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的十六种染污

  心的十六种染污

  

  ----《布喻经》及其批注

  

  诸比丘!知贪与邪贪为心之染污,比丘舍断贪与邪贪;

  知瞋为心之染污,而舍断瞋;知忿为心之染污,而舍断忿;

  知恨为心之染污,而舍断恨;知覆为心之染污,而舍断覆……

  

  减少染污,有助于未来修行的进展

  

  佛陀于《中部》第七经——《布喻经》的开示,首先说明一组人心的十六种烦恼(染污、垢秽),而在经文的第二部分,则说明弟子达到最高目标——阿罗汉果的进程,这目标仅能藉由逐步减少这些杂染,到最终完全地灭除才能达到。然而要达成这个目标,还必须去除观的染污,此处所讨论的十六种染污都具有道德的本质,并与人的社会行为有关,唯有当中的最后一项——放逸,不仅涉及纯粹个人关切的问题,也涉及与他人的种种关系。

  

  浏览十六种心的染污的项目后(见经文【三】,页 81),可以看出所有的十六种都源自于贪与悭,源自瞋、自大与我慢,或来自前者诸项的组合。若我们以第五项的覆及与其有些微差别的「轻视」为例,可以看出瞋与慢有助于它的滋长;第七项的嫉妒则受到贪与瞋的滋养。当然,上述例子中所举出成对的助缘,不会在同一心剎那中产生,但它们个别地重复出现,有助于如轻视与嫉妒等衍生的烦恼生起。另一方面,若轻视与嫉妒等这些衍生的染污(以及其它)时常出现,将与它们的「滋养者」产生密切的连带关系,例如我慢所引起的瞋,或贪所引起的瞋,会轻易地变成我们生命中莽撞的习气,一种自动的连锁反应。

  

  我们心中的负面力量——烦恼杂染、不善根与种种结使,以这种方式相互连结,将变得更为强大,更加难以去除,它们形成难以穿透的「封闭系统」,覆盖内心更多的部分,而先前已隔离使之不生的不善念与行为,将发展出顽强的人格,而导致来世生于苦处(见经文【三】,页 81),在所有这些严重的后果中,次等或衍生出来的染污占了极大的分量。因此,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向十六种染污的最后一项——放逸屈服,也不要忽略了警觉与自我克制。

  

  为了自己的利益,以不放逸而努力是适当的;为了他人的利益,以不放逸而努力是适当的;为了自他的利益,以不放逸而努力是适当的。 (NidAna SaMy., No.22)[1]

  

  就「他人的利益」来说,减少狭小的心量、暴躁,较少的憍慢与嫉妒,降低语言与行为上的自大,人类的关系——无论个人与群体的,将会多么愉悦与和谐!如之前已提过的:若能减少这些小瑕疪,更大与更严重的染污就没有发展的机会。有多少致命的冲突与犯罪是因心胸狭窄而生起,而非因为无法解决的怨恨!

  

  单就十六种染污的内容来看,我们即能明白佛陀非常了解这些杂染对社会的影响;本经的结构也显示出,佛陀认为去除这些染污,是以解脱为目标的心灵训练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这段经文,即我们的社会行为强烈地影响心灵提升的可能性。

  

  布的譬喻说明了这种影响的本质,若我们社会行为中的瑕疪污染了心的质地,增上心(adhicitta)与增上慧(adhipaJJA)的「新色泽」将无法渗透。某部分玷污思想结构的染污,透过表面的颜色即可显现。除此之外,杂染还会减低布帛的渗透性——即心的接受力,因而阻碍了完全吸收禅修或慧观所得到的任何成果,由于不受约束的染污所制造出的「废物」不断累积,创造出一种心理情绪,抗拒任何精神力量与价值观的深度洞察。

  

  首先,按照四念处正念的方法,我们必须清楚地注意并诚实地觉知行为中出现的染污,不刻意回避、忽视或自我辩解,例如给它们更「冠冕堂皇」的名称。这就是经文所要告诉我们的:「知(各个缺失)其将是心的染污……」如此的了知本身常常可以阻止染污的一再产生,或降低它们显现的强度。根据古德们的看法(见页 83),应将这种了知扩及染污的本质、其生起的原因与条件、其灭尽与使其灭尽的方法。这是将体现于《念处经》中的法随观(dhammAnupassanA)的四圣谛,运用于实际情境的例子。另一个例子是将四圣谛运用于较高的心——梵住,以成就观的修习。(见页 90-91)

  

  当即将成就圣道之一的圣弟子,看到自己解脱了染污,深深的喜悦将于心中生起,他对修行目标与解脱道充满热忱,于三宝具不坏信,经文便是如此形容(见页 85-88)。然而,已成功地削弱并减少染污的人,即能预尝一切的成果与安乐,由他个人体验所得到的热忱与更坚定的信心,对他而言十分珍贵,有助于未来修行的进展。就他所体验到的程度,将能亲自证实「法」的美德:

  

  世尊所善说的「法」,此时此地即能体悟,实时产生结果,可邀请大家来察看,智者能亲自通达、验证。

  

  本经的翻译主要采用髻智长老(NANamoli Thera)的译文(未刊出的手稿),加上苏摩长老(Soma Thera)与荷娜(I. B. Horner)的译作,在此向三位称职的译者致上最诚挚的谢意。但某些重要段落,笔者决定使用自己的版本,部分的理由是为了配合注释书的解说。本经的批注由笔者所撰(编按:即本文中◎所标示的段落),希望提供支持所选译文的注书参考,因此难以避免巴利语的出现,但笔者已努力地使不熟悉巴利语的读者,也能理解这些批注并有助于阅读的参考。

  

  《布喻经》——心的十六种染污与去除之道

  

  【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彼等答曰:「世尊!」世尊言:

  

  【二】「诸比丘!若有垢秽之布,染工欲将之浸入或蓝或黄或红或桃红之染料中,布将染坏,色泽杂乱,何以故?以布不净故。诸比丘!心染污时亦复如是,可预见其(来世)将至恶趣。」

  

  「诸比丘!若有洁净之布,染工将之浸入或蓝或黄或红或桃红等染料中,布将染成,色泽纯净,何以故?以布洁净故。诸比丘!心清净亦复如是,可预见其(来世)将至善趣。」

  

  ◎「诸比丘,心染污时亦复如是……」注释书说:

  

  或许有人会问佛陀为何说此秽布的譬喻?佛陀这么做是要显示精进会带来卓越的成果。受到染污的布匹,其垢秽是外来的(即来自外面),若将之清洗,由于布原本是清洁的,因而又会变得干净,但如果原来就是黑色的,如(黑)羊毛,任何(清洗)的努力都是枉然。同样地,心也是被外来的垢秽所染污,但在最初结生(心)与(潜意识)有分的阶段,则是全然清净的,正如(世尊)所说:「诸比丘!此心白净,却因外来的烦恼而染污。」(《增支部》I)只要将之清洗,心又能恢复纯净,此中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

  

  【三】「诸比丘!何为心之染污?(一)贪与邪贪为心之染污;(二)瞋为心之染污;(三)忿为心之染污;(四)恨……(五)覆……(六)恼……(七)嫉……(八)悭……(九)诳……(十)谄……(十一)顽固……(十二)急躁……(十三)我慢……(十四)过慢……(十五)憍慢……(十六)放逸为心之染污。」

  

  ◎「心之染污」(cittassa upakkilesA 垢秽、随烦恼),注释书说:

  

  解释内心的烦恼时,佛陀为何先说到贪?因为贪最先生起,一切有情,无论生于何处,乃至(梵天的)净居天,贪最先透过欲求存在(bhava-nikanti)而生起,之后其它的烦恼才依条件而显现。然而,心的染污不限于本经所列举的十六种,我们应该了解此处所指出的,已包含一切的烦恼。

  

  注疏增补了以下的烦恼:恐惧、怯懦、无惭、无愧、不知足、野心等。

  

  ◎「心的十六种染污」包括:

  (一)贪与邪贪(abhijjhA-visama-lobha)。

  (二)瞋心(byApAda)。

  (三)忿(kodha)。

  (四)恨(upanAha)。

  (五)覆(makkha)。诋毁或诽谤,轻视。

  (六)恼(paLAsa)。专横或放肆。

  (七)嫉(issA)。

  (八)悭(macchariya)。

  (九)诳(mAyA)。虚伪或欺骗。

  (十)谄(sATheyya)。诈骗。

  (十一)顽固(thambha)。傲慢。

  (十二)急躁(sArambha)。放肆、反抗、性急。

  (十三)我慢(mAna)。

  (十四)过慢(atimAna)。

  (十五)憍慢(mada)。

  (十六)放逸(pamAda)。粗心或轻率,于社会行为中,此将导致缺乏考虑。

  

  十六种烦恼中的第三项至第十六项常在经典中集体出现,如《中部》第三经,但在《中部》第八经中则没有第十五项的憍慢。一组十七种的烦恼则常在《增支部》三到十一集最后的每一经中出现,标题为「重说贪」(RAga-PeyyAla)。上述的前二种烦恼为贪(lobha)与瞋(dosa),在这些《增支部》的经文中,则又加上了痴(moha),其余十四者则相同。

  

  【四】诸比丘!知贪与邪贪为心之染污,比丘舍断贪与邪贪;

  

  知瞋为心之染污,而舍断瞋;知忿为心之染污,而舍断忿;

  知恨为心之染污,而舍断恨;知覆为心之染污,而舍断覆;

  知恼为心之染污,而舍断恼;知嫉为心之染污,而舍断嫉;

  知悭为心之染污,而舍断悭;知诳为心之染污,而舍断诳;

  知谄为心之染污,而舍断谄;知顽固为心之染污,而舍断顽固;

  知急躁为心之染污,而舍断急躁;知我慢为心之染污,而舍断我慢;

  知过慢为心之染污,而舍断过慢;知憍慢为心之染污,而舍断憍慢;

  知放逸为心之染污,而舍断放逸。

  

  ◎「知贪与邪贪为心之染污,比丘舍…

《心的十六种染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正念的力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