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P3

  ..續本文上一頁即是爲了求得財物表示願意爲他作事,便說:汝的缽真好,我也很想有這樣的缽,只是施者難得。如是名爲貪戀財物而作側面乞求之語。第四方便研求,即是由貪愛財物之心,而對人言:汝的父母也行布施,應布施誰?汝家中而有阿羅漢住,在共同談論,則汝定有財富。如是等語,即欲使人思惟,此是阿羅漢我應布施供養。第五以利求利,如說:有些國王以缽布施我,我都未受,此缽是某某王布施我的。說如是語,是欲令他人想道:此人是殊勝布施的境。

   (子)二 應行持的叁法

  頌曰:敬施,供應供修慈。

   對于受施者應親手奉與,名爲恭敬施。供養邬波馱耶和其他殊勝有德者,名爲供應供。舉修慈心爲例,謂修四無量心,即是應行持的善法。敬施中亦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

   (子)叁 略義

     頌曰:略說法如是。

   略說增上生的因法,有如是十六種。

   (癸)二 示離此教法外別宗無如是善法分叁:一、由入歧途損害自他;二、示入歧途的補特伽羅;叁、明入歧途的過失。

   (子)一 由入歧途損害自他

  頌曰:若唯苦逼身,決不生善法,

  未除損惱他,益他亦非有。

  問曰:由修苦行而損害身軀,豈不也是道嗎?

  答曰:若唯由斷食和以五火炙身等,苦惱逼迫其身,不但不能得解脫,並且決定不能生起得增上生的善法;由于未除損惱他的惡法,而饒益他的善法亦非有,自己只有往惡趣的因故。

   (子)二 示入歧途的補特伽羅

  頌曰:施戒忍光明,正法大坦途,

  若棄習苦行,如牛行險道。

   施戒忍光明者,施有叁種,戒以遠離身口七支過失爲相,及叁種忍等,皆是正法大坦途。若誰棄舍此叁而習損害身軀的苦行,即會趣入惡趣險道等,亦能使他隨往。例如牛行險道,亦能引導其他畜類隨它而行,自他俱損。此處所說施戒忍叁法,即攝盡前說十六種法。

   (子)叁 明入歧途的過失

  頌曰:趣生死曠野,劇苦衆生樹,

  煩惱蛇纏身,長遠于中行。

   諸外道誹謗正法善道,趣入險道,猶如獸類誤入曠野草木稠林等難行險道。生死曠野,即是爲地獄、餓鬼等無邊劇烈痛苦之所充滿,而墮薩迦耶見等惡見稠林。彼諸不具思惟正法善道心的衆生猶如樹木,被貪欲等煩惱毒蛇纏縛其身,長遠于生死中行,受諸劇烈痛苦。所以諸欲自己得善利樂者,應當依止善知識,如教而修,特別是不應耽著假名真道的邪道,最爲扼要。

   (癸)叁 倒行彼法的果分叁:一、不善業感壽命短促等等流果;二、感惡趣異熟果;叁、善業招感與彼相反的果。

   (子)一 不善業感壽命短促等等流果

  頌曰:殺生壽短促,害他損惱多,偷盜乏資財,邪淫多怨敵。

  妄言招誹謗,兩舌親乖離,粗語聞惡聲,绮語言失信。

  貪欲摧所求,瞋恚多恐怖,邪見生惡執,飲酒心狂亂。

  不施感貧窮,邪命逢欺诳,驕生卑種族,嫉故少威德。

  由忿形貌醜,不問智者愚。

   如經說:由殺生業使他生中感壽命短促等等流果;由以刀杖等損害他生命,于後世中損惱衆多,而傷其身;由偷盜業而感貧窮缺乏資財,縱有財物亦不穩固,或不能自主等;由邪淫業感自妻室不能自主,而且多遭怨敵;由妄言多招誹謗;由兩舌與自親友乖離;由粗惡語聞鄙惡聲等不和雅音;由绮語使自語言失信,及感語言不可信任和無定解的邪說辯才;由貪欲心摧毀自己一切所求之事,皆不遂意;由瞋恚心而多恐怖;由邪見令後世生惡執和多谄诳等事。諸上師說:等流有二種,即受等流和作等流。壽命短促即受等流,後世多起殺心即作等流。增上果是外境成熟,若欲廣知當閱《波羅蜜多乘道次第》(即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論》)。由飲酒使自心狂亂,及識不正常;由不恭敬施、不布施及不與取,故感貧窮,是顯不布施的果,不與取的果前已說。由邪命逢欺诳;由驕慢而生卑種族;由于嫉妒他人的財富等盛事而心中忿惱故,感自己少威德;由忿怒感顔色不美等形貌醜惡;又由忿怒不請問了知善惡取舍的智者,故感不知取舍愚癡無智。

   (子)二 感惡趣異熟果

   頌曰:此果在人道,先當往惡趣。

  問曰:彼不善果唯是等流耶?

  答曰:不是,因爲由此等不善業所感的果在人道,而異熟果先當往地獄、餓鬼和畜生所攝的惡趣。如《十地經》雲:“十不善業道,以上品積集多作爲捺洛迦因,由中品故爲傍生因,以下品故爲鬼界因。”經意是說,餓鬼較畜生識別敏感,易得解脫,故說小罪感餓鬼趣。

   (子)叁 善業招感與彼相反的果

   頌曰:諸不善異熟,如前所宣說;一切善業報,翻彼而生起。

   彼諸不善異熟,如前已宣說;至于一切善業道的異熟果報,則翻彼不善果而生起。當知等流和增上果,亦是翻彼而生。總的說來,即由業決定、業增長、未作業不遇和已作業不失四種所攝。對此等理,應當思惟。

   (癸)四 別釋善不善因果

  頌曰:貪瞋癡及彼,所生業不善;無貪瞋癡等,所生業是善。

  不善感諸苦,惡趣亦如是;由善感樂趣,諸生中安樂。

   貪瞋癡及由彼所生的身語業,皆是不善。前句中的“及”字,是說不但貪瞋癡叁毒其體是不善,即由彼所生的業亦是不善所攝。無貪無瞋無癡的根本善,不但其體性是善法,即由彼所生的身語業當知亦是善法。從不善業所感樂趣和惡趣諸苦,以及一切惡趣異熟果亦如是;由善業所感的異熟果,總即一切皆是樂趣,別則得贍部洲等的安樂,或累生中得安樂,故名諸生中安樂。由此應當善于思惟業果,以遮止惡趣因,及勤修樂趣因爲要。

   (壬)二 如何受持的軌則

  頌曰:當從身語意,遮諸不善法,應常修善行,故說此叁法。

   如是善思惟業果後,應當從身語意遮止諸不善法,並應恒常修習善行。若已了知如前所說應遮止和應修行的十六法,則應從應遮止諸法的等起而作防護,是故說此身語意叁門的叁法。

   (壬)叁 受持的果

  頌曰:由此法解脫,地獄鬼傍生,且能得人天,王位圓滿樂,

  定無量無色,感梵天等樂。

   由前所說此法不但能解脫地獄、餓鬼、傍生的苦,而且能得欲界人天圓滿安樂,在人中得轉輪王位等王種,資財富饒圓滿安樂。不僅如此,若修四靜慮、四無量和四無色定,還能感梵天等樂。或者修此十六法可得靜慮等果體。

   (辛)二 略義

   頌曰:略說增上生,因果法如是。

   如前所說應遮止的十叁法已遮止,而應修的叁法已修,故略說增上生的十六因法及彼果法如是而已。

  

  

  

《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七十空性論科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