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破除渴爱、我慢、贪欲

  破除渴爱、我慢、贪欲

  

  《蛇经》之三 ---- 偈颂的省思

  

  只有完全地根除烦恼,才能结束轮回 ---- 结束今生和来世,

  当烦恼连根拔除时,只留下一些空洞不实、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正如蛇蜕去旧皮」。

  解脱者宁静地走入那条无迹的道路 ---- 涅槃。

  

  

  偈颂的结构

  

  《蛇经》的每一首偈颂都在复句提到:「舍断今生和来世」,这与偈颂的第一句(原巴利经中则为二句)所说的,舍去某些内在烦恼(态度、见解上的基本曲解)有关。

  

  这关连所隐含的意义是,只有在第一句提到的烦恼完全灭除(asesaM,灭尽无余)-如第二、三、四颂中明确陈述的,才能处理烦恼中的这些对立。唯有完全灭除,才能连根拔除烦恼胜劣、粗细的外表,以及其明显和潜藏的状态。只要些微的烦恼未除,就足以让对立的游戏死灰复燃,并使偏激的观点苏醒。没有一组对立中的成员,能排除对手所带来的影响,并保持同样的强弱程度。至于烦恼的程度、精神品质的评定与这些烦恼会导致投生何趣,在「胜」与「劣」之间不断有起伏变动。

  

  只有完全地根除烦恼,才能结束轮回-结束今生和来世,结束只要烦恼继续存在,就会不断变动的「胜」与「劣」。当烦恼连根拔除时,即超越今生和来世,只留下一些空洞不实、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正如蛇蜕去旧皮」。

  

  省察偈颂

  

  〔忿怒〕

  

  一、一旦忿怒生起,

  他能将之调伏,

  如及时药能减缓

  迅速蔓延的蛇毒,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第一首偈颂把忿怒-强烈的生气或盛怒,比喻为被蛇咬后,在体内迅速蔓延的蛇毒。一般总将蛇(至少某些品种的蛇)视为易怒的有毒生物。忿怒是瞋恨的结果,是一切邪恶和痛苦 (1) 的三个强而有力的根源之一。

  

  「瞋恨」(dosa)一词涵盖一切的厌恶,从最弱的不喜欢到最强烈的暴怒。偈颂所用的巴利语 kodha,此处译为「忿怒」,实际上是遍及一切的反抗情绪。但因为譬喻及其较温和的形式,将在第六个偈颂-「忿恨」的项目下出现,所以我们选用最极端的一型-「忿怒」。

  

  佛陀说,在不善根里,瞋恨「是十分邪恶,但(比较)容易克服的」(《增支部》3:68)。可能由于这两个理由,瞋恨在此比其它偈颂中的各种烦恼还要先谈到。瞋恨是大毒,比起三不善根中的欲贪,会引发更大的危机,即直接落入非人行为的深渊,并堕入恶道。

  

  另一方面,瞋恨比较容易克服,是因为它造成内心的不愉快,与人希冀快乐的通性背道而驰。但只有对那些已经了解必须净化内心,并愿意努力的人而言,瞋恨才是「容易克服」的。至于对那些完全认同自己的嫌恶,或甚至想为发脾气找正当理由的人,瞋恨不只难以克服,还可能因而强化成为易怒的个性。

  

  正如被蛇咬到需要紧急治疗,以避免毒液快速扩散全身;同样地,任何生起的忿怒都应当马上抑止,以免爆发为恶口、暴行等可能的严重后果。

  

  真正能治愈瞋恨的解毒剂,是由耐心、宽恕和同情所组成的慈心(mettA),但是除非心受过良好的训练,否则在盛怒时,慈悲的想法很难立刻取代。尽管如此,心仍应立即踩煞车,并迅速抑制生气的念头 (2),如果不这么做,可能会因为不断爆发的怒气,而导致情况完全失控。

  

  这种暂时抑止忿怒的方法,与《中部》第二十经所提到,灭除不善想法的第五个方法相同 (3),也就是强烈地抑制忿怒。藉由如此坚定的抑制行为,争取时间让心情平静下来,以便仔细并平静地面对情境。但这样镇压下来的怒气仍留有余烬,将来可能会爆发得更为猛烈。因此,必须在当天找个安静的时刻,用适当的方法完全消融怒气。对于这点,佛法能够提供许多的帮助。

  

  瞋恨和「贪」一样,能使众生牢牢地绑住彼此,它可能在「今生」或某个投生为人的来世,成为一种开端,而在生生世世中互相报复,拖累彼此。但是持久的瞋恨含藏着一定的危险,会将怀恨者导入悲惨的非人世界-「脱离了人界」;或是怀恨者将投生为阿修罗-好战、自傲且主张侵略的天神,其中的一些人似乎相继地转世为人,成为伟大的征服者和统治者。

  

  瞋恨与忿怒所激发的暴力巨浪与侵略的强力风暴,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袭卷人类的历史,并留下肆虐的痕迹。虽然同样起因于不善根-瞋恨,但这些动乱却展现出各种形式,如种族的、国家的、宗教的、阶级仇恨与其它各种派系、政治上的狂热。那些渴望成为领导者的人早就明了,以共同的仇恨为旗帜,比用分享的爱来号召人群更为容易。这些领导者总是昧着良心利用他们的知识,以达成自己炽热的野心与权力欲望的目的;甚至为了发泄他人或自己无法消除的瞋恨,而利用几百万人作为工具,或使他们成为受害者。数不清的悲剧已如是发生,至今仍是如此,历史课本与每天的日报即足以证明。如今人类面临致命的危机-利用现代科技的暴力和侵略所导致的彻底毁灭,以及透过现代大众媒体与狡猾的操控心思,造成瞋恨的气氛四处扩散。

  

  所以,我们确实有充分的理由去抑止个人的忿怒,并协助社会降低忿怒。在今天的世界里,我们再也不能把减少瞋恨和暴力的呼吁,当作是不切实际的说教而加以拒绝了。为了个人与全人类,减少瞋恨现今已成为我们身心的生存问题。

  

  然而,「在微小的错误中看到危险」,而且知道即使是微细但持久的怨恨,也可能成为强烈的瞋恨与暴力的人,会认真努力地去除任何嫌恶的根源,如是成就第三果-「不来」(anAgAmitA)的阶段。在此阶段,不再回到欲界的「此生」,并确保「来生」-色、无色界「有」的灭尽 (4)。

  

  若想快乐地生活,必须杀死忿怒;

  若想不再哭泣,必须杀死忿怒。

  残杀怒气及其毒源、

  兴奋的顶点、致命的甜蜜-

  是圣人称许的杀戮;

  为了不再哭泣,必须将之灭除。(《相应部》11:21)

  

  

  

  〔贪欲〕

  

  二、他完全拔除贪欲,

  如潜入池中将莲花连根拔起,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此处将贪欲(rAga)比拟为美的象征-莲花。因为莲花的美,令人很容易忘记这使感官陶醉的迷人花朵,将很快枯萎并失去美丽的吸引力。但光是体解无常还不够,只要贪着的力量持续,甚至还能增加其魅力,一再地让人着迷,引起摘取贪欲之花的欲望。而欲望通常比寻求或获得满足的力量还持久,这正是贪欲招来痛苦与挫败的方式之一。

  

  贪欲之根能快速地深植人心,它如毛发般微细的执着,与猛烈的情欲一样难以除去,或更甚于此。因此佛陀说:「贪欲难以克服」,但在同样的经文中,也说贪欲「是较小的不善」(或由字面上直接译为「比较不该受到责备」)(5)。贪欲是三不善根之一,也是一种渴爱,是导致苦的基本因素,就这点来看,这段叙述显得十分奇怪。然而,贪欲比瞋恨还较「不该受到责备」,是因为满足贪欲时没有违背根本戒,也不会伤害到他人,例如享受美食,或在第三戒许可的范围内满足性欲等。

  

  然而,不论是否为戒条所容许,贪欲所展现出的一切形式仍然是不善的(akusala),因为它们把人们锁在业力的束缚上,而且必然导致痛苦。因此,对期盼完美纯净与究竟解脱的人来说,一切的贪欲,无论粗细,都是障碍。

  

  「所有的贪欲都在追求永恒」(尼采,Friedrich Nietzche),但却无法得到。这是因为就算贪欲本身可以持续不断、不稍冷却,其对象却必然是短暂的。当所贪爱的对象消失-这是必然会有的情况;或无法得到时-这也是常有的情况,贪爱者便会感到苦。而且当他对所挚爱的人的欲望消褪或变化时,被爱者也会感到苦。

  

  贪爱涵括其所涉及的所有范畴,而表现为渴爱、无止尽的需要,以及一向匮乏的状态。这个渴爱是下一偈颂的重点。

  

  当欲望完全消失,甚至对色界或无色界的欲求也永远消失时,在阿罗汉的阶段,贪欲「完全断除」。由于贪欲的灭尽,其不可避免的附带品也会随之消失,诸如无法满足的挫败、苦恼或绝望,以及因过度拥有而带来的倦怠、厌烦或反感。使自已从贪欲中解脱的人,也解脱了吸引和排斥、喜欢和讨厌的「两边」,同时也舍断了今生和来世。

  

  〔渴爱〕

  

  三、他完全断除渴爱,

  使其湍急之流枯竭,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渴爱(taNhA)是欲望的洪流,流过六道,从最低等的微生物,到没有粗糙物质的微妙世界。渴爱有三种:欲爱、有爱、无有爱。

  

  ◎欲爱

  

  在偈颂所说的洪流中,「欲爱」(kAma-taNhA)是一个强大的漩涡,将每件事物卷入其中。一切无穷无尽的渴爱,如同妄想得到满足、实现的无底深渊,尽管它不断地吸入欲求的对象,却无法得到安适与平静。这永远饥渴的感官,就好像对食物的渴求一般,每天都渴望重新得到满足:「感官是贪婪的食客」。

  

  每日满足感官的习惯,让我们产生害怕空虚的心理,我们害怕感官体验留白,而且这种恐惧-害怕死亡的表现,成为一股格外猛烈的力量,在每个感官的渴求背后维持邪恶与胁迫的力量。在莫里哀(Moliere)[1] 与巴尔札克(Balzac)[2] 所巧妙描述的老人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在病态的贪婪、狂热的攫取与执取中,看到恐惧和欲望的合作关系。

  

  由于炽热的空虚感及恒长的困乏感,驱使、逼迫着内心,使我们尝试藉由膨胀自我来抑制这种痛苦的感觉,努力将「不是我的」或「外来的」纳入自我;狂热且贪得无餍地追逐感官…

《破除渴爱、我慢、贪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无我与涅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