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鬘论讲义▪P5

  ..续本文上一页不是无,一切法有是缘起有(名言有),不要说一切法没有,要用心思思惟一切法是因果造成,因果规则丝毫不爽。为得无上菩提,内心要建立一切法无自性的正见。

  61凡说人蕴者,世间数论师,(休+鸟)留徒无衣,问彼离有无。

  62此唯佛正教,宣说甘露法,离有无甚深,是正法殊胜。

   世间数论师的裸体外道认为,诸法不是自性有就是完全没有。但是不堕入有边和无边才是佛正教,才是殊胜的正法。

   主要大意已解释,接着只念偈颂,重要的我会再讲解。

  63灭已无去来,亦不住刹那,若离三世体,实义云何有?

  64二世虚无实,现在亦不住,世间生住灭,实义云何异?

  65无住故无生,胜义亦无灭,是故生住灭,实义云何有?

  66若法悉恒常,何法刹那灭,若无刹那灭,云何有变异?

  67一聚一切聚,若言刹那灭,回亦无所缘,彼二亦非因。

  68若刹那灭尽,故物云何有?若坚无刹那,故物云何有?

  69刹那若有边,初中际亦有,由刹那三际,故刹那无住。

  70是刹那三际,思际如刹那,则初中后际,离自他非有。

  71方位异非一,无方则无异,离一则无多,离有何法无?

  72由灭或对治,令有成为无,若法有自性,何有灭对治?

  73是故彼涅磐,不遮世间义,世间有边否?他问佛默然。

  74以此甚深法,不向非器说,因此诸智者,知为一切智。

  75此决定胜法,甚深悉不执,无住圆菩提,遍知诸佛说。

  76驚怖无住法,世人爱依著,离有无二边,不习故堕落。

  77无可怖作怖,损自复恼他,愿王汝不动,儘力去实行。

  78为王不遭损,应学出世理,不依二边义,如彼教宣说。

  79罪福诸事行,非此甚深法,自他内外道,怖畏不住信。

   涅磐有寂静和去除的意思,涅磐分去除暂时污秽和去除原有污秽两种。去除原有污秽的涅磐,就是去除有自性的涅磐,因为有去除自性有的涅磐,所以去除暂时污秽的解脱才能安立。如果去除暂时污秽的涅磐没有安立处,就无法得到这种涅磐。由于一切法无自性,它的本性非烦恼,所以透过因果可以改变,暂时污秽也可以去除。

   龙树菩萨说:“涅磐是去除原有自性的污秽,在去除的当下,若还能去除暂时污秽,此去除原有污秽的自性涅磐,就成为解脱。”此句可能在中论或六十如理论。以自性涅磐来讲,无论轮回或解脱的空性皆相同。

  80士夫非地水,非火风非空,非识非一切,异此无士夫。

  81如六界集故,士夫非真实,如是一一界,集故亦非真。

  82蕴非我我所,非彼亦非无,非如薪火雜,故云何有我?

    此三偈讲人无我。我想介绍如何观修人无我,四百论云:“现在的快乐痛苦,轮回的一切享受皆由无明造成。”无明执著是执著外境六法(色、声、香、味、触、法)和自性有的执著。我们需了解要破除的不是六法,而是色等六法的自性执著,为了破除自性执著,必须认识何谓我?何谓无我?四百论又云:“何谓我?我即独立。”佛常说的无我的“我”,可由独立来认识,不依靠其他,自己本身有能力。入行论云:“认识无我之前,必须认识何谓我。”了解空性之前,必须知道什么是所要遮、所要断,透彻了解自性,才会明白自性是没有的。另有一种解释方法,也是入行论所说:“欲了解此法的空性,需了解此法的本质。”譬如要了解心识是自性空,必须了解心识的本质,若连心识都不了解,不可能了解心识自性空。因此要了解空性,必先了解事物的本质和所要破除的自性。

   第七世DL喇嘛说:“睡觉所看到的一切,如:好坏、自他、轮回、涅磐,唯有看到而已,并非由它的境上那方面存在。”或则当你受咒语影响,看到一切皆如梦幻,但是无论做梦或受咒语影响,与实际是不符合的,我们可由经验去体会。因此虽然看到一切,但是这种存在是因果造成,不是从它的境上能力产生,我们无法用手指出,详细寻找也找不到。由于无明串习的缘故,我们在皈依佛时会认为,佛从他的境上圆满所有功德、断除一切过失,所以我皈依佛。我们都很重视自己,我是从境上产生;认为空性是很实在、很独立,是从境上产生,都是以此心态听闻空性道理,学习空性或观修空性。事实并非如此,眼前乃因无明串习,依因果才看到,唯识而取假名安立为有。

   因此观察事物是否从境上那方面产生很重要。倘若法从境上那方面产生,当寻找境上的性质时,为何又找不到境本身。好比寻找士夫(众生),先思惟众生是他的身蕴?还是意蕴?假使众生是他的身体,身体由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形成,众生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空、非识,也非六大聚合。不依六大有没有其他的众生?没有。众生依地水火风空识和合称为众生,但是地水火风空识聚集,一定叫士夫吗?不一定。聚合体本身不是士夫,士夫也非六大的每一支,所以士夫不是真实的。由于无始以来无明的串习,会使我们看到一切法是有自性,从它自己那方面产生,但是唯有看到,不一定执著。颠倒识和错乱识有差别,错乱识指执著的东西和看的东西不同,例如自性执著是执著诸法有自性,而执著瓶子的意识不只看到瓶子,也会看到自性,只是所执著唯有瓶子而已。因此空证比量所认识,所执著唯有空性而已,但是在看空性当下,会把空性看成自性有,所以空证比量也是错乱识。未证得圣道之前,凡夫所看到都是自性相,但所执著不一定是自性。假使一切法从境上产生,寻找应该找得到,但事实却找不到,所以法是有,但它的存在方式并非不依其他因缘,能从它那方面独立现起。如此思惟,会了解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虽然看到,但在看到当下,本身会有因果作用;有因果作用同时,又不是从它自己那方面产生的因果作用。透过这样观察思惟,对于无我才会有更深的认识,对第七世DL喇嘛格桑嘉措所讲,也会有更深的体会。

   寻找胜义时是找不到一切的,一切法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例如:面前没有大象,但有地毯。假使有大象,寻找时应该找得到;有地毯,寻找地毯也找不到。大象是完全找不到,而找不到地毯不是没有地毯,只是以胜义去寻找,此二者都没有是一样的;但是所得的结果不同,一者有,一者没有。寻找“我”的时候,在寻找当下不会找到任何东西,甚至意识也找不到。但唯识派认为寻找当下会找到阿赖耶识。应成派认为“我”是在不寻找,不观察时唯识而取名的“我”而已,去寻找时找不到,所以“我”的成立就名相而言,唯名而取的“我”。假使“我”是独立的,寻找时应该可以找到,但是应成派以理智去做胜义的观察,却找不到“我”的存在。

   当认识何者要该断除,而且认定此是正理时,如果有其他正理可损害,这个所认定的正理就有问题,所以了解真正的正理很重要。入行论说破实执的方式,不是靠祈愿,也不是遮挡执著。因为实执所执著是一切法有自性,从它那方面产生,是真实有。若能透彻了解一切法的真正性质(不是自性成就),破除自性有的执著,实执自然消失。因此经过寻找假义,即寻找“我”在哪里?什么是“我”?“我”的性质是什么?透过这样寻找,假使找不到“我”,慢慢会认识去除我是自性有的遮相,认识遮相即认识什么叫自性。先以我是有自性,再去寻找自性是否存在?若是不存在,为什么我可以看到,可以体会到?也就是从内心涌出一个我,不需依靠其他的现出的一种我。如此的观察思惟,渐渐会了解,原来我所看到有自性,从它那方面独立真实的我,是因为无明的过失,不是境上的过失。由于无明串习看到这一切,不是境上本身是真实而让我看到,境上本身是无真实,由于意识的真实执著看到一切是真实。宗喀巴大师说:“一切法唯名言有。”一切法是唯名而取,但本身是自性空,在自性空以及唯名而取当下,又透过因果的运转而造成一切的好坏。此三者的关系配合的非常奇妙,本身非独立有,所以依其他因缘产生,产生当下如梦幻般是唯名而取(唯识而取)。如果一切法是从它那方面独立有,就不像梦幻,不需依因果,一切作用皆独立产生。

   为了更透彻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必须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净罪积资)。如理不断地思惟缘起性空的道理,有一天当你看到一切的事物,好像是自性有的当下,马上明了这些都不是自性有,只是缘起的幻化而已,由于无明串习而看到。譬如:有人原本视力很好,但因为某种因缘,不管看什么都变成两个,好比看到两个月亮,但他在看到的当下,马上明白只有一个月亮。同理,对于缘起性空的道理有绝对认识,有甚深了解,当看到缘起有的法马上了知是无自性,这时才有决定把握,透彻了解缘起一定性空,性空一定缘起的道理。空性对于净化内心的烦恼有很大的帮助,以远处著想是断除烦恼,就是在平时,如果多多训练串习思惟空性道理,对改善内心也很有助益。

   宗喀巴大师从小时候到三、四十岁,广学显密教授,累积福智二种资粮,供十万次曼达拉,到惹嘎的地方闭关,遍尝种种苦行,才有一点点授记,梦见龙树菩萨,提婆菩萨等等。有一天,宗大师看到菩达巴利达(佛护)的书,里面写缘起性空的道理,这时他才了解最细微的空性。宗大师是经历几十年苦,积集几十年的资粮,才了解空性,当时内心有特别感受而写了一部《缘起赞》。在《缘起赞》里他赞叹的说,从以前我就很相信您(佛),但不知道您的功德是如此圆满,透过缘起性空,我才真正了解您的功德是不可思议。此时宗大师才真正得到对佛的胜解和信心,以及很强烈的皈依心。所以《缘起赞》的用辞不是表面的言词形容,而是内心深处的感受。因此我相信思惟空性,必定对内心的改善有极大帮助,而且能辅助悲心,以及去除贪嗔,由于了解一切皆虚幻,何必执著诸法的实有自性,因而对佛的信心和三宝的皈依心更强烈。以前宗喀巴大师依止上师…

《宝鬘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