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需要求学心,即精进心。
8不杀断偷盗,不作诸邪行,断妄言两舌,恶语无义语。
9无贪心嗔心,悉断诸邪见,此谓十善道,反此即十恶。
十善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不邪见)。反之为十恶业。
10离酒清净命,不损恭敬施,慈心供所敬,如是即善法。
六法指三种不该做(不喝酒、不行邪命、不损恼他人),及三种该做(尊敬他人、修慈心、做布施供养)由此六法可断除恶法行善法,这是增上生的因,必须断除恶法才可行善法,尽自己力量能行多少善法就去行,能断多少恶法尽量断;能完全断除最好,不能完全断除,至少尽自己所有的能力去断除,而且不能以欢喜心去行恶,不慎行恶也要马上用后悔的心行忏悔。身为学佛者,善恶不了解,恶法不去断除,有否学佛都无意义。
11苦行折磨身,如是非法行,不能断损他,亦非行利益。
12布施及戒忍,正法广大道;若行如险道,行走颠倒路。
13难忍生死处,无边生复生,烦恼缠缚身,长时苦中行。
法的利益是不损恼他人及自己,不可为了自己的快乐,让他人苦恼或痛苦。同理,无任何理由自己以苦行折磨自己的身躯,烦恼都无法断除,更遑论增上生和决定胜。
佛教的精华有二:意乐和行为。缘起性空的意乐和不损恼他们,因为佛法的根本是以悲心为主,悲心是不忍他们痛苦的心,因此所做应该是不损恼他人的行为。
14杀生短寿报,逼恼招多损,偷盗财匮乏,邪行境多怨。
15妄语遭诽谤,两舌亲眷离,恶口闻不悦,绮语他不信。
16贪民害所求,嗔心受驚怖,邪见恶见报;饮酒心智乱。
17不施故贫乏,邪命遭他诳,骄恣种下劣,嫉妒少威德。
18嗔恶形色醜,不问智故痴,虽生在人道,然已恶趣报。
19行此不善作,果报如是说,斯即恶业果,反此善业果。
20贪嗔及愚痴,其果即非善,非贪非嗔痴,其果即为善。
我们可能认为杀生、偷盗、邪淫可以满足暂时的贪欲,但后世自己会感受到痛苦。如果在人道可能感短寿报。伤害他人,后世被他人所损恼。偷盗者和不布施者钱财困乏。邪淫者怨家仇人多。我慢者以后会变下劣种族。虽然行十恶业不一定堕三恶道,但是在人道也会得到同样的果报。十恶业的业力很强,时会引堕入地狱,次者引入饿鬼道,再次者引入畜生,更轻者虽在人道同样有痛苦的果报。
行不善业得以上痛苦果报,若能行十善,所得当然是快乐果报。轮回的业有黑白二业,恶业是黑业,善业是白业,二者皆由无明产生,由无明可行善或行恶。强烈贪嗔痴三毒所引的黑业大多投生在三恶道;同是无明产生,但意乐是善,称为白业,由此可生为人、天二道(增上生)。若以解脱为白业,则轮回二业都是黑业。
21恶道及诸苦,悉从不善生;善道及安乐,悉从善因生。
22身语及意业,常离一切恶,恒行一切善,宣说此三法。
23修此可脱离,地狱鬼畜生,得生人天道,广得王富乐。
善恶皆由身口意三业造作,身口意是三业的大门。若能守护身口意三业,就是行善,断身口意的恶业,就是断恶。因此断一切恶和行一切善,主要是身口意三法。修持十善道和离酒等六法即十六种善业,可脱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得到人天福报,享受国王般富乐。
24由定四无量,无色梵天乐;此谓增上生,果报简要说。
色界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的四禅定:遍意识天(识无所有处天)、遍虚空天(空无所有处天)、无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八禅定可生于上界(色界、无色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以生为人,这是得增上生之因。得初禅可生梵天乐,色界分十七天,必须透过色界禅定力量才能生在色界十八天中,无色界的四天也有不同层次的禅定,所得果报亦不同。无色界无形、无色,修持无色界禅定,意识恢复它原有最深的潜能,当此能力现起,意识变的越来越微细,于是意识所依之处也更细,细微到不是色界众生可见。无色界禅定的心和欲界凡夫的心有天壤之别,欲色界的心大多是欲念。所接触皆为(色受想行)五欲之心,是一种很粗的心。与欲界、色界比较,无色界的禅定非常细微,而且所得到的安乐非常寂静。得此四禅四定,生在无色界及梵天乐,这是增上生之因。楞伽经说:“所有轮回是无灭的。”一切众生都在轮回中,因此无灭,但个别的轮回是有灭的。轮回无灭,所以增上生也是无灭,增上生之因也是无灭。此偈主要讲如何行增上生之因,得到增上生的果报。
25至于决定胜,微细而深奥,未闻诸凡愚,佛说生驚怖.
26谓我无当无,我所无亦无,凡愚思此畏,智者怖永尽。
《宝鬘论》第一品主要讲增上生和决定胜,已介绍如何得增上生,接著讲如何得决定胜。决定胜是指解脱,解脱绝对是最殊胜的,所以称为决定胜。人天道虽是增上生,无论富贵荣华等等的乐受多圆满,都有衰退的一天,无法长久、会改变、是无常。决定胜的快乐却是长久的。由于增上生的因是由无明所产生,无明是没有正理可依,会生贪嗔痴的心,所以果报会幻灭。要得决定胜之前必须先断除无明的烦恼,所以决定胜的快乐果报是无尽,不会幻灭。
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的四种行相(无常、苦、空、无我),无常有续流无常和刹那无常,续流无常是粗分的无常,刹那无常是细微的无常,苦谛所讲是细微的刹那无常。刹那无常在第二刹那时,第一刹那的色法会幻灭,这种会幻灭的能力并非在第二刹那产生,而是在第一刹那时已经存在。因为是由因果产生,所以一切因果法皆由前因所控制,若无前因就无此法,幻灭能力也都由因而产生。现在痛苦的身体称为苦蕴,苦蕴也是由因(无明)所生,也是一刹那一刹那改变,中观派认为是我执所生(自性有的我执,从它那方面有的执著,即自相成就)。印度有许多论师把无明和边见分开,如:无著和世亲二位论师。但是月称论师认为边见是轮回的根本。我们讲有我(自性有)的执著是颠倒执,无我的认识称为空正见,此二者是完全对立。佛教宗义常讲到无我,外道除离(<馨-香>/系)派全认为有我,虽然离(<馨-香>/系)派认为无我,但因为承认有独立自主的我,所以实际上还是有我。我曾经说一位畢哈来的比丘谈话,我对他说无我的事,他竟然全身颤抖害怕的问说:“没有我吗?”这是因为对无我没有深入了解的缘故。“谓我无当无”,无我是无自性,即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我所无亦无”,不是没有我所(我的东西),是指没有自性,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我们认为很多东西是我的,这是我所执,个人产生的自性执是我执。愚者听到无我会害怕,智者透过甚深思惟,了知有我的自性执著是颠倒,一切法不是从它那方面独立产生,因此听到无我不但不害怕反而欢喜。
27一切诸异生,悉由我执生,为执我执者,裨益宣空义。
一切众生的痛苦,即轮回的苦蕴(行苦)都是由无明我执而产生。为了帮助执著我是有自性的人,使他们得到解脱的利益,所以讲空性的道理。有心者应当读《宝鬘论》,多多思惟,会有很大益处。我们常讲闻思修,闻所生的智慧,思所生的智慧,修所生的智慧,是有次第的,必须经由前的智慧而产生后的智慧。为得闻思修智慧,经典上说专心听闻,如理思惟,才能产生闻所生的智慧。听到何者该断,何者该修,善恶法的辨别,了解之后不能放弃,否则将成无意义。要以不放逸、不懈怠的心态去看待一切的事物。当快要造恶业时,要以不放逸的心提醒自己是跟随释尊的弟子,既知不该做就不要做,以此紧栓住我们的内心,不让心放纵,如此才有帮助净化内心,不是听闻了解之后放弃。
28谓我及我所,实义皆颠倒,由见真实义,二执更不生。
29诸蕴我执生,我执实义虚,种子若虚妄,睡果云何真?
30若知蕴非真,我执则不生,我执既已断,蕴体更不生。
智者听到空性道理不会畏惧,因为他了解慢慢串习空正见的道理,可以断烦恼、破无明、离轮回、证解脱。这三句偈讲智者不畏惧的理由。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一直认为我是从境上那方面有,而且可以用指头指出,可以用双手抓到。我是有,但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也不是依蕴体而有。这种由无始习气自然生起的执著,就是这里所指的我执。我所执,属于我的自性有的执著。这种我执和我所执和实际是不符合,所以是颠倒执。假使这种执著和实际是符合,去寻找法的真实义和观察胜义应该找得到,但确实找不到此二执的原因。我们现在感受到的苦蕴等诸蕴,皆由无明我执所生,无明我执本是颠倒执,所以是虚假。好比种子是虚妄,怎么可能生出真的果实。假使了解我执所造的五蕴非真实(不是从境上那方面有自性存在),由这种串书了解我执是颠倒识,透过空正见断除无明我执,及所生的虚幻果实(痛苦)。
31如揽镜自照,显现自面影,此影虽可见,微许实亦无。
32我执亦如是,依蕴而显现,如现自面影,此实观亦无。
好比我们用镜子照自己的脸,虽然可看到影子,但镜子上没有真实的脸。依苦蕴现起的我执也是如同照镜子,并没有实有的诸法。
33如人不揽镜,不现自面影,若不依诸蕴,我执亦不有。
34故圣者阿难,由闻如是义,即得法眼净,常为皆丘说。
35若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
如果不照镜子,就不会现出影子;同理不依五蕴,我执也不会生起。如果执著苦蕴是有自性(法执),也会执著补特伽罗我是有自性(我执)。因为无明我执造业,流转生死苦海。假使能破除蕴体有自性的执著,就能破除我是有自性的执著。
中观应成以下,指自续、唯识、有部,他们认…
《宝鬘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