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鬘论讲义▪P4

  ..续本文上一页为蕴体有自性,我也是有自性,但是我不是补特伽罗独立的实体有。把我是自性有和补特伽罗实体有,分为粗分和细分。认为我是补特伽罗独立的实体有,是细分的空性(人无我)。因为执著五蕴是从它那方面自性产生,所以我是自性有。假使能了解我是自性空,应该也能了解蕴是自性空。空性的本质都是一样,只是所缘事物(境)不同。有能力破蕴体是自性有,就有能力破我是自性有的执著,如果认为蕴体是有自性,等于承认我是有自性。

   龙树菩萨弟子有月称菩萨和清辨论师。月称菩萨是应成派的开派师,清辨论师是自续派的开派师。清辨论师认为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正对治是人无我(人的空性)和法无我(法的空性)。人无我是补特伽罗之实体空,法无我是一切法无谛实有,因此以空性而言,已经有粗细的分别。清辨论师认为轮回的根本是人我执,若能破我我执就能断轮回。要断所知障成佛果位,必须了解法我执。但是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说,人我执和法我执,以空的性质而言是相同的,执著有自性这点是一样(所缘不同,所执行相一样),所以没有粗细之分,此二执都是轮回的究境根本。《入中论》又云:“初地菩萨因为有菩提心,所以种性胜过声闻、独觉、智慧也有菩提心辅助,所以智慧也胜过二乘。”又说:“七地菩萨的智慧更胜于声闻和独觉,因为在一刹那之间,可出入空性三摩地。”以月称菩萨的见解,断除轮回根本和断除轮回究竟根本是一样,没有粗细差别。因此同时龙树菩萨的弟子,同时承认无实有,但在宗义上又有差别,最细微的空性,唯有月称菩萨了知。

  

  36生死轮三节,无有初中后,犹如旋火轮,生起互相由。

   生死轮三节,指集谛的烦恼集谛、业集谛、生集谛。苦海如一直旋转的烈火,不断轮回。集谛的十二因缘第一支是无明,第十二支是生死,从无明到生死有十二支的次第。无明若是未断,这十二支永远还在轮回,由无明造业,业种子种在意识田上,意识一直连续到生死,因此无明未断,所造的业是无尽。意识续流不断,轮回是无尽,生死也没有初中后,是相依而生起,如旋火轮不停反复旋转。

  37彼由自他共,三世无得故,我执当永尽,业与生亦尔!

   十二因缘是相依,并非每一支可独立发挥作用,由前支的因缘生起后支因缘,后支再生起后后支,无论哪一支都是由因缘造成,并非独立产生,也就是与其他支互相观待而成,所以“彼由自他共”。这里讲到缘起的道理。龙树菩萨所讲的空性,是以缘起为正因来安立。因为缘起所以性空,因为缘起,知道没有从它那方面产生,因为缘起,了解没有不观待的自性有。所以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不相依的法。如此去思惟,从缘起了解性空,串习空性智慧,我执会永尽,依我执的业与生死也会消失。

  38见知因果生,生起及灭习,如实观世间,不执有与无。

  39由闻此法故,众苦得永尽。于无怖畏处,由无智生怖。

  40涅磐一切法,皆无汝无畏,今说此为无,云何令汝怖!

   依空性的道理可以断除一切痛苦,智者听了很欢喜,但是无智者由于不了解空性,不该怕却害怕。下部认为涅磐分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认为证得无余涅磐时,苦蕴的续流,和以前所留下的苦蕴的意识续流都断除,一切都没有了,称为解脱。这种连自己都不见的解脱你不怕,而我说名言上有我,只是一切法没有自性,在观察法是胜义的意识当中,无法看到一切法,因此烦恼必定是在意识的空性上去除、在意识的自性空、空的性质上去除。在观察胜义的智慧当中,一切法皆不存在,因为法是无自性。我不是说一切法都没有,甚至我认为断除一切烦恼时,还有佛果位,也有无余涅磐的阿罗汉,续流是无尽的。我只是说一切法无自性,你为何害怕?

  

  41解脱无我蕴,此为解脱义,离我及诸蕴,汝云何不乐?

   解脱是从心识本身的空性中断除一切烦恼,心识在空的法性当中断除暂时染秽,因此心识的空性称为解脱。在此时你会离开苦蕴的我和我执,但不是断除名言我,为何你不欢喜?

  42无尚非涅磐,何况当是有,执有及执无,净尽即涅磐。

   涅磐本身是自性空,因为烦恼是在心识的自性空当下去除的。如果涅磐是无自性,一切法怎么会有自性呢?当烦恼现起时,如果不是从诸法皆有自性的执著中产生,就是从一切法都没有的邪见执著中产生。假使在意识下断除这种暂时污秽,而且是从自性的空性当中,断除自性有的执著和名言无的执著,就称为涅磐(即解脱)。净尽指净化“有”的执著和“无”的执著,也就是不堕常边和断边。

  43所谓无见者,拨无因果报,非福恶道业,彼乃邪知见。

   应成认为诸法无自性,无自相,没有从它那方面产生的能力。下部认为诸法如无本射那方面产生的能力,我们心识随便取名就称为“有”,那么随意乱想可造成事物,则一切法都没有了;因为不需互相观待,也没有因果,没有因果也没有善恶。因此认为没有自性,没有自相,而导致执著一切法都没有,是邪知见。

  44所谓具正见,信有因果报,福业善道因,彼乃正知见。

   下部对应成说,你认为一切法是有,因果也是有;当因要产生果时,如果没有自己那方面产生的能力,无法生起果。所以除了名言有,还要承认自性和自相有。但是应成认为有不是从自己那方面产生,必须透过其他因缘才能产生作用。假使你认为一切法是存在,但不是自性有,你会更相信因果,也能令福德圆满,是善业道最殊胜因。

  45有无见若寂,远离罪与福,以及善恶道,佛说正解脱。

   应成所讲性空道理主要依缘起而建立,依缘起的道理可让你了解自性空。由缘起的道理远离无明产生的罪业与福业,虽然生善趣是依福业,但善趣也是轮回。若能破无明,就不会再产生轮回的罪业与福业,以及轮回的善趣和恶趣,如此才有办法得到正解脱。

  46见知生有因,是故舍无执,由见灭有因,不认彼有性。

   必须有前因才能产生“生”,所以“生”必须透过因缘,一切有为法的好坏皆由前因造成,由此可了解一切法并非没有。由于生灭皆由因缘产生,没有不观待而有自性的法。

  47前生与俱生,非因非无因,胜义作观择,生亦不应许。

   观察胜义的智慧,一切法既是因果所造,缘起是否有自性?去找法的前因,是前生还是俱生?法是由因缘所造,而且它的前因不是在法的时候才存在,由此了解真实有的前因是找不到。俱生因也是不可能,因果是有次第,有因才有果,不可能因果同时存在。所以因是有,但并非真实有,因为找不到,因此不是自性的因,也不是没有因(因为缘起),所以在以胜义智慧观察时,一切的世俗法是空的。

  48此有故彼有,如有长短说;此生故彼生,喻之灯与光。

  49无长即无短,亦非自性成;光明非自性,灯无光亦无。

  50知由因生果,世间所共许,但由戏论生,亦不许非有。

  51灭亦非戏论,自性即清净,亦不许执有,不依二解脱。

   缘起有很多种解释方法,好比长短的分辨。到底以何法为标准呢?当此物与比它长的比较,此物就变短,反之为长;没有固定的长短,所以此有故彼有,因为有长才说那是短,因为有短才说那是长。缘起也可透过因果来解释,好比先点燃才有光,此生故彼生。一切法必须依前因造成,而且前因和法的本身皆是无自性,没有长就没有短,自性不可能成立。光明非自性产生,必须依火(灯),没有灯就没有光明,所以光明并非本身产生光明的能力。

   世间皆知因生果,也都承认因果存在,但因果的转变并非自性有,而是由实执所幻变。实际上一切法是无自性,因为颠倒识以为有自性。法的生灭若不是由实执所变,而是有自性,去寻找一定找得到,但确实找不到。因此不应依有自性的执著求解脱,也不应依都没有的执著求解脱,是依无二慧而解脱。

  52远处所见色,趋近必分明,若阳焰即水,趋近何不见?

  53如远处所见,世间为真实,趋近则不见,无相如阳焰。

  54阳焰以为水,非水非真实,蕴我亦复然,非我非真实。

  55讲阳焰为水,趋前思饮彼,亦知彼水无,仍执实为痴。

  56世间如阳焰,若执有或无,此执为无明,痴故无解脱。

   为何寻找时,找不到一切法?若法是真实,从远处看到的,至近处应该也看到。但是在沙漠地方,因阳光的关系从远处会看到似水,走近看时,为何不见?世间如同阳焰,不观察会看到一切皆有自性,从它那方面产生作用,但仔细观察寻找,确实看不到法的自性、自相。把阳焰看成水,但它并非水,所以非真实,我和五蕴也是如此,不是有自性,也不是真实有。以为阳焰是水想跑去喝,等知道阳焰不是水还执著有水,是愚痴行为。世间好比阳焰,执著自性有或一切都没有,是为无明,因为无明而无法解脱。

  57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趣,若能如实知,不依二解脱。

   认为一切都没有是邪见,无因果的断灭见会堕恶趣。认为一切法皆实有,而深信因果,会生善趣。假使能如理了知法相,与目前我们所见是不符合,虽然因缘和合而看到,但只是假名安立唯识而取,其究竟性质是无自性的,如果能了解此真理,就不会堕入断边(执无)和常边(执有),因此得解脱。

  58清净如实知,不执有无见,若堕于无见,何不说堕有?

  59若言由破有,义即为堕无,故若破无见,云何不堕有?

   如理了知清净正见,不堕有边及无边,如果堕入一切法都没有,不如堕入一切法都有。倘若我说一切法无自性,你就认为一切法都没有,我说一切法是有,你又认为一切法是有自性。中观应成的有和有自性,无和无自性是有分别的。

  60实义说为无,非言行心思,由依菩提故,此诸说为无。

   一切法无自性…

《宝鬘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