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断今生来世,如蛇蜕旧皮▪P2

  ..续本文上一页活,而在世俗的日常生活中,也还有其它必须珍惜善知识的理由:因为世间充满了残酷与危险、挣扎与诱惑,而且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愚人与恶棍。所以,如此稀有难得且珍贵的善知识,实在是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少许安慰,除了友谊的慰藉之外,假如没有蒙受更伟大的安慰-佛陀所说的离苦而达究竟解脱的慈悲讯息,我们的世界将真的很「悲哀」。

  

  比丘的意义

  

  此处所使用的「比丘」,与《念处经》(SatipaTThAna)的古注所解释的意义相同:

  「比丘」一词,是指认真地致力于实践圆满教法的人。虽然有其它的天神和人,也认真地努力要完成教理的修行,但由于比丘藉由修行而证得的是绝佳状态,佛陀因而提到比丘,……事实上,凡是追随教理者,不论神或人,都称作「比丘」。

  

  今生和来世

  

  现在,什么是最后应该放弃并且没有遗憾的?本文称之为「今生和来世」(ora-pAraM),此巴利语的原意是指河的两岸。

  

  「今生」是我们现在生活经验的人间世界;「来世」是指此生以后的任何世界,因为种种的业导致我们于未来再生、轮回,可能投生到天堂般享福的世界,或受地狱般的折磨,或是由我们想象出来、心所向往的世界。对来世任何世界的众生而言,只有涅槃(nibbAna)是「『有』的超越」。

  

  「今生和来世」一词,也应用在我们心中惯性运作的二分法及各种分别、对立的组合上,如胜劣、内外、肯定生命的好坏、接受与拒绝等。简单地说,这意谓着不断循环的对立游戏-以无法消解的不满、失望与痛苦,来维持生命的游戏,佛陀因而要求我们必须舍弃。

  

  超越对立、舍离「两边」,是《经集》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构成我们的念头、态度与感觉的对立组合中,最明显的就是「殊胜与低劣」的组合,人类凭借这二分法,发明了为数众多的宗教、伦理、社会和政治的教义。虽然对这两个语词的定义千差万别,但在要求我们放弃低劣的,并将自己坚定、完全地依附在他们称颂为「殊胜」、「较殊胜」或「最殊胜」的这点上,则是一致的。

  

  自己的意见是最殊胜的,

  自己所认为的是「最好」,

  其它的则贬斥为「卑劣」,

  如此的人将无法远离诤论。(《经集》796 颂)

  

  

  然而,任何与人类相关的领域,无论是世俗或宗教的,只要执取「殊胜与低劣」的分别,最终必定导致痛苦。当我们执着于任何「殊胜」的事物,如果这事物改变了,我们会感到悲伤;若是我们的态度改变了,将发现自己会感到不安与不满。

  

  但是,尽管不断地体验到无常,尽管先前多么令人失望,人们仍然怀抱着希望,希望与自己珍爱、执着的事物永远同在的空想。只有少数「眼中有微尘或无尘」的人,了解这场对立游戏的本身是永无止尽的;而只有一个人-佛陀,向我们开显了解脱的方法。他-伟大的解脱者,开示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在于放弃二分的两边,他甚至认为自己所说的教理也只是为渡河而造的筏,不是让人们紧紧执持不放的:

  

  了解「佛法如筏」的比丘们!连善妙的教法你都应当放下,更何况是错误的教义呢?(《中部》22)

  

  我的弟子!所有的结,无论是粗的或细的,你曾看过我不要你丢弃的吗?

  (《中部》66)

  

  

  总之,大家应该清楚了解并牢记在心:放弃两边、超越对立,是最后的目标-结束漫长旅程的目标。因为这段旅程不可避免地要穿越轮回的浮沈,旅人将一次次地与对立的游戏相遇,他必须作出自己的决定,并选择其价值观。当双翼软弱无力时,不要奢望在对立的领空翱翔,否则命运会和伊卡洛斯(Icarus)一样-坠落 [2]。

  

  在短时间内,必须尽一切的知识与力量,坚定地选择「殊胜」以对抗「低劣」,随顺以「法」的立场来看有益的事,并且避免有害的事。但是他应该将自己的选择与价值观视为一只竹筏,不执着并随时准备丢弃,以投入下一段旅程。当仍处在世俗的层次时,千万不能忘记或轻视存于心中的「低劣」-本性中的黑暗面,必须谨慎学习,且坚毅地以智慧来处理。

  

  为了渡过生命的海洋并安全抵达「彼岸」,须有航行于急流和逆流中的技术。然而,在适应内在与外在的急流时,我们必须随时提高警觉。急流有时可能威力强大,必须知道抵抗它的时机。有时必须以正精进来防犯或克服邪恶,来产生及维持良善;有时则必须善巧地抑制过度、不耐的激情,并回到易于纳受的态度,让内在的成长过程依自己的速度趋向成熟。藉由善加引导、不断调适,我们学会平等地看待各种情况的两边-我们本性中的二元性与所面对的客观环境。只有面对、了解生活经验中对立的两边,我们才能征服、超越它们。

  

  对于响应对立的游戏愈发精熟,人因而学会截长补短,以平衡、调和并提升五根(indriya)。当两个完全相反的性质出现时-如精进根与定根-我们很自然倾向于加强弱者,而不会去削减强者的力量,如此,将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建立诸根的平衡。只有高度发展的诸根达到平衡,才能往下一个「超越两边」的阶段前进,也就是对于明显对立的最终领悟与调御,如刚毅与温顺,只有在孤立或不平衡时,才显现其对立的特质。

  

  这种和谐是动态而非静止的,当达到如阿罗汉完美的寂静与平衡时,其寂静比任何凡夫所能想象的更广大深远。

  

  在情绪的层次上,阿罗汉寂静的特征,在于面对生活的起伏、经验范围内,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和冲突时,所表现出完美且坚定不移的平衡。这种寂静不是冷漠的疏离,而是对各个情况的平衡反应-由智慧与慈悲所产生、所引导的反应。

  

  在意志与活动的层次上,阿罗汉的寂静表现为无有偏爱,以及在行动与不行动间作出谨慎的选择,这些都是以智慧和慈悲为出发点。而作决定时,仍展现出完美的平衡。

  

  在认知和智识的层次上,他的寂静展现在以谨慎、实事求为依据,对每个情况或想法作出公平的判断,这是平等的洞察力,使他免于落入观点偏激的陷阱。

  

  以上是从三方面来谈阿罗汉的寂静,它们具体表现出超越偏激与对立的中道。

  

  【注释】

  (1) 这些是「五蕴」(paJcakkhandhA),佛陀将个人的特性分析为五蕴。

  (2)《念处经》中曾提到,而《清净道论》(第八品)大篇幅解释这种禅修法,藉由身体的组成部分,诸如皮、肉、肌腱、骨、内部器官、分泌物与排泄物等来随观色身。

  (3) 见《清净道论》XXI, 43,《无我相经》与《火喻经》(《佛陀的三根本经》(Three Cardinal Discourse of the Buddha),髻智比丘译,《*轮》No.17),《中部》83。

  

  【译注】

  [1] 平衡安稳。

  [2] 伊卡洛斯(Icarus)又译为伊卡鲁斯,希腊神话中发明家代达罗斯(Duedalus)之子。传说他利用父亲以蜡和羽毛制成的翅膀飞翔,但因为太靠近太阳,蜡因此溶化而落入海中。

  

  

  

  

《舍断今生来世,如蛇蜕旧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