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所以就有內觀禅和可以獲得直觀的解脫智慧了。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觀呼吸的修法。一般認爲,觀呼吸是適合所有性格的人的一種修法。如果一個人修習觀呼吸,他可以獲得平靜的生活,他可以克服邪念、種種缺點或過失,他會身心安穩(不會焦慮、驚慌或爲此而抖動等),他可以成就四念住(處)和七覺支,並且可以得到智慧與解脫。佛陀自己也是修習觀呼吸的。而且觀呼吸本身就是一種可以達到究竟解脫的修法,並不需要加添任何事物來使它更加圓滿。
觀呼吸的修法,可以用止禅的方式,亦可采用內觀禅的方式去修習。吸入和呼出,當氣息進出時,它會接觸到鼻孔末端、上嘴唇或是這個範圍的某個部位,將心固定(專注)在這個接觸點上,同時數著氣息進出的次數。這是第一個方法。再吸入和呼出,將心固定(專注)在氣息的接觸點上,同時覺察著氣息的長短,氣息長時,要知道是長的氣息;氣息短時,要知道是短的氣息。這是第二個方法。再次吸入和呼出,將心固定(專注)在氣息的接觸點上,同時跟隨著氣息的出入,但是不要跟著氣息在吸入時跑進腹部,或是在呼出時跑到外面去,祇應讓心固定(專注)在接觸點上,去體驗整個氣息的進出過程。就像鋸子一樣,鋸齒祇接觸到木頭上的一點,但是那個接觸點卻經曆了整支鋸子的長度,因爲在磨鋸時整支鋸子都會經過那一點。這是第叁個方法。要注意:上述叁個方法,皆要求禅修者專注在氣息的接觸點上,而不是在其它地方上去尋找出入息。第四個方法也是如此,吸入和呼出,將心固定(專注)在氣息的接觸點上,同時覺察著氣息的接觸,不要數息、不必去知氣息的長短,也不用去知氣息的進出。
在這四個觀呼吸的方法之中,前叁個是止禅的修法,第四個才是內觀禅的修法。第一個方法要數息,而數字是一種概念。第二個方法,要去注意氣息的長短形式,而形式是一種形象。第叁個方法,要去注意氣息的進出,這是經由創造進出的觀念來達成的。概念、形象、觀念都是屬于我們爲自己所創造的事物,因此這些都是屬于止禅的修法。祇有第四個方法,由于能在最無裝飾的狀況下直接把觸到實相本身,所以是內觀禅的修法。但是,這種修法也可能會攙雜了止禅的修法。如果禅修者不是直接覺察氣息接觸的本身,同時又不用專注去守護著這覺察,而是在心中默念、標記「接觸」的概念,那麼,當即便會落入創造概念、觀念的舊習慣之中,變成了在修止禅,而不是在修預計中的內觀禅了。
心中的默念、標記通常比現象生起的真實過程要慢很多。因此,心往往無法在當下直接把觸到這些過程的實相,而滑入過去了的時間之中,不斷地介入一些思潮,去重新塑造這些已逝去的過程。其實要跟得上這些自然過程,禅修者所需要做的祇是保持專注(Mindfulness)。這是不難做到的,先決條件是要有覺察力(Awareness)。要覺察接觸、感覺或心理現象,然後以專注盯牢、看緊此覺察。以專注守護著這覺察時,念頭就被鎖在外面而無法闖入,這樣就沒有機會去形成各種概念、想象或觀念了,此時心便能在這些過程生起的當下,直接把觸到它們本身的實相,而不受任何雜念所扭曲,這才是真正的內觀禅修法。
念頭是經常想闖入心中的,種種觀念和影像正站在門檻邊緣,准備在專注力開始減弱時立即闖入心中。想要跟得上這些過程,專注于這些過程,唯一的方法就是竭盡所能地去發揮警覺力(Vigilance)。這也就是爲什麼孫倫大師常說:「要奮力專注于對觸覺的覺察。」在此,容許我簡短地介紹一下孫倫大師:
孫倫大師的稱號,是因爲他是來自中緬甸靠近名鎮縣(Myingyan)孫倫村的洞窟寺。他生于一八七八年,原名毛喬定(Maung Kyaw Din,注:因緬甸人稱呼男士爲「烏」,故此以下改稱烏喬定)。他曾在寺院的學校上過學。但是,他連學校低班所教的《大吉祥經》(Maha Mangala Sutta)的偈頌都沒學會。十五歲時,他在名鎮縣府的辦公室擔任小工。他和同村的馬雪兒(Ma Shwe Yi)小姐結婚。叁十歲時,辭了職回家鄉當農夫。很奇怪,他發覺當別人收成壞時,他卻收成很好。一九一九年,當地發生傳染病,但是他的農作物卻依舊豐收。緬甸的村民有個迷信:暴富的人是會很快死亡的。因此,他很憂慮,趕快找人算命,算命先生告訴他:「將有一個兩足衆生離開你的家了。」這句話的意思相等于:他快死了。在極度恐懼之下,烏喬定決定做一次大布施。他在自己的屋前搭起了一個大棚子,一連叁天邀請大衆來他家用。在第叁天,有位名叫烏巴山(U Ba San)的磨坊職員,不請自來地參與這個盛會。在談話間,烏巴山提起了內觀禅的修習,烏喬定聽到後,內心大爲所動。那天晚上,他徹夜輾轉難眠,很想立即進行內觀禅的修習,但是,由于自知不懂經典,因此不敢啓齒。次日,他問烏巴山:「不懂經典的人,可以修習內觀禅嗎﹖」烏巴山告訴他:「修習內觀禅不一定要先懂教理,祇需有濃厚的興趣和勤奮的意願便可。」然後他教烏喬定練習呼吸。從那天起,祇要一有空閑時間,他就練習呼吸。有一天,他遇到另一位朋友烏雪廬(U Shwe Loke),獲知祇是練習呼吸是不夠的,還要注意覺察氣息與鼻孔末端的接觸。
烏喬定就這樣開始了修習覺察氣息的接觸。當他的修習變得愈來愈勇猛精進和密集時,他不僅努力覺察氣息的接觸;割玉米穗梗時,也會覺察手與刀柄的接觸;汲水時,也會覺察手與繩子的接觸;走路時,也會覺察雙腳與地面的接觸。總之,做每一件事時,他都努力對接觸保持著覺察。放牛時,他就坐在樹下修習專注氣息的接觸。在修習當中,他開始看到有顔色的光和幾何圖形。雖然他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是他覺得這是自己修行的成果。這項成就大大地鼓舞了他,使他更熱衷于修習。隨著密集修行時間的增加,極不適意的感覺會間中出現,但這卻嚇阻不了他。他相信:這都是自己修行的成果,若想更進一步,就得克服苦受,並且要超越它。所以,他愈加精進,鼓起更勇猛和密集的專注,直到他能克服苦受和進入更高層次的修行境界裏。
經過這樣一番熱烈和奮勇的修習,在一九二零年中,他證得了初果(Sotapanna)。第二個月證得了二果(Sakadagami)。第叁個月證得了叁果(Anagami)。這時,他很想出家,于是他向妻子提出請求。經過多次頑強的反對,他的太太終于同意了。但是,當時仍然要求他在出家前要幫她種最後一次的豌豆。于是,烏喬定走向田間,就在他散播種子時,內心卻仍強烈地想著舍離世間。于是他把牛放走了,將牛轭挂在樹上,然後,走到村子的寺院,請求那裏的和尚,讓他剃度當沙彌。受戒後,他即到附近的山洞中精進修行。到一九二零年十月,他證得了最後的四果果位 —— 阿羅漢果(Arahat)。他的成就很快便在出家衆中傳揚開來,很多比丘都來考問他。雖然他接近文盲,但是他的回答,卻令最有學問的比丘也感覺滿意。很多時候,他們在開始時是不同意他的回答的,可是,回來後將他的回答與經典比對時,卻發現經典上很多重要的段落都支持他的陳述。因此,緬甸各地很多有學問的比丘,都走來學習他的內觀禅修法。其中包括一位非常飽學多聞的比丘 —— 李安隆大師(Nyaunglun Sayadaw),他在勇猛精進和密集的修行後,也都證得了阿羅漢果。
孫倫大師的成就被傳開後,很多顯要的人士都來拜見他。其中盧簡那他法師(Venerable U Lokanatha)在拜訪他之後,宣稱:「我到過名鎮縣去禮拜孫倫大師,他的教導、對我許多問題的解答、他的神情與舉止,都令我確信:他真的是一位如大家所傳的阿羅漢。」
孫倫大師在一九五二年圓寂(Parinibbana, 般涅槃)。但是他的肉身不壞,且溢出陣陣芬香。至今他的全身舍利仍然完整地保存在名鎮縣,供人禮拜和瞻仰。
孫倫大師的性格坦誠直率,言簡意赅和心志堅定。照片的他,身體穩健,眼睛清晰,目光凝聚,下颚堅挺。最重要的是,從他的照片,人們可以看到他的超凡勇氣,而此種特質,是真正的阿羅漢所常有的。
孫倫大師常說:「要奮力地專注(Be rigorously mindful)。」由于他了解禅修者,所以才會強調「奮力」的重要性。禅修者習慣松散地坐著,以寬松、散漫的方式去禅修。他習慣于思考和顧慮。所謂「思考」是指思考著應該做的任務,而不是實際地去執行它。「顧慮」是指自我憐憫,過度小心地照顧自己,惟恐他過于盡力或受傷害。禅修者太過于愛惜自己,甯可讓他的念頭四處遊蕩,也不願意振奮精神。要振奮精神便要傾盡全力,這正是禅修者所極之厭惡去做的。這就是爲什麼當你告訴他要用力呼吸時,他早已准備好了要引經據典地來證明他不需要那麼用力。或許,他會引用著名禅修手冊《清淨道論》當中的句子:禅修者不應該太過精進,因爲太過精進會導致他煩躁不安。
這個說法是正確的,禅修者太過精進將會煩躁不安。但是,爲什麼他會煩躁不安呢﹖因爲他不去專注禅修對象 —— 接觸或感覺,祇將心關注在自己的精進上。因此,切勿讓專注禅修對象的心轉移到精進上來。若想一面保持專注禅修對象,一面仍能加強精進,禅修者首先就要確定,自己的心已專注在禅修對象上。當禅修者能夠完全地覺察著禅修對象,而又能夠以專注守護著這覺察時,他才可以加強精進。當他以這種方式進行時,他會發現:精進可以更加令心專注在禅修對象上,而不會令心(注意力)轉移到精進本身上來。此外,如此地令精進力增強,心也會變得更加專心致志(Intentness)了。
上述《清淨道論》的句子整個原文是這樣的:「禅修…
《一 禅修者與內觀禅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