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
明增上生決定善各各因果品第一釋科判
甲操傑大師釋
解釋前導分二:
一、造論者的殊勝:
二、所造論的建立:
解釋正體分四:
一、題義:
二、翻譯敬禮:
叁、釋論文義:
A、 釋論前行:
1、 禮贊:
(一)、所爲義:
(二)、略義:
①、贊歎:
a、自利圓滿:
b、利他圓滿:
②、敬禮:
(叁)、文義:
2、 造釋宗旨:
(一)、正明:
①、所爲和聯系等的建立:
②、文義:
(二)、對機說法的因由:
B、 釋論正行:
1、 總明增上生和決定善的因果:
(一)、別釋增上生和決定善的因果:
①、安立解釋時處:
a、增上生和決定善二法的次第:
b、明辨因果:
c、二因的主次差別:
d、明成就法器衆生的相:
②、正釋論文:
a) 釋增上生的因果:
⑴、廣釋:
一、釋增上生法:
Ⅰ、釋增上生十六法:
甲、應遮止的十叁法:
甲一、遮止十不善業:
甲二、遮止其他過失:
乙、應行持的叁法:
丙、略義:
Ⅱ、示離此正教法外別宗無如是善法:
甲、由入歧途損害自他:
乙、示入歧途的補特伽羅:
丙、明入歧途的過失:
Ⅲ、倒行彼法的果:
甲、不善業感壽命短促等等流果:
乙、感惡趣異熟果:
丙、善業招感與彼相反的果:
Ⅳ、別釋善不善因果:
二、如何受持的軌則:
叁、受持的果:
⑵、略義:
b) 釋決定善的因果:
⑴、經中所說的軌則:
一、略示佛說的軌則:
Ⅰ、明如何說:
Ⅱ、示智愚對甚深義生不生怖畏的差別:
Ⅲ、佛說此怖畏亦從我執生:
二、廣釋經義:
Ⅰ、成立我及我所執是虛妄:
甲、正釋:
乙、示斷盡我及我所執當得解脫:
丙、以影像喻而釋彼義:
丙一、由通達補特伽羅和蘊無自性則滅盡苦集的順行法喻:
丙二、逆行法喻:
丁、示通達空性爲解脫因:
Ⅱ、破系縛解脫有自性:
甲、示生死流轉的次第:
甲一、明生死的根本:
甲二、明依彼而有生死的喻:
乙、示還滅的次第:
丙、示通達空性的勝利:
丁、示解脫的體:
丁一、入無余涅槃時永盡實執不應怖畏:
丁二、示斷盡一切實執名爲解脫:
子、無體法實有不應爲解脫:
醜、解脫不應爲有體法:
寅、正義:
丁叁、邪見與正見的差別:
丁四、示有余涅槃時亦以實執斷盡名爲解脫:
Ⅲ、示諸法離斷常邊:
甲、廣釋:
甲一、破因果有自性:
子、示因果離有無邊:
醜、破有自性:
甲二、斷與世間共許相違過:
甲叁、由通達無二義故得解脫:
甲四、示引證的喻:
子、通不通達諸法真實性的喻:
醜、破蘊有自性:
寅、不斷有無見則不得解脫:
乙、此中無有斷滅的過失:
乙一、示得解脫必須通達無二義:
乙二、牒通達離邊即成有無見者之诤
乙叁、示通達離戲論者無有斷滅過:
丙、示離邊是佛的不共特法:
丁、破有爲法實有分四:
丁一、破去來有自性:
丁二、破生住滅叁有爲相有自性:
丁叁、兼破別宗所許:
子、破勝論師許極微是常:
醜、破遍入者許神我是常:
丁四、破刹那有自性:
子、示刹那決定是有分:
醜、破有分有自性:
寅、以離一多因破有爲有自性:
卯、不說世間有邊的理由:
叁、略義:
Ⅰ、示甚深法是佛所說:
Ⅱ、明怖畏甚深法的過失:
Ⅲ、教誡國王亦要通達甚深法義:
⑵、教誡王亦應于彼深義修學:
一、所爲:
二、釋二無我:
Ⅰ、釋補特伽羅無我:
甲、略示:
乙、別釋文義:
乙一、六界不應爲補特伽羅:
乙二、由五種觀察門破補特伽羅有自性:
Ⅱ、釋法無我:
甲、破色蘊有自性:
甲一、破所依大種有自性:
子、一與多無自性:
醜、是故大種無自性:
寅、和合無自性:
寅一、若是觀待則與和合有自性相違:
寅二、破彼所答:
寅叁、斷诤:
卯、破其能立(因):
甲二、破能依大種所造有自性:
甲叁、類推余法:
子、正說:
醜、自性空之引證:
醜一、示諸法自性空之義:
醜二、廣釋:
醜叁、安立能立(因):
醜四、無有成斷滅的過失:
甲四、破虛空有自性:
乙、類推其余諸蘊:
《誡王寶鬘論頌.明增上生和決定善各各因果第一品》釋竟
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
龍樹菩薩造頌
甲操傑大師釋
觀空法師講授並校正修改
仁光聽受譯頌
任傑聽受譯釋
頂禮至尊諸上師
明增上生決定善品第一
明增上生決定善各各因果品第一釋
悲心根固“慧”陰涼,增上意樂“賢”園住,
“名稱”威光無邊際,正法枝繁花茂盛;
善妙事業殊勝果,能滿一切衆生願,
吉祥上師如意樹,恒禮智者中智者。
既證諸法無去來,亦明衆生成佛道,
雖住遠離戲論中,由悲消除衆生暗,
通達無邊教藏海,現知唯一心要義,
龍樹盛名遍大地,敬禮佛陀第二尊。
大士言教淨無垢,所說一切皆殊勝;
由諸正士常勸請,略爲分析我心喜。
我的諸大善知識,對于善逝的教法,極其尊重和愛護,由于講說和修證圓滿的諸功德聚不斷地向上增長,尤其是對于無怙衆生特別悲愍的諸位善知識常說:我們得到殊勝暇滿人身的時候,如果不知成辦二世以後的殊勝義利,那就太可惜了,因此對于難得的暇滿之身,必須善取心要。這就是諸位善知識所說:對于諸佛菩薩正士所說的經論教典,皆見爲是修行的教授,並依彼義專心修習,即是諸佛最歡喜的殊勝供養。
此中所要解釋的《中觀寶鬘論》,是顯示趣入增上生和決定善位的殊勝妙道。此分兩段解釋,第一是解釋前導;第二是解釋正體。
(甲)一 解釋前導分二:一、造論者的殊勝;二、所造論的建立。
(乙)一 造論者的殊勝
至尊聖龍樹菩薩的名號,在《楞伽經》、《大雲經》、《大法鼓經》、,《文殊根本經》中,佛曾授記,佛涅槃後有龍樹菩薩住持如來聖教。特別是《楞伽經>中授記龍樹廣弘能仁聖教,現生即登初地,後往生極樂國雲。《顯明燈》並說:“龍樹阿阇黎,由修無上瑜伽道,即身現證持金剛(佛)位”。這是就密教而言。前面《楞伽經》的記別,是就與顯教波羅蜜多乘共義而說,二者並不相違。
(乙)二 所造論的建立
在龍樹阿阇黎著的《百劑配合論》等中,有許多是共同明處的論典:在內明方面,作了許多有關密教和波羅蜜多乘的論典;又爲成立開示甚深中觀道的經爲了義經和成立究竟一乘等廣示道的建立,著有《集經論》。關于以正理成立甚深中觀道的,著有《中論》、《六十正理論》、《回诤論》、《七十空性論》、《精研論》,以及在此論等中廣爲抉擇。建立世俗谛方面,在蓮花戒的《中觀莊嚴釋》中,除僅僅引了一些頌文外,西藏沒有完全翻譯。有些贊頌裏雖說空性,但是,以正理成立空性的並不多。若把顯示正理聚集的論典概括起來,有兩個方面,即是:主要顯示緣起性空和主要顯示由于通達離邊的中道,以解脫生死輪回。第一主要顯示緣起性空的,即是《中論》,破除諸實事師所立的補特伽羅和蘊有自性。破除實事師的能立量等,相似精密的十六分別句義,即是《精研論》。《回诤論》和《七十空性論》者,僅僅是《中論》中開出來的支分,不是圓滿顯示中觀正身的論。首先是《回诤論》中說:“若一切無體”等頌,即是說若一切法自性空,就不應有立、破等作用的诤辯。這是《中論》的第一品“如諸法自性”一頌開出來的。其次《七十空性論》是《中論》第七品的“如幻亦如夢”頌開出來的。如有人問:“若破生住滅叁有自性,那經說生住滅則不合理”。爲答彼問,而造該論。
第二主要顯示由于通達離邊的中道,以解脫生死輪回的,如《六十正理論》中說,得阿羅漢果,亦須通達緣起性空;由此因緣,小乘藏中也很明顯地說微細二無我;若不通達蘊法自性空,即不能證涅槃,故造此論以廣破有無二邊。不象其余二論(《七十空性論》、《回诤論》)僅是《中論》開出的支分,而是很圓滿的論身。
此《寶鬘論》中雖然廣說增上生因果法,但最主要的是:廣爲抉擇趣入大小乘道後,必須通達補特伽羅和蘊自性空,方能得解脫。以上是就抉擇中最主要的而說,否則,《入中論》中亦曾成立《中論》也是廣顯大乘道的次第故。
(甲)二 解釋正體分四:一、題義;二、翻譯敬禮;叁、釋論文義;四、結尾義。
(乙)一 題義
梵語阿雜巴日迦塔阿納瑪納。梵語阿雜,此…
《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