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的十六種染汙▪P3

  ..續本文上一頁切)想之處。」

  

  ◎「他了知何者存在,何者低下,何者最上」(so,atthi idaM atthi hInaM atthi paNItam ..., pajAnati)。注釋書說:

  

  在開顯了不還者的四梵住修習後,世尊現在開顯目標爲阿羅漢的「觀」的修行,用以下的語詞來指出他的成就:「他了知何者存在等」。從任何四梵住禅修而起之不還者,明辨梵住的狀態以及與之有關的心所爲「名」(nAma),接著明辨色法上支持(心)的「心所依」(hadaya-vatthu),與支持心所依的四大爲「色」(rUpa),他依此法明辨四大與「四大所生法」(bhUtupAdayadhammA)爲「色」,當如是分辨名色時,「他知何者存在」(atthi idan,ti, 直譯爲「有此」),因此而界定了苦谛。

  

  于理解苦的根源後,他了知「何者低下」,因而界定了苦集聖谛。再者,藉由審察舍棄的方法,他了知「何爲最上」,因而界定了道谛。

  

  ◎「……何者有出離此(一切)想之處」(atthi uttari imassa saJJAgatassa nissaraNaM)。注釋書說:

  

  他知道:「涅槃爲出離我所成就四梵住的想」,因而界定了滅谛。

  

  【十四】彼如是知,如是見,心解脫于欲貪漏,解脫有漏,解脫無明漏,解脫則有「此是解脫」之智,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比丘則稱之爲「以內在沐浴而洗浴者」。

  

  ◎「彼如是知,如是見」,注釋書說:

  

  當藉由觀慧(vipassanA-paJJA)而以此四種方式(即「何者存在」等)如是了知四聖谛,而當他以道慧(magga-paJJA)而如是見四聖谛時。

  

  ◎「欲漏、有漏、無明漏」(kAmAsava bhavAsava avijjAsava),諸漏的解脫意指比丘證得又稱爲「漏盡」(asavakkhaya)的阿羅漢。

  

  ◎此婆羅門「以內在沐浴而洗浴者」(sinAto antarena sinAnena)。依注釋書的說法,佛陀以此詞彙喚醒與會大衆中巴洛多瓦奢婆羅門的注意——他相信沐浴的儀式可以淨化。佛陀已預見若自己說「以沐浴而淨化」,這位婆羅門將受到鼓舞,而于座下出家並究竟證得阿羅漢。

  

  【十五】時孫陀利迦‧巴洛多瓦奢婆羅門(Sundarika BhAradvAja),坐離世尊不遠,白世尊如是:「然瞿昙大師,至巴富加河(BahukA)洗浴否?」「婆羅門!沐浴巴富加河有何益耶?巴富加河有何功用?」「瞿昙大師!衆人確信巴富加河賜人淨化,衆人相信巴富加河賜予福德,于彼河中,衆人洗去所造惡業故。」

  

  ◎巴洛多瓦奢爲婆羅門的一族,孫陀利迦爲婆羅門認爲具淨化神力的河名,可參見《經集》之《孫陀利迦婆羅墮阇經》(Sundarika-BhAradvAja Sutta)。

  

  【十六】時世尊以偈 (3) 告孫陀利迦‧巴洛多瓦奢婆羅門:

  

  「巴富加與阿帝迦(AdhikakkA),

  伽耶(GayA)與孫陀利迦 (SundarikA),

  巴耶迦(PayAga)、 薩羅娑縛底(Sarassati),

  波富摩底河(Bahumati)(4),

  愚人終身浴彼處,

  亦不得淨彼黑業,

  孫陀利迦得流逝何物?

  巴耶迦、巴富加河亦何如?

  不得清淨造惡者,

  行惡不善行之人。

  人心清淨猶超勝,

  春祭日 (5) 與布薩日 (6)。

  心清淨者造善業,

  一切時中行清淨。

  梵志當于彼處浴,

  願己爲衆安穩處,

  若汝不言非實語,

  亦不損害有息類,

  不取人未與之物,

  俱有信而無有貪,

  至伽耶又有何益?

  一切井皆爲伽耶。」

  

  ◎「梵志當于彼處浴」,注釋書說:即于佛律法中,于聖八支正道之水中。

  

  《長老尼偈》中,富尼迦(PuNNikA)比丘尼對一位婆羅門如是說:

  

  不知無知者,汝聞何人說,沐浴于水中,助惡業解脫?如是實然者,魚龜蛙蛇鳄,此等水中物,直生至天界。行于黑業者,羊豬之屠夫,漁人與獵者,竊盜凶殺犯,但濺水及身,解脫諸惡業!(C. A. F. Rhys Davids 譯,出自 I. B. Horner 編,Ananda Semage, Colombo 11 出版之 Early Bhuddhist Poetry)

  

  【十七】此等說畢,孫陀利迦‧巴洛多瓦奢婆羅門如是言:

  

  「偉哉!瞿昙大師!奇哉!瞿昙大師!法已爲瞿昙大師以種種方式解說,正如使倒者立,使覆者現,爲迷者指路,于暗中持燈,使具眼者得見色。」

  

  【十八】「我皈依瞿昙大師,皈依法,皈依僧。願得(最初戒)于瞿昙大師座下出家,願我得受具足戒。」

  

  【十九】婆羅門孫陀利迦‧巴洛多瓦奢得(最初戒)于世尊座下出家,得受具足戒。受具戒不久,彼獨居靜處,勇猛精勤不放逸,尊者巴洛多瓦奢于此生自知自證善男子舍家出家,修行梵行之究竟目標,得如是通智:「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尊者巴洛多瓦奢爲阿羅漢之一。

  

  

  

  【注釋】

  (1)「審察」(paccavekkhanA)是注釋書用的語詞,除了實際禅修的經驗以外,也來自于仔細地檢查經文的段落——如我們現前所做的一般。「審察」可在一證得禅那或道與果後立即産生(如本經第十四段的最後一句,見頁 91),或審察所舍斷的煩惱,或剩余的煩惱(見頁 89)。見髻智比丘譯之《清淨道論》頁 789。

  (2) 此處列舉的是名詞型態,但于原文中,某些則是以動詞型態出現。

  (3) 依髻智比丘的版本而稍有改變。

  (4) 前叁者爲河流中的淺灘,余四者爲河流。

  (5) 經文中用 phaggu,是婆羅門于孟春月(Phagguna,陽曆二到叁月)中淨化的日子。髻智比丘將之譯爲「春祭日」(Feast of Spring)。

  (6) 布薩(uposatha)。

  

  【譯注】

  [1] 元亨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四冊,頁 32。

  [2] 向智尊者在此將 attha 譯爲「目的」,所以依英文直譯應爲「目的信受」。

  

《心的十六種染汙》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正念的力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