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善根、不善根?
----善根/不善根的定義、本質與差異
叁不善根並不限于貪、瞋、癡字面所表達的強度,
它們代表各種強度的煩惱,甚至是最微弱的,同時也代表它們于中顯現的各種類型。
輕微的不善所影響的人格與業果,並沒有程度強者來得嚴重,但強度仍有增加的危險。
善根、不善根的定義
有叁不善根:貪、瞋、癡;有叁善根:無貪、無瞋、無癡。《長部 33.等誦經》
這兩組叁法各別指出由身、語、意造作善業、不善業的善根與不善根。
「根」,注釋書解釋此字義爲強力支撐、導因、因緣和生産者。它可以比喻成善與不善「滋養液」的運輸者,運送這樣的汁液給與其並存的心所和心理作用,也運送給由之而生的善行與惡行。善「根」、不善「根」造成輪回,所以是生産者。
在此所使用的「善」與「不善」二字,是各別譯自巴利語的 kusala 和 akusala。除此,尚有其它譯者使用的譯名如下:「善」——「有利的」(profitable)、「巧妙的」(skilful);「不善」——「不利的」(unprofitable)、「拙劣的」(unskilful)。
「善」與「不善」二詞包含所有將衆生系縛于輪回——再生與苦的循環的業,因帶有善「根」或不善「根」的行爲,所以可稱爲善業或不善業。因此,不善的範圍較不道德更爲廣泛,因爲它包含各種「根」的染汙,依上述嚴格的定義來看,根的染汙並不是不道德。此處或下文大部分所討論的「善」,都屬于世間的一類。出世間的「善」不會再産生業,因此不會導致輪回。(見頁 36)(1)
巴利經典的注釋者解釋「善」(kusala)是心理健康的狀態(Arogya)、道德上無過失的(anavajja),以及有美好的、愉悅的業報(sukha-vipAka)。另外,注釋家對「善」的解釋還有「靈巧的」或「善巧的」,這兩者並不適用于本文,然而善業也可以描述成善巧的,因它導向現在與未來的快樂,以及解脫道上的進步。
「不善」(akusala)則有相反的特性:是心理不健康、病態的狀態(gelaJJa)、道德上有過失且應受呵責的(sAvajja),以及會招致苦報(dukkha-vipAka)。基于以上的原因,不善的身、語、意業也可以說是不善巧地響應生命。
〔不善根的範疇〕
叁不善根並不限于貪、瞋、癡字面所表達的強度,要了解它們的範疇,很重要的是要知道在巴利語中,這叁個字代表各種強度的煩惱,甚至是最微弱的,同時也代表它們于中顯現的各種類型。輕微的不善所影響的人格與業果,當然沒有程度強者來得嚴重,但即使是微弱的,強度仍會有與日俱增的危險,或使人格易受更強烈的不善所影響。由論藏的第一部《法集論》(DhammasaNgaNI)所撷取的一連串同義詞中,可以窺出不善根所呈現的各種樣態的全貌。
貪——喜愛、希望、企求、愛好、戀慕、執著、渴望、貪婪、渴求、熱情、自我放縱、占有、貪求、對五種感官所緣的欲望;希求財富、子息、名聲等。
瞋——討厭、惡心、反感、憎恨、怨恨、脾氣暴躁、惱怒、易怒、敵對、嫌惡、生氣、憤怒、報複。
癡———愚蠢、遲鈍、迷惑、無明(如不知四聖谛)、偏見、獨斷的意識型態、盲信、邪見、自大等。
〔善根的範疇〕
雖然,這叁善根的範疇是以否定的方式來表示,卻顯現出積極正面的特性:
無貪——不自私、慷慨、寬大、有共享與犧牲的想法和行爲、舍棄、冷靜。
無瞋——仁慈、同情、憐憫、友善、寬容、忍耐。
無癡——智慧、洞見、知識、智見、明智、聰明、明辨、公正、舍。
〔注釋書對不善根的定義〕
「貪」有把持所緣的特相,如捕鳥的粘膠(直譯爲捕猿的粘黐);有粘著的作用,如投于熱鍋的肉片;以不放舍爲現狀,如燈垢之染汙;于導向結縛的事物中看見享樂爲近因。貪能增長渴愛之河,當視其挾帶有情而趨向惡趣,猶如湍急的河奔向大海。
「瞋」有凶猛的特相,如被激怒的蛇;有擴散的作用,如一滴毒液,或有燃燒自己所依的作用,如火燒森林;有迫害的現狀,如敵人得到了機會;「瞋恨事」(AghAta-vatthu 煩惱生起的基礎)爲近因,應視其爲摻有毒物的腐尿。
「癡」有盲目的特相,或以無知爲特相;有不通曉或覆蔽所緣真實性的作用;以缺乏正見(2)或暗冥爲現狀;以不如理作意爲近因,當視癡爲一切不善的根本。(《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 XIV, 162,171)
〔注釋書對善根的定義〕
「無貪」能于所緣有不貪求或不執著的特相,如荷葉上的水滴;有不遍取(或不把持)的作用,如已解脫的比丘;不以(激起欲望的所緣)爲庇護所(或不黏著)之現狀,如人落入穢物中(不會執取不淨)。
「無瞋」有不凶猛或不反對的特相,如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去除瞋害或熱惱的作用,猶如旃檀;以令人喜悅爲現狀,猶如滿月。
「無癡」有依據其真實性而通達(事物)的特相,或真正通達的特相,如神箭手射箭的穿透;有照亮所緣境的作用,如燈一般;以不癡迷爲現狀,如森林中的善導者。當視此叁法爲一切善之根本。(《清淨道論》XIV, 143)
善根的本質
「無貪」是悭垢的相反;「無瞋」爲破戒垢的相反;「無癡」是善性未發展狀態的相反。
「無貪」是布施的緣;「無瞋」是持戒的緣;「無癡」是禅修(bhAvanA)的緣。
由于「無貪」,人不會高估(可意之物),如貪婪者之所行;由于「無瞋」,人不會低估或輕視(不可意或不合意之物),如瞋者之所行;由于「無癡」,人對事物不生偏見,然而,愚癡的人總是曲解事物。
無貪的人,會承認(可意事物)中所存在的謬誤,並行爲合宜;貪婪或貪心的人則往往隱藏這謬誤。無瞋的人,會承認(不合意或有敵意的事物)中有美德的存在,並行爲合宜;瞋者則貶抑這美德。無癡的人,會如實地承認事實並行爲合宜;愚癡的人則以錯爲對(把虛假當成事實),以對爲錯(把事實當成虛假)。
無貪的人不受愛別離苦;貪者則視摯愛者如己,因此無法忍受與其分離。無瞋的人不受怨憎會苦;瞋者則認同自己對怨憎者的厭惡,而不能忍受與他們有任何關系。無癡的人沒有求不得苦,因爲他能如是反思:「注定壞滅之物,怎麼可能不敗壞呢?」
無貪的人沒有生苦,因爲「無貪」爲渴愛的相反,渴愛爲生苦的根源。無瞋的人不(強烈或過早地)感到老苦,因爲心懷深瞋的人易快速衰老。無癡的人沒有死苦,因爲有著迷惑或愚癡的心而死才是苦,而這不可能發生在無癡的人身上。
無貪的人可在居士中過著幸福的生活(因爲居士們常爲了財産而爭論);無癡的人可在苦行者與比丘衆中過幸福的生活(因爲他們常爲了見解而爭論);無瞋的人無論在何處都能快樂地生活。
由于「無貪」,而不生于餓鬼道,有情通常因爲渴愛才生于彼處,「無貪」(不自私、舍棄)則與渴愛相反。由于「無瞋」,而不生于地獄,有情是因爲瞋恨與粗暴的脾氣,才生于與瞋恨相應的地獄,然而「無瞋」(慈愛)則與瞋恚相反。由于「無癡」,而不生于畜生界,通常是因爲愚癡,有情才會投生爲一向愚癡的動物,但無癡(智慧)則與癡相反。于此叁者中,「無貪」防止趨近貪;「無瞋」防止因瞋而生的疏離;「無癡」則防止因癡而失去平衡(或不偏移)。
此外,此叁根較古老的說法則符合以下叁種想:出離想、無瞋想與無害想,亦符合不淨想、慈無量想與界想。
因爲無貪,而避免了縱欲的一端;因爲無瞋,而避免了苦行的一端;因爲無癡,而行于中道。
「無貪」破除貪欲身系 [1];「無瞋」破除瞋恚身系;「無癡」則破除另外的二身系(即戒禁取與「執此是實」身系)。
藉由前兩善根,可成就四念處前兩項的修習(即身、受念處);藉由第叁善根(無癡),則可成就四念處最後兩項的修習(即心、法念處)。
「無貪」是健康的緣——無貪的人不會吃不適當的食物,不管它多麼地誘人,所以能保持健康。「無瞋」是年輕的緣——免于瞋恚的人,不因瞋火的消耗而産生皺紋與白發,所以能長保青春。「無癡」是長壽的緣——無癡的人知道何者有利,何者有害,去害近利,所以能長壽。
「無貪」是財富這利益之緣,無貪的人會因爲慷慨(作爲其業報)而得到財富。「無瞋」是友誼這利益之緣,透過慈愛,無瞋的人將贏得友誼,不會失去朋友。「無癡」是自我提升這利益之緣,無癡的人只做有益的事,所以能使自我完美。
「無貪」,使得人遠離屬于自己團體的人或事的執著——即使在人事全非的情況,也不會因強烈的執著而引生痛苦。無瞋的人,對屬于敵對團體中的人或事保持無瞋——凡是無瞋的人,即使面對有敵意的人,也不會有敵對的念頭。無癡的人,對屬于中立團體的人或事也會保持同樣的態度——無癡的人對任何人或事都沒有強烈的執著。
由于「無貪」而了解無常,因爲貪婪者于其所追求的享樂中,不見現象短暫的無常。由于「無瞋」而了解苦,因爲傾心于「無瞋」的人,了解自己所抛棄的「瞋恨事」,而視現象爲苦。由于「無癡」而了解無我,因爲無癡的人善于領會實在的本質,他知道五蘊沒有內在的主宰。正如了解無常等是由「無貪」等所成就,是故無貪等亦由了解無常等而産生;由了解無常而生「無貪」,了解苦而生「無瞋」,…
《什麼是善根、不善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