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鬘論講義▪P6

  ..續本文上一頁,從不會吃青稞粉到年老,最後才了解空性。我(DL喇嘛)以前也不會吃青稞粉,吃青稞粉需要搓和揉才會結成一塊塊,有一次在典禮,我吃的滿臉都是青稞粉。前面說宗喀巴大師有天夢見龍樹菩薩等五尊,給他很大的加持力,因而了解最深奧的緣起性空道理,並作了《緣起贊》稱贊世尊善說緣起理。這時宗大師說:“有智慧的中觀論師所講的空性道理,是依緣起而成立的,這種甚深正理只有中觀應成了解,所以他們敢在大衆面前大聲的說:“性空的道理是緣起。””宗大師所說的這句意義深遠的話,給我的感觸很深刻,而且在我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

   佛教傳到各國,不同國土有不同的習俗,學佛與唱誦方式也各異;但是佛教徒內部關系不太良好,我覺得應該改進,使相互之間的關系更和諧、更密切。以我們西藏人而言,若要他們作儀軌或修法,都做得很好,但是卻不注重叁學(戒、定、慧)及叁藏(經、律、論)的內涵。也許在場的法友們也有如此的現象,這些都是需要改善的。

   有關僧服方面,我認爲越樸素越好,也不一定要上等衣料。我到印度後,學下密院穿一件黃色上衣(短背心式,不是長長那件),所有下密院的學生和格西都可以穿,但是現在好像不是格西和學生也在爭取穿黃色上衣的權利。

   以下是講法無我,叁大皆無自性。

  

  83叁大非地界,非彼亦非無,一一亦如斯,諸大如我虛。

  84地水及火風,一一悉無性,離叁亦無一,離一亦無叁。

  85若離叁無一,離一亦無叁,各別既非有,雲何和合成?

  86但若各自有,離薪應有火,動礙與相聚,如彼水風地。

  87火大若無性,叁大豈有性?叁大緣所生,諸法悉相順。

  88以彼各自成,雲何更互有?若各自不成,雲何相互有?

  89若謂各自無,一無況余叁,若非雜非一,離亦各自無。

  90諸大非自有,自相雲何有?各無多亦無,故相世俗說。

  91色聲香味觸,實義亦如斯,眼識及諸色,無明業與生,

  92作者業及事,因果及時際,短長等諸法,名名者亦然。

  93地水及火風,長短及粗細,善等于聖智,佛說悉遮滅。

   諸法在未觀察時,以世俗而言都會看到實有,但如果再仔細觀察諸法的究竟性質,無法找到任何的世俗。因此觀察諸法的究竟性質的這種“聖智”,稱爲觀察勝義的智慧。無論地水火風、長短、粗細、善惡,在觀察勝義智慧當下,看不到任何世俗法,因此佛說以聖智來看都是遮滅。

  94識無形無邊,諸法之主者,地水及火大,風等實不見。

   “諸法之主者”並非說空性是創世主,可以遍滿一切;而是指諸法本性是自性空,以空的性質來講,諸法皆一致,所以稱空性爲“諸法之主者”。在觀察勝義智慧當下,地水火風這些世俗相都看不到。

  95此中長與短,粗細善不善,各及色等法,一切皆寂滅。

  96聖識因無明,昔有諸真義,爲知于聖識,是後皆遮除。

  97識如火之薪,諸法皆如是,于諸如實擇,具光燃燒盡。

  98由癡昔執有,而後觀實義,尋有既不得,無事何可得!

   “執有”是執取有,在此時的“癡”不是無明,是一種正量。所謂世俗谛這種未觀察當下因由實執(自性有的無明執著)所感受到的世俗意識,都會認爲這一切是真實有。但是觀察當下所看到卻是完全不同,不是從它那方面有,是無自性。觀察時,一切“有法”(無常法、有事)都看不到,無事法(常法)又怎麼看得到!

  99色法唯假名,虛空亦如是,離種甯有色,唯名亦無性。

  100受想行及識,大種等諸法,應勤如是思,故六界無我。

   色法是有形狀、有顔色的物質。在未觀察當下尋找是實有,在觀察當下卻又消失找不到,所以色法是假名。去除色法的是遮分(無爲虛空),不會碰觸到的稱爲虛空

  ,虛空是由色法來安立,沒有色法無法安立虛空,色法既是唯假名,虛空當然也是假名而已。同理,“離種”是離開自性唯名的四大,四大既是唯有名而已,色法當然也是唯有名相,而且是無自性。藏文另有一譯本只有“唯名”沒有“亦無性”,但皆同義,因爲唯名本身也是無自性。

   第二品 雜品

  1如剝芭蕉樹,無余盡無實;從六界尋思,士夫亦如是;

  2是故佛正說,一切法無我,六界皆無我,向王宣此義。

  3我無我二義,如實無有緣,是故如來遮,我見無我見。

  4見聞覺知言,佛說無虛實,二者相待成,此二如實無。

  5如實尋世間,離實亦離虛,此于勝義中,不許計有無。

  6任遍一切法,有無遍智說。有邊及無邊,二者皆非無。

  7過去佛無量,現在亦如是,衆生亦無邊,爲此住叁世。

  8盡住于叁世,世間無增因,由此一切智,雲何佛記邊?

  9由此法甚深,于凡秘不宣,說世如幻化,是佛甘露教。

  10譬如幻化象,生滅雖可見;此象及生滅,如實尋不得。

   一切法就像幻化的大象,幻化的大象本身沒有作用,唯有看到而已;以法(遮擋)而已。但真正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是講到性空時,心裏馬上想到緣起有,並非什麼都沒有。宗喀巴大師說:“欲了解性空的最主要道理,必須講性空時能聯想到緣起。”中觀應成派的緣起性空觀也是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來安立,要得到這種決定和把握,才是真正了解宗大師所講的中觀正見。中論雲:“一切虛空、地水火風、夢境所見的幻化,尋找時都是找不到,但找不到當下所得的名言有,卻是同。”夢中所見的夢境去尋找假義(勝義觀察),的確找不到,諸法去尋找也是找不到。但是尋找後所得到的,和在未觀察時所看到,一者沒有,一者有。

   第二品主要大意講:(一)空性難了難知,爲能了解空性需要積集資糧,所以學佛很重要。(二)教導我們學佛的次第。(叁)做人的道理和止惡行善。(四)對國王說,所有世間的權利、地位和榮華富貴,皆如夢幻泡影轉眼成空,學佛法才是最究竟。(五)諸行無常,應常念死無常。(六)今生畢竟短暫,何必貪著今生的欲望。(七)喝酒的過患,酒會使人的心智錯亂,散失意識。(八)過份享樂的過患。(九)貪五欲(色聲香味觸)的過患。(十)邪淫和不淨行的過患。(十一)對國王說,女身不淨有過患。同理,在家女居士也可觀男身不淨。接著說:“如搔癢謂樂,不癢最安光;如貪世間樂,無欲人最樂。”還有學佛者不要打獵,打獵有許多禍患。“從獵感短壽,怖苦重逼惱,難忍地獄因,恒應斷殺行。”也不應該去釣魚,縱使沒有殺它,仍然損惱到它,雖然不殺最好,但不殺又不損惱更好。又說:“如夏月大雲,田夫見欲雨,何人若見他,安樂即善人。”夏月大雲塊下雨,農夫看到很高興,同樣的國王您要做到人人都歡喜您,才能成就一切。之後講到修習菩提心以及如何修習佛菩提的資糧。自己所作所爲,都要使自己和他人歡喜。若要真正圓滿自己和他人的事業,欲求佛果,必須有菩提心的修持,因此修行的根本,以菩提心爲主。第七十二像到第九十五偈講如何修佛的叁十二莊嚴相及八十種隨行好。

  11此幻化世間,雖有見生滅,但于勝義中,悉無生滅性。

  12幻明無從來,亦無有去處,若除衆生迷,實義無有住。

  13如同幻世間,無去說無來,若除衆生迷,實義無所住。

  14世體過叁世,除名言增益,先有或後滅,彼世雲何實?

  15佛陀于此理,有邊及無邊,非有亦有四,正宣唯無記。

  16是身不淨相,粗現量境界,恒數數顯現,尚不入心住。

  17正法極微細,甚深無依底,非現量行境,雲何可易人。

  18此正法甚深,異生實難解,故佛初成道,舍說甚深義。

  19若法非正了,即害不聰人,彼若因無執,沈沒不淨坑。

  20或因執邪法,愚者生智慢,謗法暴惡性,反墮無間獄。

  21譬如勝飲食,偏用遭危害;若如理量食,得壽力強樂。

  22若邪解空義,遭若亦如是;若能如理解,感樂及菩提。

  23故于有無見,悉應正斷除,爲遍知實義,勝持莫輕視。

  24正法不了知,隨逐長我執,造諸善惡業,次生善惡道。

  25乃至執有我,遮法仍未達,當于施戒忍,恒敬起正勤。

  26作事法爲先,中後法相應;行持依真理,現來無損惱。

  27因法現名樂,臨終無怖畏,來生受富樂,故應恒依法。

  28唯法是正治,因法天下愛;若主感民愛,現來不被诳。

  29若非法治化,主遭民厭惡,世間憎怨故,現後不歡樂。

  30惡理越惡道,他欺诳難忍,如是邪命論,雲何說爲正?

  31若專诳他故,雲何說正事,由此于萬生,恒遭他欺诳。

  32若敵使怨尤,舍失取其德;若爲得己利,亦令敵尤惱。

  33布施及愛語,利行及同利,由彼攝世間,亦攝法當行。

  34王若說實語,則民生堅信;設若汝妄語,不起他安信。

  35無欺即實語,意樂雖違實,卻使他獲益,翻此則不然。

  36若明舍財物,亦能隱王失,倘若王悭吝,德財盡滅失。

  37若王靜諸惡,德深人愛重,由敬得威故,難近更應勤。

  38由智 難動,堅固不信他,永不遭欺诳,故應修智行。

  39依谛舍靜智,王則具四善,此四德善法,天人所贊歎。

  40直言說清淨,由智悲無垢,恒共同集聚,得智法增上。

  41善言人難得,聽善言亦難,善教逆耳語,能疾行猶稀。

  42善言非所愛,有益應疾行;爲愈疾愛己,亦服難忍藥。

  43壽康及王位,恒應思無常,次生正精進,後專心行法。

  44見決定必死,死後罪爲苦,見此雖現樂,罪亦不應作。

  45或有見無畏,若見後時畏,若一方心安,一方何不畏?

  46因酒遭他輕,無義財亦盡,由癡非正行,故恒應斷酒。

  47賭博生貪尤,嗔谄詭詐處,诳妄惡口因,故應恒遠離。

  48貪愛女身因,多由思彼淨,尋思女身中,實無一毫淨。

  49口出臭涎唾,齒舌集垢穢,鼻臭由涕流,目淚眼垢處。

  50腹屎尿腸器,余身骨肉聚,愚人不見身,故此作貪著。

  51或如無知者,貪美…

《寶鬘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