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断今生来世,如蛇蜕旧皮
《蛇经》之二 ---- 复句的省思
藉由善加引导、不断调适,我们学会平等地看待各种情况的两边-
我们本性中的二元性与所面对的客观环境。
只有面对、了解生活经验中对立的两边,我们才能征服、超越它们。
蛇蜕皮的譬喻
《蛇经》的复句: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本经每一首偈颂的最后一行,都提到蛇蜕皮的譬喻,上座部古德的解释如下:
蛇依据以下四点蜕去旧皮:
(一)遵循所属物种的法则;
(二)由于厌离;
(三)藉助支撑物;
(四)努力。
其中,(一)「所属的物种」,即那些条状的动物-蛇。蛇不会违反其物种的五种特性:出生、死亡、冬眠、同种交配与蜕去旧皮。因此,就蜕皮而言,蛇遵循的是本身的物种法则。
(二)但在遵循物种法则的同时,也因为厌恶旧皮而蜕皮。当身体的一半已经和旧皮分离,而另一半仍然附着时,蛇会感到厌恶。
(三)在这种厌恶的心态下,蛇会将身体支撑在一块木头、树根或石头上,并且-
(四)努力地使出全力;蛇将尾巴缠绕在支撑物上,用力地呼气,并且扩张伞状的颈部,而将旧皮完全蜕去,然后自由地到牠想去的地方。
蛇的蜕皮与比丘十分相似。比丘所属的「物种法则」就是戒律,他一方面持戒清净,一方面看见当中的苦,(由于种种对立冲突)形成自己与他人的存在,而这存在会产生苦,因而对「今生和来世」的「旧皮」感到厌离,并寻求善知识(有智慧的老师与禅师)的协助,于是藉由道支-正精进,而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将白天和晚上分成六等分:白昼时,他经行或禅坐,远离障碍的事物而净化自心;初夜、后夜亦复如是;中夜时分才躺下休息,如此地努力奋斗。如同蛇弯曲尾巴,他则结跏趺坐;如蛇用力地呼气,比丘则提起他所有努力不懈的力量;如蛇扩张伞状的颈部,比丘致力于增长自己的内观;如蛇蜕去旧皮,比丘舍弃今生和来世。如今,他卸下重担,进入五蕴无余的涅槃界(anupAdisesa-nibbAnadhAtu)。(《经集注》)
蛇遵循所属的「物种法则」,丢弃已成为负担的东西-旧皮,牠十分欣然地蜕去旧皮,如此一来,终于可以坚决地、毫无负担地走上自由之路(yogakkhema)[1]。比丘每天修行舍离-长久以来,早就了解实际上不属于「自我」的事物,而降低「自我」与世界的束缚,紧缚的执取会愈来愈放松,直到像蛇毫不费力地脱落了旧皮一样。正如佛陀所说的譬喻:斧头的柄会因不断地使用而耗损;就好比最坚牢的缆绳一直受风吹、雨打、日晒,也会变得十分脆弱,最后终将断裂。因此,即使渴爱与无明的束缚曾如此牢不可破,也会因不断地舍弃、放下,而变得脆弱不堪,终有一天会完全地自心中脱落。
采取这种「蜕皮」的方式,不用「强力违抗本性」,这是一种自然成长的过程,正如旧皮不再附着蛇身,「自我」也不再成为执着的对象。只有以这方式,人才能征服深植于内心的强烈冲动与虚妄见解。
在究竟解脱的行动中,任何尚未自现有的身心结构脱离,或仅是稍有连接的东西,都不必强力破除。因为空虚的外壳只需要强壮肌肉最后的一丝努力,就能将长久以来隐藏于身心、想象出来的空洞「自我」概念摇落下来。
如今呈现在禅坐者双腿前-如蛇旧皮般的,是一堆无生命、细长又充满皱纹的思想结构,这骄傲又不实在的想法-「我」和「我所」,一度被认为能散发美丽的迷人丰采。如今这种错觉不再出现,而新的「概念的皮」已然成长,虽然这个语词并不完美,但不再染上我慢、渴爱与邪见的虚妄色彩,能如实地看待身心,不再错误地理解,或期待身心所不能给予的永恒安乐。他已丢弃了多么大的忧恼、恐惧、挫败和渴爱不已的包袱!人若能蜕去对不属于自我事物的执着,心就会变得多么轻松自在!
真正必须蜕去的,是根源于自我错觉的执取。在完全舍断之前,这自我的错觉凭借着三股强烈的力量-我慢、渴爱与邪见,紧附于身心,这三股力量同时也滋养着自我的错觉。即使在理智上与自我有关的邪见已破,但另外两者-我慢和渴爱的力量,也会大到足以用虚妄的自我,对身心(或身心的某些特色)产生认同。
这个认同必须在三阶段中完全灭除,直到将身心视为如佛陀在祇陀林中拣起的枯叶般,不属于自己。当时佛陀问比丘们,这些树叶是他们自己或是他们的财产?比丘们回答:「这些树叶当然不是我们,也不属于我们。」佛陀于是说:「所以,比丘们!舍弃不属于你们的东西!舍弃一切对色、受、想、行、识的执取。」(《中部》22)(1)。
放弃一些与我们明显无关或无意义的东西,如那些枯叶或任何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琐碎事物,这当然容易;但放弃心爱的东西或深爱的人,则比较困难;然而,舍离身体与感官的欲乐、好恶,以及思想的知性之乐、根深柢固的习气与习惯,舍离所有本能地、毫不思索地视为「我们自己的」事物,这才是最困难的。
这一切构成「自己」的要素,都明显地在变化,有时变化得迅速且彻底,有时甚至将我们的好恶、习惯与思想,都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但我们仍继续由衷地将这些新的心境视为「自己」,彷佛是从前的那个自我一般。自我的错觉如此地顽强,也因而难以破除。
然而,佛陀也为这最艰苦的任务嘱咐我们:
放弃不属于你的东西!那些是不属于你的呢?色不是你的,放弃它!你因此会得到利益和快乐。受、想、行、识不是你的,放弃它们!你因此会得到利益和快乐。
在此,我们必须记得,要舍弃的是对五蕴的执着,而且必须一步步慢慢来。我们无须期待习惯性的好恶、知性之乐与欲望会突然消失,也不能、不该用暴力来摧毁。这表面上坚固且明显的个性,已吸收物质与精神的滋养而逐渐完备,一天之中,它们无数次地用心接近我们想要的物质与精神对象,一次又一次,我们将这些对象当作是「自己」,并深信它们就是我们自己。
蛇蜕皮的譬喻,有助于停止错误的认知
这一连串累积执着与自我认同的过程,如今必须用舍离的渐进方式来逆向操作,藉由消解或停止那些错误的认知来达成。佛陀的教示主要是帮助我们逐渐地舍离,而能正确地生活与思考。蛇蜕皮的譬喻,就是其中的一项协助,若以这角度来看,这个譬喻可以教导我们许多事情,当中某些深思的方式,对我们也有所帮助。
〔观想身体的皮肤如蛇丢弃的旧皮〕
一、看着包裹我们身体的皮肤,是如此坚实细密,健康地存在着,温热的血液在皮下搏动。现在想象它静置在面前,空洞且松软,像蛇丢弃的旧皮一样。藉由这种方式,你可以观三十二分身中的皮肤,这是一种佛陀所推荐的禅修法 (2)。当它栩栩如生地在心中映现时,有助于疏远并舍离对色身的执着。
〔对正确的舍离不感后悔,如蛇不为失去旧皮而悲伤〕
二、蛇在蜕皮时,会毫不犹豫地实践生物学的「物种法则」;对于真实的正见认为需要放弃的行为,比丘也毫无踌躇或逃避地断然舍弃,正如蛇不会为失去的旧皮悲伤。因此,当舍弃看来已毫无价值与实体的东西,并用新的、更美的东西-舍弃的快乐来替代,而获得自由的狂喜、内观的寂静、心灵净化与平静的光辉,这时,对正确的舍离便不会感到后悔。这种由新的体验所渐渐增强的力量,会使通往究竟解脱的道路愈来愈清晰。
〔对残存的执取与烦恼感到厌离,如蛇对未脱的旧皮感到厌恶〕
三、根据我们所引用的注释,当旧皮尚未完全蜕去,还有一部分附着于身体时,蛇会对牠的旧皮感到厌恶。同样地,佛弟子对残存的执着、烦恼也感到厌离,因而迫切地想要究竟解脱。这种厌离象征他在「舍离」方面的进步,而进步的原动力,是来自于日益觉悟到未除去的烦恼所蕴藏的过患-对自他的过患。
一旦看到这些过患:整个人类的悲剧-轮回的困境,他的痛苦将不断增加;而当他内心修持与持戒清净愈进步时,对修行和持戒的障碍就会愈嫌恶。因此,佛陀劝告他的儿子罗喉罗:
增强你心中的厌离。(《经集》340 颂)
佛典经常提到「厌离」(nibbidA),视其为迈向完全舍离的助力及阶段之一。对禅修者而言,当对存有的诸行感到无喜无乐,并觉知到轮回的过患与悲哀时,八观智中的厌离随观智便相应生起。在难以计数的经文中,佛陀说当弟子亲见身心的组成分子为无常、苦、无我时,会生起厌恶,由于厌恶而离贪,由于离贪而解脱。八支圣道之所以受到赞扬,即是由于它导向彻底的厌离世间,导向离贪、灭尽、寂止、通智、正觉、涅槃。当内观加深、加强时,此处所称的「厌离」,即会失去其瞋恨与厌恶的强烈情绪色彩,而变为疏离,并远离世间与自己残留的烦恼。(3)
〔运用善知识的支持,如蛇用石头或树根支撑,努力舍弃旧皮〕
四、正如蛇用石头或树根支撑,努力地舍弃旧皮;同样地,古德说,精进的弟子在努力朝向究竟解脱上,应当善用善知识的协助。善知识所给予警戒的关照、明智的忠告与使人振奋的典范,对如此艰苦的工作-使自己从情欲、易受诱惑与顽强的习惯等的沉重负担中,获得解脱-将提供决定性的帮助。
佛陀时常强调并赞叹善知识的价值。尽力侍奉佛陀的阿难尊者有次谈到,成就梵行有「一半」需靠善知识的力量,并认为自己已恰如其分地赞叹其价值。佛陀回答说:
别这么说,阿难!别这么说。完整梵行都有赖于善知识、善友朋的提携。(《相应部》45.2)
善知识的道理适用于比丘的精神生…
《舍断今生来世,如蛇蜕旧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