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十空性論科攝

  七十空性論科攝

  聖龍樹菩薩 造

  勝友與智軍論師譯藏

  法尊法師由藏譯漢

  法尊法師講授科攝

  弘悲聽受

  敬禮曼殊室利智慧薩缍

  第一章標宗立義

  生住滅有無,以及劣等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

  生、住、滅、有、無、劣、等、勝,是等一切,佛唯依世間名言故說,非依真實。問:如現說我等,此豈非有?後⑴有無我慧轉,故定應有我。

  答:

  無我非無我,非故無可說。

  何以故?

  一切所說法,性空如涅槃。二

  問:汝說一切諸法皆自性空者,爲依國王教敕而說?爲有通達一切法皆性空之正理耶?答:

  一切法自性,于諸因緣中,若總若各別,無故說爲空。叁

  一切諸法之自性,于諸因緣,或于因緣和合,隨于一法上,悉皆非有,故說一切諸法自性都空。

  攝曰:生等唯依世俗說,“無我”亦無有實我,

  此義即顯一切空,總別緣中無性故。

  第二章 即法破相

  第一節 就現像開四門約叁時破

  第一條 四門無果破生等

  有故有不生,無故無不生,違故非有無,生無住滅無。四

  法若已有,則不從因生,已有,乃名有故。無,亦不從因生,以無故。有無相違亦不得生,不相順故。如有無相違,其非有非無又豈能生?是相違法故。生無故,住、滅亦無。

  攝曰:法若已有或已無,俱、非違故皆不生。

  第二條 叁時無果破生等

  問:佛說有叁有爲相,謂生、住、滅,又說生時有生,故有爲法定應有生。答:

  已生則不生,未生亦不生,生時亦不生,即生末生故。五、且已生則非所生,何以故?已生故。故已生者則非所生。又未生者亦非所生,何以故?尚未生故。諸耒生者則非所生。離生作用、勢力,自體非有,故非所生。又正生時亦非所生,何以故?此即已生及未生故。若是已生、未生,仍如前說,非是所生:其已生者已生訖故非是所生;其未生者尚未生故、離生用故、無勢力故及無體故,非是所生。由離已生、未生,無別第叁生時,故亦非所生。

  攝曰:已生未生皆無生,即故離二無生時。

  第二節 就原因開叁門約叁時破

  第一條 叁門無因破生等

  複次:因不成故亦無生。何以故?

  有果具果因,無果等非因,非有無相違。

  若有果者,具足果故說名爲因。若無彼果,則同非因。若非有果非無果,則成相違,有無應不俱故。

  攝曰:有果無果及雙非,非無過因故無生。

  第二條 叁時無因破生等

  叁世亦非理。六

  又于叁世因亦非理,何則?因若在前,因爲誰因?因若在後,何用因爲?若因果同時,此同時所生之因果,誰爲誰因?誰是誰果?如是叁世因亦非理。

  攝曰:在前在後與同時,因皆有過生非有。

  第叁章 緣起無性

  第一節 緣起

  第一條 什麼叫緣起 :

  問:有一、二、多等數,數應理故,非一切法皆空⑵;若有諸法,此數乃有,故一切法非皆是空。答:

  無一則無多,無多亦無一,以是一切法,緣起故無相。七

  若無一者則無有多,多若無者一亦非有,故諸法皆是緣起;以緣起故爲無相。

  攝曰:一、多相待名緣起,緣起即是無相法。

  第二條 緣起的內容

  第一款 正破法

  第一項 出體總非

  問:經中廣說緣起能有苦果,諸傳教者亦說一心中有及多心有。答:

  緣起十二支,有苦即不生,于一心多心,是皆不應理。八

  經說十二緣趄有苦果者,此即無生,以于一心中有、多心中有不應理故。何則?若一心者,則因果俱生;若多心者,則前支已滅,應非後支之因。俱非理故,緣起即無生也。

  攝曰:十二有支苦不生, 一心、多心俱過故:

  一心因果應俱起,多心前支非後因。

  第二項 明義別釋

  第一目 緣起即相待

  何故無生?以諸緣起因無明生,佛說無明緣顛倒起,而彼顛倒自性空故。何以故?

  非常非無常,亦非我無我,淨不淨苦樂,是故無顛倒。九

  言無常者,謂非有常;常若無者,即無能治之無常。余叁亦爾,故無顛倒。複次:

  從倒生無明,倒無則不有,以無無明故,行無余亦無。十

  若無四倒,則無從彼所生之無明;無明無故,則不起諸行;余支亦爾。

  攝曰:緣起之首爲無明,無明之因是顛倒;四倒無故無明無,無明無故余亦滅。

  第二目 相待即無性

  複次:

  離行無無明,離無明無行,彼二互爲因,是故無自性。十一

  自若無自性,雲何能生他,以緣無性故,不能生于他。十二

  若離諸行,無明則不生;若無無明,亦不生諸行。此二互爲因生故,皆無自性。若自無自性,雲何能生他?是故自體不成之諸緣,非能生他。

  攝曰:無明與行互爲因,互因即是無自性,自性且無甯生他,是故諸緣不生法。

  第二款 旁引喻

  複次:

  父子不相即,彼二亦非離,亦複非同時;有支亦如是。十叁

  父非是子,子亦非父,非相離而有,複非同時。如父子不成,十二緣起當知亦爾。複次:

  夢境生苦樂,彼境亦非有,如是緣起法,所依緣亦無。十四

  如夢中實無依境所生之苦、樂,亦無彼所依境。如是因緣所生諸法及所依之緣,悉皆非有。

  攝曰:父子即、離輿同時,非有有支亦如是;夢境及彼生苦樂,喻緣及法悉非有。

  第二節 無性

  第一條 法上無自性

  問:

  若諸法無性,應無勝劣等,及種種差別,亦無從因生。十五

  是故汝說諸法皆無自性,不應正理。答:

  有性不依他,不依雲何有?不成無自性,性應不可滅。十六

  若謂諸法有自性者,應非依他之法。若謂雖不依他可有法者,故⑶曰

  不依雲何有,謂不依他則不成法。若謂雖不依他亦成法者,則應不成無性;性若是有,應不滅壞,終不成無。

  攝曰:汝謂無性不成法,實則有性法不成,有性即不依他故,不依他性則叵滅,是故果法及勝、劣,種種差別非性有。

  第二條 緣性心是倒

  問:緣自性、他性、無性之心非無所依,故性不空。答:自他性及滅,無中雲何有,故自性他性,性無性皆倒。十七

  無者,謂非有義。于此無中,豈可說有自性、他性及以滅壞?是故自性、他性、有性、無性皆顛倒攝。

  攝曰:勿以能緣成有性,自、他、有、無皆倒故。

  第四章 特究生滅

  第一節 生滅與性空

  第一條 合破自性生滅

  第一款 問自性空應無生滅

  問:

  若諸法皆空,應無生無滅,以于性空中,何滅複何生。十八

  若謂諸法皆自性空,則應無生無滅。汝說性空而有生滅,然于自性空中

  有何可滅及可生耶?

  攝曰:若法自性畢竟空,彼法即應無生滅,

  以法必有自性時,方有可滅可生故。

  第二款 答性不空則無生滅

  第一項 就生滅非同時破生滅自性

  答:一切法皆唯是空。何以故?

  生滅非同時。

  生滅非同時者,謂生滅不同時有。

  攝曰:汝謂無性生滅無,實則有性無生滅:性生性滅豈同時!

  第二項 破轉救唯生

  無滅則無生。

  若謂唯有生者,破曰:無滅則無生,謂無滅中生不應理,以無無常性則

  無有生故。

  攝曰:勿因生滅不同時,轉許唯生而無滅;

  生滅原屬相待有,無滅之生叵想象。

  第叁項 破還計生滅同時

  應常有生滅。

  又應常有生滅者,謂應常有生與無常性。

  攝曰:倘因唯生理不成,仍計生滅同時有,應知同時性生滅,

  即是生滅常俱有,若法生滅常俱有,彼則究有抑爲無!

  第四項 破以別義救生滅同時而逼計唯滅

  無生則無滅。十九

  若謂無常性恒隨法轉,于生、住時不起作用,要至滅時方滅其法者,破曰:無生則無滅,謂無生時滅亦非有。若無滅,則無滅相之無常性,以無滅者,說是無常性不應理故。故唯應有滅也。

  攝曰:若謂生住有滅體,故無所言唯生過,複以生住無滅用,故無生滅同時失;無用有體體同無,或亦滅時無滅用,若必滅時滅有用,則應離生唯有滅。

  第五項 破唯滅

  若謂即唯有滅。⑷答:

  無生時無滅。不從自他生,是故生非有:無生則無滅。二十

  于無生時應無有滅。彼生非從自、他生,由此生非有。非有生者,即不生也。無生則無滅者,謂無生者則無彼生之滅,故彼滅即非有。

  攝曰:應知自、他皆不生,無生豈能更有滅!

  第二條 特破自性生

  第一款 性生墮常斷

  複次:

  有生性應常,無者定成斷,有生墮二失,是故不應許。廿一

  若有生性應墮常過,至無生時定有斷滅之失。以說有生性犯上二過,故不應許有彼生也。

  攝曰:若生有性見二失:有則應常無斷故。

  第二款 實續落異同

  問:

  相續故無過,法與因已滅⑸。

  生與滅是相續故,無有常斷二失,與因力已,其法乃滅。答:

  此如前不成,複有斷滅過。廿二

  生滅非同時,我前已說,故許相續,如前不成。又汝相續,亦應有斷滅失。

  攝曰:有性相續非實同,則爲實異勿妄救;實同仍同同時過,實異又落斷常失。

  第二節 生滅與涅槃

  第一條 生、滅與涅槃

  第一款 性生性滅不得涅槃

  問:

  佛說涅槃道,見生滅非空。

  由見生滅,佛說涅槃之道,非爲空性故。答:

  此二互達故,所見爲顛倒。廿叁

  此非見無生,是見生滅故。

  又見生與滅相逢,見滅與生相違,彼生滅二互相違故,故見生滅知成錯亂。依生乃有滅,依滅乃有生,故唯是空。

  攝曰:若謂佛說涅槃道,由見生滅非見空。然汝是見性生滅,

  並見互違故成倒。須知生滅皆無性,相依而有故唯空。

  第二款 性不生滅即是涅槃

  問:

  若無有生滅,何滅名涅槃。

  若無生滅,何所滅故而名涅槃?答:

  自性無生滅,此豈非涅槃。廿四

  若性無生無⑹,豈非即是涅槃耶!

  攝曰:若汝必執性生滅,難我何滅名涅槃。

  本無性生與性滅,即此我許…

《七十空性論科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六十正理論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