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活,而在世俗的日常生活中,也還有其它必須珍惜善知識的理由:因爲世間充滿了殘酷與危險、掙紮與誘惑,而且幾乎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愚人與惡棍。所以,如此稀有難得且珍貴的善知識,實在是這個世界所能給予我們的少許安慰,除了友誼的慰藉之外,假如沒有蒙受更偉大的安慰-佛陀所說的離苦而達究竟解脫的慈悲訊息,我們的世界將真的很「悲哀」。
比丘的意義
此處所使用的「比丘」,與《念處經》(SatipaTThAna)的古注所解釋的意義相同:
「比丘」一詞,是指認真地致力于實踐圓滿教法的人。雖然有其它的天神和人,也認真地努力要完成教理的修行,但由于比丘藉由修行而證得的是絕佳狀態,佛陀因而提到比丘,……事實上,凡是追隨教理者,不論神或人,都稱作「比丘」。
今生和來世
現在,什麼是最後應該放棄並且沒有遺憾的?本文稱之爲「今生和來世」(ora-pAraM),此巴利語的原意是指河的兩岸。
「今生」是我們現在生活經驗的人間世界;「來世」是指此生以後的任何世界,因爲種種的業導致我們于未來再生、輪回,可能投生到天堂般享福的世界,或受地獄般的折磨,或是由我們想象出來、心所向往的世界。對來世任何世界的衆生而言,只有涅槃(nibbAna)是「『有』的超越」。
「今生和來世」一詞,也應用在我們心中慣性運作的二分法及各種分別、對立的組合上,如勝劣、內外、肯定生命的好壞、接受與拒絕等。簡單地說,這意謂著不斷循環的對立遊戲-以無法消解的不滿、失望與痛苦,來維持生命的遊戲,佛陀因而要求我們必須舍棄。
超越對立、舍離「兩邊」,是《經集》重複出現的主題之一。構成我們的念頭、態度與感覺的對立組合中,最明顯的就是「殊勝與低劣」的組合,人類憑借這二分法,發明了爲數衆多的宗教、倫理、社會和政治的教義。雖然對這兩個語詞的定義千差萬別,但在要求我們放棄低劣的,並將自己堅定、完全地依附在他們稱頌爲「殊勝」、「較殊勝」或「最殊勝」的這點上,則是一致的。
自己的意見是最殊勝的,
自己所認爲的是「最好」,
其它的則貶斥爲「卑劣」,
如此的人將無法遠離诤論。(《經集》796 頌)
然而,任何與人類相關的領域,無論是世俗或宗教的,只要執取「殊勝與低劣」的分別,最終必定導致痛苦。當我們執著于任何「殊勝」的事物,如果這事物改變了,我們會感到悲傷;若是我們的態度改變了,將發現自己會感到不安與不滿。
但是,盡管不斷地體驗到無常,盡管先前多麼令人失望,人們仍然懷抱著希望,希望與自己珍愛、執著的事物永遠同在的空想。只有少數「眼中有微塵或無塵」的人,了解這場對立遊戲的本身是永無止盡的;而只有一個人-佛陀,向我們開顯了解脫的方法。他-偉大的解脫者,開示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在于放棄二分的兩邊,他甚至認爲自己所說的教理也只是爲渡河而造的筏,不是讓人們緊緊執持不放的:
了解「佛法如筏」的比丘們!連善妙的教法你都應當放下,更何況是錯誤的教義呢?(《中部》22)
我的弟子!所有的結,無論是粗的或細的,你曾看過我不要你丟棄的嗎?
(《中部》66)
總之,大家應該清楚了解並牢記在心:放棄兩邊、超越對立,是最後的目標-結束漫長旅程的目標。因爲這段旅程不可避免地要穿越輪回的浮沈,旅人將一次次地與對立的遊戲相遇,他必須作出自己的決定,並選擇其價值觀。當雙翼軟弱無力時,不要奢望在對立的領空翺翔,否則命運會和伊卡洛斯(Icarus)一樣-墜落 [2]。
在短時間內,必須盡一切的知識與力量,堅定地選擇「殊勝」以對抗「低劣」,隨順以「法」的立場來看有益的事,並且避免有害的事。但是他應該將自己的選擇與價值觀視爲一只竹筏,不執著並隨時准備丟棄,以投入下一段旅程。當仍處在世俗的層次時,千萬不能忘記或輕視存于心中的「低劣」-本性中的黑暗面,必須謹慎學習,且堅毅地以智慧來處理。
爲了渡過生命的海洋並安全抵達「彼岸」,須有航行于急流和逆流中的技術。然而,在適應內在與外在的急流時,我們必須隨時提高警覺。急流有時可能威力強大,必須知道抵抗它的時機。有時必須以正精進來防犯或克服邪惡,來産生及維持良善;有時則必須善巧地抑製過度、不耐的激情,並回到易于納受的態度,讓內在的成長過程依自己的速度趨向成熟。藉由善加引導、不斷調適,我們學會平等地看待各種情況的兩邊-我們本性中的二元性與所面對的客觀環境。只有面對、了解生活經驗中對立的兩邊,我們才能征服、超越它們。
對于響應對立的遊戲愈發精熟,人因而學會截長補短,以平衡、調和並提升五根(indriya)。當兩個完全相反的性質出現時-如精進根與定根-我們很自然傾向于加強弱者,而不會去削減強者的力量,如此,將在更高的層次上重新建立諸根的平衡。只有高度發展的諸根達到平衡,才能往下一個「超越兩邊」的階段前進,也就是對于明顯對立的最終領悟與調禦,如剛毅與溫順,只有在孤立或不平衡時,才顯現其對立的特質。
這種和諧是動態而非靜止的,當達到如阿羅漢完美的寂靜與平衡時,其寂靜比任何凡夫所能想象的更廣大深遠。
在情緒的層次上,阿羅漢寂靜的特征,在于面對生活的起伏、經驗範圍內,可能發生的一切問題和沖突時,所表現出完美且堅定不移的平衡。這種寂靜不是冷漠的疏離,而是對各個情況的平衡反應-由智慧與慈悲所産生、所引導的反應。
在意志與活動的層次上,阿羅漢的寂靜表現爲無有偏愛,以及在行動與不行動間作出謹慎的選擇,這些都是以智慧和慈悲爲出發點。而作決定時,仍展現出完美的平衡。
在認知和智識的層次上,他的寂靜展現在以謹慎、實事求爲依據,對每個情況或想法作出公平的判斷,這是平等的洞察力,使他免于落入觀點偏激的陷阱。
以上是從叁方面來談阿羅漢的寂靜,它們具體表現出超越偏激與對立的中道。
【注釋】
(1) 這些是「五蘊」(paJcakkhandhA),佛陀將個人的特性分析爲五蘊。
(2)《念處經》中曾提到,而《清淨道論》(第八品)大篇幅解釋這種禅修法,藉由身體的組成部分,諸如皮、肉、肌腱、骨、內部器官、分泌物與排泄物等來隨觀色身。
(3) 見《清淨道論》XXI, 43,《無我相經》與《火喻經》(《佛陀的叁根本經》(Three Cardinal Discourse of the Buddha),髻智比丘譯,《*輪》No.17),《中部》83。
【譯注】
[1] 平衡安穩。
[2] 伊卡洛斯(Icarus)又譯爲伊卡魯斯,希臘神話中發明家代達羅斯(Duedalus)之子。傳說他利用父親以蠟和羽毛製成的翅膀飛翔,但因爲太靠近太陽,蠟因此溶化而落入海中。
《舍斷今生來世,如蛇蛻舊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