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的十六种染污▪P2

  ..续本文上一页断贪与邪贪。」「知」(viditvA),注疏说:

  

  由前分慧(pubbabhAga-paJJA,即证入流前的凡夫慧)或前二道(入流与一来)的慧而知,他知道染污的本质、起因、灭尽与导致灭的方法。此处运用四圣谛于染污[的断除],值得我们密切注意。

  

  「舍断」(pajahati),注释书说:

  

  他以(自己证得的)圣道「正断舍断」个别的染污(samucchedappahAna-vasena ariya-maggena)。

  

  此处注疏则说:「究竟舍断」(accantappahAna)。在证得圣道前,一切「染污的舍断」都具有暂时的本质。见三界智尊者(Nyanatiloka Thera)之《佛教字典》(Buddhist Dictionary)中 pahAna 一词。

  

  依注释书的说法,圣道(或圣阶)所究竟舍断的十六种染污其序列如下:

  

  入流道(sotApatti-magga)舍断:(五)覆、(六)恼、(七)嫉、(八)悭、(九)诳、(十)谄。

  

  不还道(anAgAmi-magga)舍断:(二)瞋、(三)忿、(四)恨、(十六)放逸。

  阿罗汉道(arahatta-magga)舍断:(一)贪与邪贪、(十一)顽固、(十二)急躁、(十三)我慢、(十四)过慢、(十五)憍慢。

  

  在最后一组的名相中,若依严格的意义来解释贪,仅指对五种感官所缘的渴爱,即在不还道究竟舍断,这是根据注释书所说明的意义。然而一切贪,包括色贪与无色贪,只在阿罗汉道究竟舍断,因此依后者的分类,则如上所述。注释书反复强调本经中无论何处提到「舍断」,都是指「不还」,因为于入流也有要舍弃的烦恼(见上文),但产生这些染污的心理状态只在不还道灭除。

  

  【五】比丘如是知贪与邪贪为心之染污,即舍断此贪与邪贪;如是知瞋为心之染污,即舍断此瞋……如是知放逸为心之染污,即舍断此放逸。

  

  ◎注释书强调本段与下一段经文的关系,认为每一种染污的叙述都应与下一段经文有关,例如「当他……舍断瞋,即有不坏信……」因此,原来巴利语的文法架构保存于译文中,虽然就英文看来十分奇怪。

  

  弟子舍断这个或那个染污的直接体验,对他而言,变成一场试炼,考验他先前仍未完全受检验的对佛、法、僧的信仰,现今此「信」已成为坚固的深信——根据体验而来的不坏信。

  

  【六】彼因而于佛得如是不坏信:「此实为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不坏信」(aveccappasAda),注释书说:「不动摇与不变之信」。具如是特质的信,不会于入流前证得,因为只有在该阶段才尽除疑结(vicikicchA-saMyoyana)。于佛、法、僧不坏信为入流者四特质中的三者,第四则为不坏戒,其意义隐含于本经所提到「舍弃染污」的第九段经文中(见页 86)。

  

  【七】彼于法得如是不坏信:「世尊善说者为法,于此时此地即可体悟,当下能得到结果,可邀请大众来察看,智者亲自通达、验证。」

  

  【八】彼于僧得如是不坏信:「为世尊弟子之僧伽,彼等已入善道,已入直道,已入真实道,已入正道,即所谓『四双八辈』。为世尊弟子之僧伽,应受供养,应受款待,应受布施,应受礼敬,为世间无上之福田。」

  

  【九】彼如是舍弃、舍离、放舍、舍断、解脱部分(之染污),知:「我于佛……法……僧有不坏信。」得义信受 [2],得法信受,得与法有关之喜。彼欢喜而生喜悦,因喜悦而身轻安,身轻安则乐,乐者之心得定。」

  

  ◎「彼如是舍弃……部分(之染污)」(yatodhi),即到了染污分别为圣道所去除的程度(见页 83)。Odhi 为界限、限制之意,yotodhi = yato odhi ,又读作 yathodhi = yathA-odhi。

  

  髻智比丘将本段译为:

  

  无论(从这些染污中)舍弃、(永远地)脱落、放舍、舍断、解脱了什么,都是根据(他所证得的前三道所设下的)限制。

  

  我们可在阿毗达磨藏的《分别论.禅分别》中看到:

  

  他因为有限地舍断烦恼,或因为无限地舍断烦恼,故称为比丘。(adhiso kilesAnaM pahAnA bhikkhu; anodhiso kilesAnaM pahAnA bhikkhu)

  

  ◎「得义信受,得法信受」(labhati atthavedaM labhati dhammavedaM),注释书说:

  

  当审察(paccavekkhato)(1) 所舍断的烦恼与其不坏信时,强烈的喜于不还者的心中生起:「如是如是的烦恼现今已为我所断。」这就像国王得知边境的谋反情事已被镇伏般的喜悦。

  

  依注释书的说法,veda(信受)一词在巴利经典中有三种意义:一、(吠陀的)典籍(gantha);二、喜(somanassa);三、智(JANa)。「此处意指喜,以及与喜有关的智。」

  

  Attha(作者将之译为「目的」)与 dhamma 时常成对出现,明显是要作为彼此的补充,这二词常常是指教法的文字(dhamma)与精神(或意义 attha),但几乎不适用于此处。它们常出现在四无碍解智中(paTisambhidA-JANa 或教法的分辨智),义无碍解被解释为「一因之果」的分辨智,而法无碍解则与因或缘有关。

  

  注释书以同样的解释来说明本经这一段经文:

  

  义信受是审察其不坏信所生起的喜悦;法信受则是审察他舍断的部分烦恼——此为不坏信的来源——所生起的喜悦……

  

  因此,这二词指的是「于佛等不坏信为所缘而生起的喜悦,与(舍断的)智中固有的喜悦(喜悦所成智,somanassa-maya JANa)。」

  

  我们将 attha(梵语为artha)译为「目的」,这样的译法得到注释书的支持:

  

  不坏信之所以称为「目的」,因为它必须达到(araNiyato),即必须趋近(upagantabbato),这是就有限的目标,或必然会产生的安乐的意义来说。

  

  参见《增支部》5: 10; tasmiM dhamme attha-paTisaMvedI ca hoti dhammapaTisaMvedI ca; tassa atthapaTisaMvedino dhammapaTisaMvedino pAmojjaM jAyati...。此经如本经般,以从喜悦(pAmojja)所生的喜(pIti)延续经文。Attha 与 dhamma 在此是指佛陀所开示的意义与文字。

  

  ◎相对应此一系列名相的巴利语 (2) 为:一、pAmojja(喜悦);二、pIti (喜);三、passaddhi(轻安);四、sukha(乐);五、samAdhi(定)。第二、三、五项为七觉支之一。此处轻安的功用是使因喜所造成微细的身心不安稳镇静下来,而后将喜转变为随禅定而来较平稳的乐。这时常出现的经文说明了佛法给予「乐」的重要性,它是成就定与心灵发展的必要条件。

  

  【十】彼知:「我已舍弃、舍离、放舍、舍断、解脱部分(之染污)」,彼得义信受,得法信受,得与法有关之喜。彼欢喜而生喜悦,因喜悦而身轻安,身轻安则乐,乐者之心得定。

  

  【十一】诸比丘!具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之比丘,若受食诸酱、咖哩调制之白净米饭,于彼亦不妨碍。如秽垢之布藉清水之助得以白净,又如金得熔炉之力得以精纯。是故具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之比丘,若受食诸酱、咖哩调制之白净米饭,于彼亦不妨碍。

  

  ◎「具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evaM-sIlo evaM-dhammo evaM-paJJo),注释书说:

  意指(八正道的三个)部分,亦即与不还道有关的戒、定、慧(sIla-, samAdhi-, paJJA-kkhandha)。

  

  注释书仅将 dhammo 指向定蕴(samAdhi-kkhandha),注疏则引了《大缘经》(MahApadAna Sutta, DIgha 15)、《希有未曾有法经》(Acchariya-abbhUtadhamma Sutta, Majjh. 123)与《念处相应.那烂陀经》(NAlanda Sutta)中一段相对应的文字:「evaM-dhamma ti Bhagavanto ahesum」。《长部注》解释 samAdhi-pakkha-dhammA 为「属于定的心法」。

  

  ◎「不妨碍」即针对证得(阿罗汉的)道与果而言,注释书说:已去除欲贪结的不还者,不执着于美食。

  

  【十二】彼慈心遍满而住于世间之一方,如是住于第二、第三、第四方,上下周遍,慈心遍满一切如遍己身;彼慈心遍满一切世间而住,以广大、高尚、无边、无恚、无害之心而住。

  

  彼悲……喜……舍心遍满而住于世间之一方,如是住于第二、第三、第四方,上下周遍,舍心遍满一切如遍己身;彼舍心遍满一切世间而住,以广大、高尚、无边、无恚、无害之心而住。

  

  ◎「以慈心」(mettA-saha-gatena cetasA),此处与下文指的是四梵住(brahma-vihAra),请参见《*轮》No.6 与 No.7。

  

  【十三】他了知:「何者存在,何者低下,何者最上,何者有出离此(一…

《心的十六种染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正念的力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