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文句釋寶鬘論▪P7

  ..續本文上一頁若謂是行蘊流轉,彼亦應爲常與無常隨一而定。彼等若是常法則不流轉,離去來的作用故。若是無常,

  即非有自性流轉,因爲刹那與相續皆非有自性地流轉故。若謂是有情流轉,則有情亦與行蘊相同,無論

  常與無常皆無自性流轉故。正量部問雲:是常無常皆非的補特伽羅流轉。答曰:彼補特伽羅(有法)應

  非有自性地流轉,在蘊處界中以五種推求(22)不可得故。如從人的取蘊流轉至天的取蘊時,是舍人的取

  蘊而流轉耶,抑不舍流轉耶

  若舍取蘊而流轉,則前後二者之中間應無有蘊,因爲前蘊已舍後蘊尚未取

  故。若許前後二者之間無『中有』蘊,則彼補特伽羅應無流轉,即無有有(23),則取亦無故。若不舍取

  蘊流轉,則一補特伽羅應成人和天兩種身,因爲人的蘊未舍即流轉爲天的蘊故。

  子二、破涅槃有自性問曰:有流轉,因爲有涅槃故。答曰:涅槃無自性,諸行寂滅是無自性,有情

  寂滅亦無自性故。

  癸二、破縛解有自性分二:一、總破;二、別破。

  子一、總破問曰:諸法有自性,因爲系縛與解脫有自性故。答曰:具足生滅法的諸行非有自性地系

  縛及解脫,因爲刹那與相續皆非有自性地系縛和解脫故。如先所說有情亦非有自性地系縛和解脫,因爲

  刹那與相續皆非自性地系縛和解脫故。

  子二、別破分二:一、破系縛有自性;二、破解脫有自性。

  醜一、破系縛有自性問曰:系縛有自性,因爲貪等系縛所取有自性故。答曰:在任何分位系縛皆無

  自性,因爲有所取和無所取皆不系縛故,若在所系之先有能系縛,固可系縛,然彼非有故。其余破法同

  觀去來品中所說已去、未去和去時等可以換爲『已縛無有縛』等而破。

  醜二、破解脫有自性問曰:有系縛,因爲解脫有自性。答日:此執非理,何以故

  由於已系縛則非

  有自性地解脫;未系縛則解脫亦無谛實故,若謂系縛正在解脫時是有自性,則系縛與解脫有同時的過失。

  癸叁、斷所作唐勞無益過問曰:設若解脫無有自性,則爲求解脫而修善行應成唐勞無益。答日:不

  成。若執涅槃實有,謂我不受後有,當證涅槃,涅槃爲我所有,誰起如是執彼即於所取起莎迦耶見大謬

  執故。因此,;於彼流轉與涅槃不應分別爲勝義中有,因爲諸法寶相中無涅槃可生,而流轉還滅亦非勝

  義中有故。

  觀業品第十七

  壬二、破縛解有自性之能立分二:一、牒诤;二、答難。

  癸一、牒诤問曰:流轉有自性,因爲是業果的所依故。何謂業果

  此中分二:一、建立善不善;二、

  離斷常之理。

  子一、建立善不善自善防護(24)、饒益於他和慈心等任隨一種(有法)皆是善法,是感現世和後世

  悅意樂果的種子故。大仙(25)說: 『諸業是恩業和思已業氣彼業差別共有多種。許彼(1)思業即是

  意業,彼(2)思已業許爲身語業。 (3)善(4)不善語及身行動,如是名爲未遠離無表和遠離無表,

  亦許爲業,如是從受用所生的(5)福(6)非福業及(7)思業,彼七法即許爲業。

  子二、離斷常之理分二:l、疑問;二、答難。

  醜一、疑問 問曰:彼業直至異熟生時若仍然安住者,則當成常,設若生已無間即滅,即成減法

  雲何生果

  因爲減法是無體故。

  醜二、答難分二:一、由許相續離斷常;二、由許不失法離斷常。

  寅一、由許相續離斷常芽等相續從種子生,由彼相續生果,若無種子則彼相續不能生,因爲從種子

  生相續,從相續生果,種子在果之先而有,是故非斷非常;凡是心相續皆從初心生起,從彼相續而生果。

  此初心若無,則彼相續不生,因爲從初心生相續,從相續生果。而業在果之先而有,是故非斷非常。如

  此十白業道是成辦法(26)的方便,此善法果即是受用現世和他世五妙欲故。

  寅二、由許不失法離斷常分二:一、破他宗所答;二、自答。

  卯一、破他宗所答許相續義,極不合理,何以故

  若以種芽相續之同法作爲離斷常之理,則過失大

  而且多,如從青稞種子生青稞芽,及從彼僅生青稞一樣的果,則有善心、不善心和無記心亦應唯生同類,

  及天應唯生天等過失故。

  卯二、自答分叁:一、略示,二、廣釋,叁、總結。

  辰一、略示諸佛獨覺聲聞等所說的道理極爲甚善,今當略說:作業時即生不失法如借債券,業如債

  務。彼不失法有叁界無漏等四種差別;彼亦是無記性、非善性,因爲在斷善根的相續(27)中亦有故。亦

  非不善性者,在離欲者身中亦有故。

  辰二、廣釋波不失法非見所斷,是修所斷。由於業雖壞滅,不失法不壞滅,故由不失法生起業果。

  問曰:由於業斷(28)則不失法亦斷;由於業滅(29)則不失法亦滅又有何過

  答日:如此則有業壞滅所作

  亦失壞的過失。在結生時同界之業, 一切同分非同分的不失法唯生一種,余諸異法盡皆壞滅。而現在

  法(30)中有漏無漏二種業與業的不失等異法皆可生起。又果雖成熟而不失法仍然安住。彼不失法在預流

  向等度果即滅;及死時滅。又不失法有:有漏無漏二種差別。辰叁、總結業非常,何以故

  生已無間即

  壞滅空故;業非斷,因爲由不失法的能力流轉生死故,業等不失法是佛所說,唯應承認。

  癸二、示答分叁:一、業無自性故離斷常;二、破案有自性;叁、引喻示業雖無自性而有作用。

  子一、業無自性故離斷常若許業有自性則不能離斷常,何以故

  若業初生乃至成熟時猶安住者即成

  爲常,不住則成斷故。業(有法)非有自性住的常,及非有自性滅的斷,因爲生無自性故,何以故

  彼

  業無自性故。業(有法)不失壞,因爲生無自性故。

  予二、破業有自性分二:一、示能破;二、破彼之能立。

  醜一、示能破分二:一、若常則有非所作過;二、有異熟無窮過。

  寅一、若常則有非所作過業(有法)應是常,因爲有自性故,若許是常,則成非所作,何以故

  常

  則無所作故。若謂業非所作,則當成不作業而感果的過;又彼宗雖修梵行亦應成不住梵行的過,因爲有

  不作的業故。又與世間所說: 「諸作瓶」等一切名言相違,因爲有不作之業故。又應成無作福作罪的

  差別,因爲有不作之業故。

  寅二、有異熟無窮過彼業異熟果雖已成熟,應再再重生異熟果,因爲業有自性故,何以故

  若業有

  自性則應常住故。

  醜二、破業有自性問曰:業有自性,因爲業的因——煩惱有自性故。答日:諸煩惱(有法)非實有,

  因爲它是從非理作意而生故。業非實有,因爲煩惱非實有故,何以故

  此業是從煩惱生故。問曰:業及

  煩惱有自性,因爲有彼業的果——身故。答日:說身有自性不合道理,因爲業與煩惱自性空故,何以故

  經說業與煩惱等是身的緣故。間日:業有自性,因爲有受業果者故。由無明所蔽及具足愛纏的衆生即是

  受果者,而受者與作業者非異亦非一故。答日:作業者亦無自性,因爲此業非有自性地從緣生,亦不從

  非緣生故。業所生果無有自陸,因爲業與作業者皆熱自性故,受者亦無自性,因爲所受之果無自性故。

  子叁、引喻示業雖無自性而有作用問曰:業果若無自性則不應有作用。答日:無過。如佛由圓滿神

  通力變化一個化人,複由化人又化作一個化人,如是作業者猶如第一化人,而彼作業者所作的事,即如

  第一化人所變現之化人,是故煩惱、業、身、作者和果,皆如尋香城、如陽焰、如夢故。

  觀我法品第十八

  己叁、趣入真性之軌則分五:一、正示;二、斷違教之诤;叁、導入真性之次第;四、真性之體相;

  五、示於真性定須修習。

  庚一、正示分二:一、抉擇見;(二)由修(31)滅除過患之次第。

  辛一、抉擇見問曰:業及煩惱若不是真性,那麼,什麼是真性。趣入真性之方法又是怎樣呢

  答日:

  內外諸法畢竟遠離我及我所執即是真性,趣入真性的軌則者,謂若執我有自性,那麼,我與蘊是有自性

  的一體耶、或是有自性的異體耶

  設若蘊與我是有自性的一體,那麼「我』即成有自性的生滅法;設若

  我與蘊等是有自性的異體,那麼我(有法)蘊應無有爲的相。(32)我所應無有自性,因爲『我』無自性

  故。

  辛二、由修(33)滅除過患之次第分二:一、滅除過患之次第;二、得解脫的軌則。

  壬一、滅除過患之次第修我及我所無自性的瑜伽行者(有法)應無我執及我所執,因爲彼現證我、

  我所相本來寂滅的真如故。

  問曰:我、蘊應有自性,因爲有斷我及我所執的瑜伽行者故。答曰:誰見(34)修無我執和無我所執

  的瑜伽行者有自性,誰就不能見真性,因爲彼無我和無我所執的瑜伽行者,亦不是有自性故。若能滅盡

  對內外諸法執爲我及我所的薩迦耶見,則『取』亦滅,取若滅,則由業爲緣所引的『生』亦滅,何以故

  薩迦耶見是流轉生死的根本故。

  壬二、得解脫的軌則。

  業及煩惱滅盡即得解脫,因爲業和煩惱若能滅盡則生老死亦息滅故。

  若爾,業和煩惱由何而息滅耶

  答曰:由修空性即能滅除業惑,因爲業和煩惱是由非理作意的分別

  心而生的,彼等分別由實執戲論而起,所以須修空性才能滅除實執戲論故。

  庚二、斷違教之诤

  問曰:設若滅盡薩迦耶見即是真性,那麼與經說『我自爲依怙,更有誰爲依,由善調伏我,智者生

  善趣』的話,豈不相違嗎

  答日:不相違,由於諸佛爲令毀謗業果者離不善故假說有我;又爲深信業果

  者趣入解脫故亦說無有主宰的我;諸佛又爲殊勝所化(35)說我與無我皆無自性故。問曰:設若佛說我與

  無我俱無自性,然有何法可說

  答日:在勝義谛中本無可說,因爲在勝義中息滅心的行境故,在勝義中

  不生不滅的法性與涅槃相同故。

  庚叁、導入真性之次第

  問曰:真性在勝義中雖不可言說,但在言說中請示導入真性的次第!答曰:可爾,佛先(36)說一切

  有情和器世間實有;次(37)說非實有而是變異的;次又說觀待異生是實有,觀待聖者非實有…

《中觀根本慧論文句釋寶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寶鬘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