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選擇正當禅修方法的准則
佛陀在《大念處經》中說:「對于凡夫,祇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愁哀傷,袪除苦楚悲痛,達致正道,體證涅槃。」這條路就是四念處:即發展對身、受、心和法的專注力的內觀禅修法。專注的修習是一條大路,很多小路都自稱可以進入它。各式各樣宣稱可以成功地建立起專注的禅法都被提供出來,而《大念處經》本身亦提供了很多禅法和練習 —— 有利用呼吸、身體的姿勢、四大(地、水、火、風)和墟墓觀等練習去建立專注;有利用樂、苦、不苦不樂受去建立對感覺的專注;有利用爲數十六種的心識去建立對心的專注;亦有利用五蓋(Five Hindrances)、五取蘊(Five Aggregates of Clinging)、內六根(Six Internal Sense-bases)和外六塵(Six External Sense-bases)、七覺支(Seven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和四聖谛(Four Noble Truths)等去建立和發展對心法的專注。
最近,在緬甸有大師在孫倫(Sunlun)、他旦尼益達(Thathanayeiktha)、漢他華偉(Hanthawaddy)、名冠(Mingun)、毛練(Mohnyin)、尼安那沙結(Nyanasagi)等地方和其它禅修學派提供了不同方式的專注修法。有奮力地去覺察接觸和感覺,有用心去留意小腹在呼吸時的起伏活動,有留意四肢和身體的活動,有觀察身體內任何生起的現象,有修習在看當中祇有看(Seeing in the seen only what is seen)‥‥等等。問題來了,面對衆多令人迷惑的修法,未來的禅修者怎樣才能選到一個正當的修法呢﹖這裏所謂的「正當」是指那絕無疑惑、爲實踐所確證、能令禅修者很快可當下成就如上述《大念處經》所言的能力之意。因此,本文想建議一些准則,以幫助禅修者去選擇一個正當的禅修方法。
一般而言,祇有兩大准則:(一)要適合這個時代和時期,(二)要適合現代生活的人。
這個時代,與二千五百年前佛在世的時代大不相同,那個時代是罕見的,因爲佛陀在世,很多人都能親見佛陀和他的聖弟子。這樣的相逢,令到很多人都能輕易和快捷地獲得解脫知見和體證涅槃。那個時代,充滿高尚的拼搏和瞬間的解脫,充滿如舍利弗(Shin Sariputra)、目犍連(Maha Moggalana)、大迦葉(Maha Kassapa)、婆希亞(Bahiya Daruciriya)‥‥等具高領悟力的聖者。當時,有人能穿牆越壁、飛天遁地、在水上行走而不下沈‥‥等等非凡能力。一個方法適用于那個時代或那個時代的人,未必適用于現今這個時代。因此,正當方法的准則是:一定要適合這個時代和現在生活的人。但是,這個准則似太空泛了,有必要使它具體化,以便可用于實際修行的運作。而要得出具體的准則,便要考慮它所需滿足的要求,這樣又要先考察一下現今這個時代,及這個時代的人的特征了。
這是個屬于符號(Symbols)、概念(Concepts)、形像(Forms)、抽象(Abstraction)和智慧化(Intellectualisation)事物的時代。當然,每個時代都有其符號和形像等,因爲這是塵世所需。符號(與言辭有關的或無關的)是用來幫助溝通的,而形像是周圍事物的形狀和圖像在人們心裏面的反映記錄。然而,這個時代的緊急和迫切的要求是:想更加刻意地和深入地去利用這些符號和圖像等。隨著世界的擴大,人與人溝通的日益頻繁,以及信息器材的發展,符號等對人心的影響亦日漸深遠,而爲大衆傳媒服務的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像和技巧,亦會以愈來愈多的各種形像和圖像呈現在現代人的面前。
物理學和社會學的發展,教育的普及,以及對智慧化事物的刻意追求等,亦引發了概念化、抽象化和智慧化等活動的激增。對于日益複雜的社會,亦有必要進行有系統的管理和調節。于是,抽象和智性工作的需求亦會隨著增加。就算農人與工人亦喜歡上智性活動。雖然,以往的時代也有抽象和智性活動,但是這種習慣,像今天這般擴散和深入社會各階層的情況,是未曾見過的。
這個時代,反對任何對身心欲求的壓抑,卻容許欲求的盡情表達和發揮,惟恐控製它們,會導致精神上的創傷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它更進一步通過廣告和暗示,去激發起這些欲求,兼且,它更揚言可以提供物品和金錢,去滿足這些被激發起來的感官欲求。
這是個耽于肉欲的時代,它以能滿足人們不斷增加的欲求而自豪;愈能滿足感官欲求的生活便被說成是「好」的生活;令「好」字隱含著某種特殊的意義。在曆史上,如此地廣泛追求高度的肉欲,是從未有過的。
現代生活步伐迅速,人們亦被迫要走快些,即使能趕得上時代的步伐亦頗感吃力。人們無論是在工作或娛樂、家庭或工作地點之中,都感到沈重的壓力;不多久,體力上的過度損耗和心理上的過量負荷,最終會導致很多人心理錯亂。可見這是個充滿精神變態者(Psychopath)和神經病患者(Neurotic)的時代。
現代的雜音是駭人的。運輸和生産機器的聲音、製造工具的聲音、廣播和播放音樂的擴音機聲都滲透了每一個角落,背後的驅動似想把這些雜音擴散至日夜的每一個小時。現在看來,要想遠離這些瘋狂的群衆是非常困難的。而雜音之中最令人煩擾的,莫過于人們自己心內那些停不了的雜念(Mental Chatter)——即人們內心激動的思想、未能滿足的欲望、未能平息的怨憤和未能解決的疑難所生起的心理騷動。
這個時代的人,希望能逃避上述人爲方面的東西,以及與自己有關方面的東西。但是,他們所采用的方法,大多不是正當的解脫之道。事實上,他對自己的東西和對自己的執著,遠比他想要離開這些東西還要強。他祇想暫時逃避,躲進一蠶繭(小保護倉)內喘息片刻,好讓他可以再跑出來,去享受他所營造的物質上或智性上的東西,以及與自己有關的觀念和形像。可是,盡管他可以這樣做得到,他還是經常地覺得並不惬意。
可是,現代人亦是懶惰的。他不想費力,祇求一按開關,他所想的東西就會來到他的面前,他要方便和迅速,所有他的營運都是爲了這一目標 —— 在一膠囊中運載他所想要的東西給他,這真是個吞服藥丸的世界。並且,由于他的懶惰,他不喜歡接受心智的紀律培訓,就像愛德華孔哲(Edward Conze)所言:現代的個人主義、虛假的民主與現代的教育方法一起産生了對心智的紀律培訓根深蒂固的嫌惡。這表現在憎惡記憶各種禅修的理論要點上,更不用說要記取某些特殊鍛煉所需要記的一系列項目了。
現代人並不重視那最理想,而又可以不受幹擾的出家修持;由于他有很多世俗責任要負,所以甯願采用一種可以讓他同時執行世俗任務的禅修方法。而且,執行世俗任務並不容許他有太多的時間去進行禅修,他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經常長時間地離開工作崗位,每天,他或許祇能抽一小時出來禅修,可見現代人是嚴重地缺乏時間的。
現代人的主要特點是缺乏敏捷的直覺力。佛弟子如舍利弗和婆希亞,都是有敏捷的直覺力的人,他們在聞法後不久即有所了悟;可是,現代人要重重複覆地修練無數次,心力才可以到達那個程度,以獲取一剎那的了悟。可見現代人的直覺力是遲緩和呆滯的。
以上所述,都是這個時代和現代人的特色。任何禅修的方法都必需配合這些特色,才可算是適合這個時代,和可帶引現代人發展專注力和洞察力。它必須可以幫助他克服他的弱點、增強他的解脫意欲、升華他的錯誤欲求、發展和動員他本有的潛力,以獲取道與智(Magga-nana)。祇有這樣的方法才可以稱爲正當,因爲類似這樣的方法才可置人于正道,和最後送他至完全解脫的目的地。若然如是,這個正當的方法應有什麼明確的特色呢﹖
修習內觀禅,需要努力排除概念(Pannati),深入洞察(Penetrate)諸法實相(Paramattha),以獲取解脫智慧(Panna)。所以,正當禅修方法的主要特色,應是其能當下直接深入洞察諸法實相的能力。若無上述這種能力,一個人最終仍祇會流浪在形像領域的表面上,無休止地一個概念堆放在另一個概念上,虛假地指著實相。例如,當接觸生起時,他本可把觸到赤裸裸的接觸… 《二 選擇正當禅修方法的准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