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鬘論講義▪P4

  ..續本文上一頁爲蘊體有自性,我也是有自性,但是我不是補特伽羅獨立的實體有。把我是自性有和補特伽羅實體有,分爲粗分和細分。認爲我是補特伽羅獨立的實體有,是細分的空性(人無我)。因爲執著五蘊是從它那方面自性産生,所以我是自性有。假使能了解我是自性空,應該也能了解蘊是自性空。空性的本質都是一樣,只是所緣事物(境)不同。有能力破蘊體是自性有,就有能力破我是自性有的執著,如果認爲蘊體是有自性,等于承認我是有自性。

   龍樹菩薩弟子有月稱菩薩和清辨論師。月稱菩薩是應成派的開派師,清辨論師是自續派的開派師。清辨論師認爲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正對治是人無我(人的空性)和法無我(法的空性)。人無我是補特伽羅之實體空,法無我是一切法無谛實有,因此以空性而言,已經有粗細的分別。清辨論師認爲輪回的根本是人我執,若能破我我執就能斷輪回。要斷所知障成佛果位,必須了解法我執。但是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說,人我執和法我執,以空的性質而言是相同的,執著有自性這點是一樣(所緣不同,所執行相一樣),所以沒有粗細之分,此二執都是輪回的究境根本。《入中論》又雲:“初地菩薩因爲有菩提心,所以種性勝過聲聞、獨覺、智慧也有菩提心輔助,所以智慧也勝過二乘。”又說:“七地菩薩的智慧更勝于聲聞和獨覺,因爲在一刹那之間,可出入空性叁摩地。”以月稱菩薩的見解,斷除輪回根本和斷除輪回究竟根本是一樣,沒有粗細差別。因此同時龍樹菩薩的弟子,同時承認無實有,但在宗義上又有差別,最細微的空性,唯有月稱菩薩了知。

  

  36生死輪叁節,無有初中後,猶如旋火輪,生起互相由。

   生死輪叁節,指集谛的煩惱集谛、業集谛、生集谛。苦海如一直旋轉的烈火,不斷輪回。集谛的十二因緣第一支是無明,第十二支是生死,從無明到生死有十二支的次第。無明若是未斷,這十二支永遠還在輪回,由無明造業,業種子種在意識田上,意識一直連續到生死,因此無明未斷,所造的業是無盡。意識續流不斷,輪回是無盡,生死也沒有初中後,是相依而生起,如旋火輪不停反複旋轉。

  37彼由自他共,叁世無得故,我執當永盡,業與生亦爾!

   十二因緣是相依,並非每一支可獨立發揮作用,由前支的因緣生起後支因緣,後支再生起後後支,無論哪一支都是由因緣造成,並非獨立産生,也就是與其他支互相觀待而成,所以“彼由自他共”。這裏講到緣起的道理。龍樹菩薩所講的空性,是以緣起爲正因來安立。因爲緣起所以性空,因爲緣起,知道沒有從它那方面産生,因爲緣起,了解沒有不觀待的自性有。所以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不相依的法。如此去思惟,從緣起了解性空,串習空性智慧,我執會永盡,依我執的業與生死也會消失。

  38見知因果生,生起及滅習,如實觀世間,不執有與無。

  39由聞此法故,衆苦得永盡。于無怖畏處,由無智生怖。

  40涅磐一切法,皆無汝無畏,今說此爲無,雲何令汝怖!

   依空性的道理可以斷除一切痛苦,智者聽了很歡喜,但是無智者由于不了解空性,不該怕卻害怕。下部認爲涅磐分有余涅磐和無余涅磐,認爲證得無余涅磐時,苦蘊的續流,和以前所留下的苦蘊的意識續流都斷除,一切都沒有了,稱爲解脫。這種連自己都不見的解脫你不怕,而我說名言上有我,只是一切法沒有自性,在觀察法是勝義的意識當中,無法看到一切法,因此煩惱必定是在意識的空性上去除、在意識的自性空、空的性質上去除。在觀察勝義的智慧當中,一切法皆不存在,因爲法是無自性。我不是說一切法都沒有,甚至我認爲斷除一切煩惱時,還有佛果位,也有無余涅磐的阿羅漢,續流是無盡的。我只是說一切法無自性,你爲何害怕?

  

  41解脫無我蘊,此爲解脫義,離我及諸蘊,汝雲何不樂?

   解脫是從心識本身的空性中斷除一切煩惱,心識在空的法性當中斷除暫時染穢,因此心識的空性稱爲解脫。在此時你會離開苦蘊的我和我執,但不是斷除名言我,爲何你不歡喜?

  42無尚非涅磐,何況當是有,執有及執無,淨盡即涅磐。

   涅磐本身是自性空,因爲煩惱是在心識的自性空當下去除的。如果涅磐是無自性,一切法怎麼會有自性呢?當煩惱現起時,如果不是從諸法皆有自性的執著中産生,就是從一切法都沒有的邪見執著中産生。假使在意識下斷除這種暫時汙穢,而且是從自性的空性當中,斷除自性有的執著和名言無的執著,就稱爲涅磐(即解脫)。淨盡指淨化“有”的執著和“無”的執著,也就是不墮常邊和斷邊。

  43所謂無見者,撥無因果報,非福惡道業,彼乃邪知見。

   應成認爲諸法無自性,無自相,沒有從它那方面産生的能力。下部認爲諸法如無本射那方面産生的能力,我們心識隨便取名就稱爲“有”,那麼隨意亂想可造成事物,則一切法都沒有了;因爲不需互相觀待,也沒有因果,沒有因果也沒有善惡。因此認爲沒有自性,沒有自相,而導致執著一切法都沒有,是邪知見。

  44所謂具正見,信有因果報,福業善道因,彼乃正知見。

   下部對應成說,你認爲一切法是有,因果也是有;當因要産生果時,如果沒有自己那方面産生的能力,無法生起果。所以除了名言有,還要承認自性和自相有。但是應成認爲有不是從自己那方面産生,必須透過其他因緣才能産生作用。假使你認爲一切法是存在,但不是自性有,你會更相信因果,也能令福德圓滿,是善業道最殊勝因。

  45有無見若寂,遠離罪與福,以及善惡道,佛說正解脫。

   應成所講性空道理主要依緣起而建立,依緣起的道理可讓你了解自性空。由緣起的道理遠離無明産生的罪業與福業,雖然生善趣是依福業,但善趣也是輪回。若能破無明,就不會再産生輪回的罪業與福業,以及輪回的善趣和惡趣,如此才有辦法得到正解脫。

  46見知生有因,是故舍無執,由見滅有因,不認彼有性。

   必須有前因才能産生“生”,所以“生”必須透過因緣,一切有爲法的好壞皆由前因造成,由此可了解一切法並非沒有。由于生滅皆由因緣産生,沒有不觀待而有自性的法。

  47前生與俱生,非因非無因,勝義作觀擇,生亦不應許。

   觀察勝義的智慧,一切法既是因果所造,緣起是否有自性?去找法的前因,是前生還是俱生?法是由因緣所造,而且它的前因不是在法的時候才存在,由此了解真實有的前因是找不到。俱生因也是不可能,因果是有次第,有因才有果,不可能因果同時存在。所以因是有,但並非真實有,因爲找不到,因此不是自性的因,也不是沒有因(因爲緣起),所以在以勝義智慧觀察時,一切的世俗法是空的。

  48此有故彼有,如有長短說;此生故彼生,喻之燈與光。

  49無長即無短,亦非自性成;光明非自性,燈無光亦無。

  50知由因生果,世間所共許,但由戲論生,亦不許非有。

  51滅亦非戲論,自性即清淨,亦不許執有,不依二解脫。

   緣起有很多種解釋方法,好比長短的分辨。到底以何法爲標准呢?當此物與比它長的比較,此物就變短,反之爲長;沒有固定的長短,所以此有故彼有,因爲有長才說那是短,因爲有短才說那是長。緣起也可透過因果來解釋,好比先點燃才有光,此生故彼生。一切法必須依前因造成,而且前因和法的本身皆是無自性,沒有長就沒有短,自性不可能成立。光明非自性産生,必須依火(燈),沒有燈就沒有光明,所以光明並非本身産生光明的能力。

   世間皆知因生果,也都承認因果存在,但因果的轉變並非自性有,而是由實執所幻變。實際上一切法是無自性,因爲顛倒識以爲有自性。法的生滅若不是由實執所變,而是有自性,去尋找一定找得到,但確實找不到。因此不應依有自性的執著求解脫,也不應依都沒有的執著求解脫,是依無二慧而解脫。

  52遠處所見色,趨近必分明,若陽焰即水,趨近何不見?

  53如遠處所見,世間爲真實,趨近則不見,無相如陽焰。

  54陽焰以爲水,非水非真實,蘊我亦複然,非我非真實。

  55講陽焰爲水,趨前思飲彼,亦知彼水無,仍執實爲癡。

  56世間如陽焰,若執有或無,此執爲無明,癡故無解脫。

   爲何尋找時,找不到一切法?若法是真實,從遠處看到的,至近處應該也看到。但是在沙漠地方,因陽光的關系從遠處會看到似水,走近看時,爲何不見?世間如同陽焰,不觀察會看到一切皆有自性,從它那方面産生作用,但仔細觀察尋找,確實看不到法的自性、自相。把陽焰看成水,但它並非水,所以非真實,我和五蘊也是如此,不是有自性,也不是真實有。以爲陽焰是水想跑去喝,等知道陽焰不是水還執著有水,是愚癡行爲。世間好比陽焰,執著自性有或一切都沒有,是爲無明,因爲無明而無法解脫。

  57無見墮惡趣,有見生善趣,若能如實知,不依二解脫。

   認爲一切都沒有是邪見,無因果的斷滅見會墮惡趣。認爲一切法皆實有,而深信因果,會生善趣。假使能如理了知法相,與目前我們所見是不符合,雖然因緣和合而看到,但只是假名安立唯識而取,其究竟性質是無自性的,如果能了解此真理,就不會墮入斷邊(執無)和常邊(執有),因此得解脫。

  58清淨如實知,不執有無見,若墮于無見,何不說墮有?

  59若言由破有,義即爲墮無,故若破無見,雲何不墮有?

   如理了知清淨正見,不墮有邊及無邊,如果墮入一切法都沒有,不如墮入一切法都有。倘若我說一切法無自性,你就認爲一切法都沒有,我說一切法是有,你又認爲一切法是有自性。中觀應成的有和有自性,無和無自性是有分別的。

  60實義說爲無,非言行心思,由依菩提故,此諸說爲無。

   一切法無自性…

《寶鬘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