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鬘論講義▪P3

  ..續本文上一頁需要求學心,即精進心。

  

  8不殺斷偷盜,不作諸邪行,斷妄言兩舌,惡語無義語。

  9無貪心嗔心,悉斷諸邪見,此謂十善道,反此即十惡。

   十善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不邪見)。反之爲十惡業。

  10離酒清淨命,不損恭敬施,慈心供所敬,如是即善法。

   六法指叁種不該做(不喝酒、不行邪命、不損惱他人),及叁種該做(尊敬他人、修慈心、做布施供養)由此六法可斷除惡法行善法,這是增上生的因,必須斷除惡法才可行善法,盡自己力量能行多少善法就去行,能斷多少惡法盡量斷;能完全斷除最好,不能完全斷除,至少盡自己所有的能力去斷除,而且不能以歡喜心去行惡,不慎行惡也要馬上用後悔的心行忏悔。身爲學佛者,善惡不了解,惡法不去斷除,有否學佛都無意義。

  11苦行折磨身,如是非法行,不能斷損他,亦非行利益。

  12布施及戒忍,正法廣大道;若行如險道,行走顛倒路。

  13難忍生死處,無邊生複生,煩惱纏縛身,長時苦中行。

   法的利益是不損惱他人及自己,不可爲了自己的快樂,讓他人苦惱或痛苦。同理,無任何理由自己以苦行折磨自己的身軀,煩惱都無法斷除,更遑論增上生和決定勝。

   佛教的精華有二:意樂和行爲。緣起性空的意樂和不損惱他們,因爲佛法的根本是以悲心爲主,悲心是不忍他們痛苦的心,因此所做應該是不損惱他人的行爲。

  14殺生短壽報,逼惱招多損,偷盜財匮乏,邪行境多怨。

  15妄語遭誹謗,兩舌親眷離,惡口聞不悅,绮語他不信。

  16貪民害所求,嗔心受驚怖,邪見惡見報;飲酒心智亂。

  17不施故貧乏,邪命遭他诳,驕恣種下劣,嫉妒少威德。

  18嗔惡形色醜,不問智故癡,雖生在人道,然已惡趣報。

  19行此不善作,果報如是說,斯即惡業果,反此善業果。

  20貪嗔及愚癡,其果即非善,非貪非嗔癡,其果即爲善。

   我們可能認爲殺生、偷盜、邪淫可以滿足暫時的貪欲,但後世自己會感受到痛苦。如果在人道可能感短壽報。傷害他人,後世被他人所損惱。偷盜者和不布施者錢財困乏。邪淫者怨家仇人多。我慢者以後會變下劣種族。雖然行十惡業不一定墮叁惡道,但是在人道也會得到同樣的果報。十惡業的業力很強,時會引墮入地獄,次者引入餓鬼道,再次者引入畜生,更輕者雖在人道同樣有痛苦的果報。

   行不善業得以上痛苦果報,若能行十善,所得當然是快樂果報。輪回的業有黑白二業,惡業是黑業,善業是白業,二者皆由無明産生,由無明可行善或行惡。強烈貪嗔癡叁毒所引的黑業大多投生在叁惡道;同是無明産生,但意樂是善,稱爲白業,由此可生爲人、天二道(增上生)。若以解脫爲白業,則輪回二業都是黑業。

  

  21惡道及諸苦,悉從不善生;善道及安樂,悉從善因生。

  22身語及意業,常離一切惡,恒行一切善,宣說此叁法。

  23修此可脫離,地獄鬼畜生,得生人天道,廣得王富樂。

   善惡皆由身口意叁業造作,身口意是叁業的大門。若能守護身口意叁業,就是行善,斷身口意的惡業,就是斷惡。因此斷一切惡和行一切善,主要是身口意叁法。修持十善道和離酒等六法即十六種善業,可脫離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得到人天福報,享受國王般富樂。

  24由定四無量,無色梵天樂;此謂增上生,果報簡要說。

   色界四禅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無色界的四禅定:遍意識天(識無所有處天)、遍虛空天(空無所有處天)、無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八禅定可生于上界(色界、無色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可以生爲人,這是得增上生之因。得初禅可生梵天樂,色界分十七天,必須透過色界禅定力量才能生在色界十八天中,無色界的四天也有不同層次的禅定,所得果報亦不同。無色界無形、無色,修持無色界禅定,意識恢複它原有最深的潛能,當此能力現起,意識變的越來越微細,于是意識所依之處也更細,細微到不是色界衆生可見。無色界禅定的心和欲界凡夫的心有天壤之別,欲色界的心大多是欲念。所接觸皆爲(色受想行)五欲之心,是一種很粗的心。與欲界、色界比較,無色界的禅定非常細微,而且所得到的安樂非常寂靜。得此四禅四定,生在無色界及梵天樂,這是增上生之因。楞伽經說:“所有輪回是無滅的。”一切衆生都在輪回中,因此無滅,但個別的輪回是有滅的。輪回無滅,所以增上生也是無滅,增上生之因也是無滅。此偈主要講如何行增上生之因,得到增上生的果報。

  25至于決定勝,微細而深奧,未聞諸凡愚,佛說生驚怖.

  26謂我無當無,我所無亦無,凡愚思此畏,智者怖永盡。

   《寶鬘論》第一品主要講增上生和決定勝,已介紹如何得增上生,接著講如何得決定勝。決定勝是指解脫,解脫絕對是最殊勝的,所以稱爲決定勝。人天道雖是增上生,無論富貴榮華等等的樂受多圓滿,都有衰退的一天,無法長久、會改變、是無常。決定勝的快樂卻是長久的。由于增上生的因是由無明所産生,無明是沒有正理可依,會生貪嗔癡的心,所以果報會幻滅。要得決定勝之前必須先斷除無明的煩惱,所以決定勝的快樂果報是無盡,不會幻滅。

   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的四種行相(無常、苦、空、無我),無常有續流無常和刹那無常,續流無常是粗分的無常,刹那無常是細微的無常,苦谛所講是細微的刹那無常。刹那無常在第二刹那時,第一刹那的色法會幻滅,這種會幻滅的能力並非在第二刹那産生,而是在第一刹那時已經存在。因爲是由因果産生,所以一切因果法皆由前因所控製,若無前因就無此法,幻滅能力也都由因而産生。現在痛苦的身體稱爲苦蘊,苦蘊也是由因(無明)所生,也是一刹那一刹那改變,中觀派認爲是我執所生(自性有的我執,從它那方面有的執著,即自相成就)。印度有許多論師把無明和邊見分開,如:無著和世親二位論師。但是月稱論師認爲邊見是輪回的根本。我們講有我(自性有)的執著是顛倒執,無我的認識稱爲空正見,此二者是完全對立。佛教宗義常講到無我,外道除離(<馨-香>/系)派全認爲有我,雖然離(<馨-香>/系)派認爲無我,但因爲承認有獨立自主的我,所以實際上還是有我。我曾經說一位畢哈來的比丘談話,我對他說無我的事,他竟然全身顫抖害怕的問說:“沒有我嗎?”這是因爲對無我沒有深入了解的緣故。“謂我無當無”,無我是無自性,即不是從它那方面産生。“我所無亦無”,不是沒有我所(我的東西),是指沒有自性,不是從它那方面産生。我們認爲很多東西是我的,這是我所執,個人産生的自性執是我執。愚者聽到無我會害怕,智者透過甚深思惟,了知有我的自性執著是顛倒,一切法不是從它那方面獨立産生,因此聽到無我不但不害怕反而歡喜。

  27一切諸異生,悉由我執生,爲執我執者,裨益宣空義。

   一切衆生的痛苦,即輪回的苦蘊(行苦)都是由無明我執而産生。爲了幫助執著我是有自性的人,使他們得到解脫的利益,所以講空性的道理。有心者應當讀《寶鬘論》,多多思惟,會有很大益處。我們常講聞思修,聞所生的智慧,思所生的智慧,修所生的智慧,是有次第的,必須經由前的智慧而産生後的智慧。爲得聞思修智慧,經典上說專心聽聞,如理思惟,才能産生聞所生的智慧。聽到何者該斷,何者該修,善惡法的辨別,了解之後不能放棄,否則將成無意義。要以不放逸、不懈怠的心態去看待一切的事物。當快要造惡業時,要以不放逸的心提醒自己是跟隨釋尊的弟子,既知不該做就不要做,以此緊栓住我們的內心,不讓心放縱,如此才有幫助淨化內心,不是聽聞了解之後放棄。

  28謂我及我所,實義皆顛倒,由見真實義,二執更不生。

  29諸蘊我執生,我執實義虛,種子若虛妄,睡果雲何真?

  30若知蘊非真,我執則不生,我執既已斷,蘊體更不生。

   智者聽到空性道理不會畏懼,因爲他了解慢慢串習空正見的道理,可以斷煩惱、破無明、離輪回、證解脫。這叁句偈講智者不畏懼的理由。由于無始以來的習氣,一直認爲我是從境上那方面有,而且可以用指頭指出,可以用雙手抓到。我是有,但不是從它那方面産生,也不是依蘊體而有。這種由無始習氣自然生起的執著,就是這裏所指的我執。我所執,屬于我的自性有的執著。這種我執和我所執和實際是不符合,所以是顛倒執。假使這種執著和實際是符合,去尋找法的真實義和觀察勝義應該找得到,但確實找不到此二執的原因。我們現在感受到的苦蘊等諸蘊,皆由無明我執所生,無明我執本是顛倒執,所以是虛假。好比種子是虛妄,怎麼可能生出真的果實。假使了解我執所造的五蘊非真實(不是從境上那方面有自性存在),由這種串書了解我執是顛倒識,透過空正見斷除無明我執,及所生的虛幻果實(痛苦)。

  31如攬鏡自照,顯現自面影,此影雖可見,微許實亦無。

  32我執亦如是,依蘊而顯現,如現自面影,此實觀亦無。

   好比我們用鏡子照自己的臉,雖然可看到影子,但鏡子上沒有真實的臉。依苦蘊現起的我執也是如同照鏡子,並沒有實有的諸法。

  33如人不攬鏡,不現自面影,若不依諸蘊,我執亦不有。

  34故聖者阿難,由聞如是義,即得法眼淨,常爲皆丘說。

  35若時有蘊執,彼即有我執;由我執造業,從業複受生。

   如果不照鏡子,就不會現出影子;同理不依五蘊,我執也不會生起。如果執著苦蘊是有自性(法執),也會執著補特伽羅我是有自性(我執)。因爲無明我執造業,流轉生死苦海。假使能破除蘊體有自性的執著,就能破除我是有自性的執著。

   中觀應成以下,指自續、唯識、有部,他們認…

《寶鬘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