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停止与放缓的艺术▪P3

  ..续本文上一页的层面与特性,比我们最初注意到的更能发挥许多功能,对我们而言,这些可能较不明显或在主观上兴趣缺缺,但它们可能更加重要。另外,也有许多第一印象完全是虚妄不实的例子。唯有我们持续地注意,超越了最初的冲击,所缘才会完整地显现自己。在第一波知觉后的过程中,第一印象的偏见力量会减弱,而只有于最后阶段,所缘才会呈现更详尽的内容与更完整的面貌。因此,唯有透过持续专注,我们才能更清晰地了解所缘的特性。

  

  (三)任何色、心所缘的特性中,与所缘有关的事物,常常会因为我们匆忙或粗浅的注意而受到忽略,因而需要特别的处理。这些与所缘有关的事物可追溯到它的过去—其起源、起因、理由与逻辑的前例;也可以向外延伸至涵盖整个场合—其背景、环境与目前活动的影响。如果以人为的隔离方式看待事物,将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它们,我们必须依其缘所生与缘生他法 [2] 的本质,视其为广大型态中的一部分,而这点只有借助持续专注的力量方能完成。  

  

  潜意识的影响

  

  方才讨论过三种提升心的方法,对于修观明显地具有基本的重要性。当心强化了,其相关结构中的所缘境已可清楚辨析,这就具备了「如实知见」的基础。但是除了明显直接的影响外,这三种过程也有间接的影响,其力量与重要性不少于前者,它强化心并使心潜在意识的机能—潜意识的组织、记忆与直觉变得清晰,这些同样地滋养并巩固使人解脱的「观」的进展。得到这些助力的「观」,就如经中所譬喻的,犹如山上的湖泊,湖水不仅来自天上的雨水,也来自深层所涌出的泉水。得到心在「地底下」的潜意识资源所滋养的「观」,将具备深厚的基础,随之而来的禅修成果就不易漏失,即使是未解脱而仍倾向于故态复萌的凡夫,也是如此。

  

  一、知觉或念头若一直是持续专注的所缘,就比专注力松弛时,能给予心灵更强烈的冲击,并清楚地显露所缘的特色,因此当其进入潜意识时,即在那里占有特殊的位置。这点适用于三种提升所缘心的方法。

  

  (一)在心的运作过程中,若最终的注意力与最初的一样强,则当过程结束,心进入潜识时,潜意识将更顺从意识的控制。

  

  (二)若将感官的「触」或思想无数清晰的特色标明出来,那么当它自瞬间的觉知中消逝时,就不会轻易地在潜意识的模糊内涵中消失,或被情感强烈的偏见拖入,而与错误的潜意识结合。

  

  (三)同样地,正确理解一切与所缘有关的事物,可使经验不致与模糊的潜意识内容结合。而已提升强度、清晰度的知觉与思想被吸入潜意识中,仍比从模糊或「困顿」印象所产生的内容清楚且易于通达,如此更容易将其转变为完整的意识,也较可以解释对心的潜在影响。透过改善「念」的品质与范围,若使这种成熟的「触」数量增加,结果可能会产生潜意识本身结构的微妙改变。

  

  二、从我们稍早的论述来看,明显地,我们所谓「成熟」或「更能接触与转变」的「触」,使人们更容易、正确地回忆起它们。之所以更容易,是因为强度提升;之所以更正确,则是因为特色已清楚标明,使其不被错误联想的意象或印象所扭曲。记得它们的情境与关连,可以增进两种作用—更迅速与更正确的记忆。因此,「念」在专注的意义与功能,有助于加强「念」在记忆的意义与功能。

  

  三、持续专注对潜意识与记忆的影响,会深化与强化直觉力,特别是此处主要关切的「直觉的领悟」(intuitive insight)。直觉并非没来由而得到的天赋,它如同其它心理机能,都是由特定的条件所产生。如目前所述,其最主要的条件就是知觉与思想储存于潜意识中的潜在记忆。

  

  显然地,为直觉的成长提供最肥沃土壤的,是那些拥有较大强度、清晰度与数量庞大等明确特征的记忆,因为最容易触及。在此,所保留下来与「触」相关的事物也贡献良多。这类的记忆比单一事件空洞或模糊的回忆更具组织的特色,而且更易形成新的意义与意涵,这些较为清楚的记忆意象,将成为直觉力的强烈刺激与助力。在潜意识深处,经验与知识存于潜意识中的数据悄悄地聚集并组织,直到时机成熟才显现为直觉。有时相当普通的事件就能触动直觉的爆发,虽然这些事件看起来十分平常,但只要它们先前一直受到持续的注意,这些事件对直觉就拥有强大的召唤力。放缓与暂停下来运用「全然专注」,会显露出日常生活中简单事物的深度,因而给予直觉力潜在的刺激。

  

  这也可以运用在导致究竟解脱(arahatta)的「四圣谛」现观上。经典记载许多僧尼实际修观时,未能达到现观的例子,但直觉的闪光却在截然不同的场合触发他们,例如被石头绊倒,或偶然看到森林之火、河中的幻影或一团泡沫。在此,我们又看到另一个肯定这似乎矛盾说法的例子:「有意而能得到无意的状态」。将正念的整束光芒,审慎地投射在生活中最小的事件与行动上,使人解脱的智慧终将生起。

  

  持续的专注不仅是直觉「成长」的良田,还能使其更充分地受到利用,甚至能不断地重复直觉的剎那。在各种不同创作领域中得到灵感的人,常常对于这共同的经验感到震惊:直觉如电光石火般来去,反应慢半拍的心几乎无法抓住直觉的临去秋波。但若心一直保持警觉的暂停、放缓与持续专注的训练,或若如上述的潜意识也受到了影响,直觉剎那的节奏就会变得更完整、更慢与更强,而会出现的情况是,其冲击变得既强烈又清楚,将使「直觉的领悟」受到充分利用,甚至可以使其消退中的振动重新达到另一个高峰,有如一首旋律的重复节奏,从首次出现的最后一个音符而和谐地再次生起。

  

  充分利用「直觉的领悟」的剎那,对于通往完全证悟的进程具有关键的重要性。若对心的控制力太弱,未充分用于解脱的工作,就会让难以掌控的「直觉的领悟」溜走,这样的时刻可能许多年后再也不会发生,或终其一生都不再出现。然而,持续专注的技巧可以使人善用这样的机会,而禅修时所做放缓与暂停的练习,则是获得该技巧的重要助力。

  

  在我们讨论过暂停、停止与放缓的主题后,就能比较了解巴利经文对于「念」的其中一项传统定义的深远含义:即 anapilApanatA 的作用,字面上的意义为「不会漂走(或溜走)」,「像水面的南瓜壶」,注释家又继续补充说:「(念)深深契入其所缘,非匆匆地掠过表面。」因此,「非表面性」会是个贴近上述巴利语的翻译,也适用于描述「念」的特色。

  

  【注释】

  (1) 见《清净道论》IV, 47。

  (2) 同上,IV, 51, 57。使心策励的三觉支为:择法、精进与喜;使心平静的三觉支为:轻安、定与舍。

  (3)一本中国道家的论述,深受大乘佛教的影响。

  

  【译注】

  [1] 没有因为特定方法的激励或刺激,所自动生起的心,称为「无行」;因为特定方法的激励或刺激,才生起的心,称为「有行」。(见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p.36)

  [2] 意指事物为因缘和合所生之物,而其本身也是其它事物产生的条件。

  

  

  

《停止与放缓的艺术》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