能使轻率的干预停止,并延缓下判断,为急躁冲动的身、语、意带来有益的「放缓」。保持不动与停止、暂停与放缓,即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全然专注」约束作用的关键语。
一部中国古书说道:
使物起始与使物终止中,
没有比保持不动更好的了。
根据佛陀的教法,事物真正的「终止」是指「诸行寂灭」的涅槃,也就是诸行的完全止息或停止—「灭」(nirodha)。「事物」或「诸行」,在此意指源于渴爱与无明的有为法与「无我」的现象,而「诸行寂灭」是由于「行」的止息,也就是创造世间的「业」活动的止息。佛陀宣说「世间」与「苦」的止息,无法藉由走路、移居或轮回来达成,但可以在我们自己身上成就。每次审慎地保持不动、停止或暂停,都预告了世间止息即将来临。「保持不动」的究竟义是停止「业」的累积,不再频频关注稍纵即逝的事物,断除无休止的生死轮回中持续加入的缠缚。遵循「念」的方法,训练自己于「全然专注」中保持不动与暂停,就拒绝了世间对我们贪或瞋等性格的持续挑战,保护自己免于轻率与虚妄地下判断,克制自己不要盲目地投入干预行动充满危机的漩涡中。
免于干扰者,处处皆安稳。(《经集》v.953)
保持不动(静止)并知道何处停止的人,将不会遇到危险。(知止不殆)(《道德经》第44品)
先前引述的中国谚语第二句提到:使物起始中,没有比保持不动更好的了。若以佛法的角度来解释,事实上,保持不动所开启的即是「用来减少业累积的事物(或特性)」。我们可以遵循传统对修心的分类:戒(行为)、定(寂静)与慧(观)来看待这些,这三者无疑地都因「全然专注」所培养出的「不动」态度而得到增益。
〔戒(行为)〕
我们如何改善自己的行为、品德与作正确决定的技巧呢?一般而言,如果我们热切地想要改善,太急于对治深植在旧习或激烈冲动的各种缺点,可能会饱尝挫败之苦,所以最明智的是选择阻力最少的方式。首先,我们应注意存在于身行和语言的各种缺点,以及因鲁莽与草率所造成的错误判断。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藉当下的反省而避免错误的例子,也因此免去因一时疏忽所产生的一连串苦难或罪恶感。但我们如何控制轻率的反应,并以片刻的正念与反思来取代它呢?若要做到这点,就须仰仗「停止与暂停」以及适时踩煞车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则藉由修习「全然专注」即可获得。
在这方法的修习中,我们训练自己去「看」与「等待」,以延缓或暂缓对事物作出反应。我们先学习简单的方法,在自己所选择的情境,于禅修期间有限的经验范围内进行。当一再地面对偶尔出现干扰我们专注的「触」、感受或妄念;当一再地控制自己以某些方式来响应它们的欲望;当面对它们,而能一再成功地保持平静不动,这即是在更广泛与无防护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为保有内在的平静作准备。即使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吓、诱惑或挑衅时,也会现起一「心」,使我们得以暂停并停止。
我们现在所谈的是因粗心或鲁莽而易生起的行为缺失,它们或多或少都能轻易地由「念」所制止,熟练地处理这些问题,也会影响更多顽强的、根植于激情冲动或根深柢固恶习的不道德行为。保持不动,以运用「全然专注」所成就的益发平静的心,将抑制情感的冲动,而已养成的暂停与停止的习惯,则可以扮演煞车的角色,及时制止我们沈溺于不善的顽强恶习。
能够保持不动而单纯地专注其上,或暂停而作明智的反思,常常会使贪欲的最先诱惑、愤怒的最初浪潮与愚痴的首阵迷雾消失,不会造成严重的缠缚。但人会在不善念过程中的那一点停止,端视「念」的品质而定。若「念」十分敏锐,则我们可以在未受控制太久之前,于最初就停止一连串染污的念头与行为;那么,各个烦恼的增长将仅限于刚开始的力量范围,以较少的努力便可制止,不会有太多或甚至完全没有「业」的缠缚。
就以令人喜爱、赏心悦目的可见色为例,这喜爱起初可能不甚活跃与持久,若此刻心已能保持不动而作离贪的观察或反思,便能轻易去除掺入视觉中的微少的「贪」,而将所见的标记为「只是看到会引起乐受的东西」,或将那吸引人的感觉升华为一种宁静的、艺术上的愉悦。但若错失最早的机会,喜爱将会变成执着,进一步想要拥有。若立即召回「停止」,「想要」的念头将渐渐失去力量,也不会轻易地变为持久的渴爱,更不会试图去实际拥有所喜爱的事物。
但若贪欲之流仍未遏止,则「想要」的念头会以言语来表达自己的索求,或甚至以冲动的言词来要求—不善口业将随不善意业而生;若拒绝它,会使原有的贪欲之流分派成为伤心或愤怒的烦恼支流。然而,即使已到了后期,仍可以停下来平静地省思或运用「全然专注」,接受心对贪念的拒绝,并宣布已满足渴望,就可避免更进一步的混乱。然而,若是在喧闹的言语之后生起不善身业,甚至为渴爱所驱使,而想利用偷窃或暴力以获得期望之物,那么便造就了「业」的缠缚,将体验其后果的全面冲击。但即使已造作了罪行,停下来反思仍然功不唐捐,因为以追悔自责的型态而生起的「念」,将阻止性格的定型,避免相同的行为再度发生。佛陀曾对儿子罗侯罗说:
任何想以身、语、意造作的行为,你应当思考这行为……若于思量时发现:「我想做的行为有害于己,或有害于人,或有害于两者,此即是不善行,会产生苦,导致苦。」—如是应坚决地不去造作该行为。
同样地,正当以身、语、意造作某行为时,你应当思考这行为……若于思量时发现:「正在做的行为有害于己,或有害于人,或有害于两者,此即是不善行,会产生苦,导致苦。」—如是应停止造作该行为。
同样地,甚至在身、语、意已造作了某行为后,你仍应思惟该行为……若于思量时发现:「已造作之行为有害于己,或有害于人,或有害于两者,此即是产生苦,导致苦的不善行。」—如是未来应避免做作该行为。(《中部》 61)
〔定(寂静)〕
现在我们来思考,停止以运用「全然专注」,如何有助于获得「止」并强化其两种意义:心一般的平静与禅定。
当色身无法远离外在世界喧闹不已的噪音时,培养暂停以运用「全然专注」的习惯,可使我们易于抽离而进入自己内在的平静中,将更能舍弃对他人愚蠢言行的无益回应。当命运的冲击迭起又令人感到艰困时,受过「全然专注」训练的心,会在外表顺从或有所警觉但无行动的庇护下找到皈依处,而在此地耐心地等待风暴过去。生命中有许多情况最好是顺其自然结束,在激进或繁忙行动失败之处能保持不动并等待的人,往往可以得到胜利,不仅重要的情况如此,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也是如此。警觉地保持不动所赢得的经验,使我们深信不必积极地响应所接收到的每个「触」,或认为每次与人或事的接触,都是在邀请我们采取干预的行动。
由于避免了不必要的无事忙,外在的磨擦将减少,其所带来的内在紧张也会放松,更大的和谐与平静将扩及每天的生活,为日常生活与禅修宁静的鸿沟架起桥梁。如此一来,使人烦乱的内在影响—司空见惯的、无论粗细的、会侵占禅修时间并造成身心不安的掉举,将会渐渐减少。定的主要障碍—掉举盖,就会较少出现,若现起时也更容易克服。
一有机会就培养「全然专注」的态度,分心的离心力便会渐渐消失,摄心并导致定的向心力则会凝聚,那么,渴爱将不再急于追求各种无常的事物。
对一连串相续事件持续注意的规律练习,使心能在严格禅修时,不断专注于一个所缘,或数量有限的所缘,而另一种修定的重要因素—心的平稳与坚定也能同样增长。
因此,保持不动、暂停与停止以运用「全然专注」的练习,培养出几个禅定的明显成分—平静、专注、坚定、所缘数量减少。它提升了心于日常时的平均水准,并使其更接近禅心的层次。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两种心的层次若差异太大,往往会使心灵专注的尝试不断挫败,并障碍禅修中持续平静的达成。
在觉支的序列中,我们发现轻安觉支先于定觉支。佛陀说:「若有轻安,心即能定。」表达了同样的事实。现在依据先前的论述,将更能了解这说法。
〔慧(观)〕
佛陀曾说:「心定者,见事物之如实面貌。」因此,「全然专注」用来强化所有修「定」的方法,也为修「观」提供了支持的条件;而「观」也从「全然专…
《停止与放缓的艺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