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识是一刹那一刹那转变,所以意识(果)是由(因)和(缘)而产生,因缘又分许多,如:俱生缘、进取因、增上缘起等等。虽有许多因和缘,但意识的续流必须透过具有了解外境能力的续流才能产生,意识的前一刹那不一定是意识,也许是一种习气,而此习气本身有了解外境的能力,要具有此能力的法才能产生意识,才能成为意识的续流。意识既是由因缘产生,是因果相待产生的法,前因必定还有前前因,如此去观察不断往前寻找,会发现因是无始的。如果因是有始,第一个因不是依靠前因而生产,它是无法改变的,怎能生因?所以因是无始。色法和意识,以暂时的因而言是有开始,但以其续流去寻找前因则是无始。因此无始的意识是存在的,是无始以来透过前因的续流而产生,具有唯明唯知的能力和了解外境的能力。众生是由无始以来具有唯明唯知的续流,能了解外境的意识而取名为众生;因此众生是无始,众生前因的续流是无始以来的。
意识既是无始,可有止尽?此有多种说法,佛教宗派有些认为意识是有尽,有些认为是无尽。因为每一众生都有意识,所以皆有感受。感受大致分三:乐受、苦受、舍受(不乐不苦)。乐受会给我们许多快乐的感受,因此每个人都有离苦得乐的自然心态。快乐感受又分为两种:(一)眼前虽是痛苦但未来是长远究竟的快乐,(二)暂时是快乐以后却是痛苦的;痛苦感受也分二种:(一)暂时痛苦未来快乐(二)暂时快乐未来痛苦。无论是暂时痛苦或是未来痛苦,我们都不要;但暂时快乐、未来快乐、长久快乐人人想要。每个人都有权利做离苦得乐的事,而且一定会去做,不只想要得到暂时的快乐而已,都要拔掉痛苦的根,断除痛苦的因。但是痛苦是否可永久断除呢?必须寻找痛苦的因,因此佛陀讲四谛的真理。首先认识何谓真正的痛苦,再寻找痛苦的因,所以先讲苦谛再讲集谛,真正痛苦的因是可以断除,于是讲灭谛,这种得到灭谛,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道谛。
任何法都有与其正对治的法。同理,任何因当它的对治力存在时,所对治的对象(即此因)就消失。当对治力的力量强时,法的力量就减弱,对治力的力量最强时可把恶的因完全断除,这是法的性质。当身体生病时,病因有药能对治,生病的痛苦就有办法去除,假使病因法断除,痛苦就永远存在,因为有能够对症下的药,所以病是可以断除的。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会衡量其利害而做,佛教认为快乐的痛苦与短暂因缘有关,与一般日常生活作息有关,也与以前(不一定是前世而已)所造有关,由这些形成一种能力,此能力促使其变为快乐及痛苦的因缘。大部分的快乐和痛苦,由作习和所作而产生,这种作习大多由串习造成,并非刻意去造作。由过去的习气而形成的因缘,它所产生的快乐痛苦的感受力量稍弱,若是蓄意去做,快乐痛苦的因力量较强,因此业分为定业和不定业。快乐痛苦和意乐很有关系,意乐强时产生的果也强,意乐弱产生的果也弱。痛苦快乐由调伏内心多寡而成立,因此调伏内心非常重要。
烦恼是未调伏的心,烦恼可否调伏呢?我们可以思惟烦恼的因是由颠倒执产生,颠倒执是所执著与实际不符合的意识,当意识所执著的与实际符合称为不颠倒执。烦恼的主因---颠倒执,所执著如果与实际符合(与正理没有相违),我们不可能称它为颠倒执;但因为颠倒执所执著与实际不符合(与正理相违),有其他的正理可损害这种颠倒执。空正见有理做后盾,而无始以来的无明却无法依正理产生,无明所执著与实际不符合。再加上无始以来的意识,具有唯明唯知的能力(依止所知而产生的能力)。意识不像色法,意识依某一事物透过训练及串习之后,力量会慢慢增强,这是心的特徵;即串习了解事物之后,此事物会越来越清楚,这是心不共的能力。如此思惟的结果,烦恼可以断除,未调伏的心(烦恼)可以调伏。心透过串习增长它的能力,意识经过串习可破除颠倒执;因此训练空正见可破除颠倒执,当空正见的力量串习到最究竟时,就可以连根拔除无明的颠倒执。
以色法而言,如果所依是地水火风的“地”,行动速度会较缓慢,如果所依是“风”,行动速度会较快,这些由经验可以体会。意识是无形、无色、无距离,所以更难解释。当能依越来越细微,所依就越来越快,假使能依是“地”,事物的行动会慢,但能依是最细微的意识,所依事物的行动、速度、距离就会越来越快,如此可了解有灭谛及道谛。灭谛的成立是因为颠倒执可以断除,亦即颠倒执的正对治可以生起。此正对治是依意识,而且本身可以产生,透过串习意识能力可以增长,所以灭谛是可以证得。证得灭谛的尊者称为僧宝,僧宝包括佛宝及僧宝。证得灭谛断除一切过失的圣者称为佛宝,证得灭谛正在努力断除更细的烦恼称为僧宝,也因此可以了解三宝是存在的。因为有灭谛,欲求灭谛的方法称为道谛,烦恼既是可以断,烦恼的正对治是可生起,所以说佛陀乃是“断除一切过,圆德所庄严,众生真善友,礼一切智尊”。意识有唯明唯知的能力,意识本质是能了知境的,目前无法了知是有障碍,当随意去除,意识可以了知一切境。因此佛陀通达诸法,遍知一切,圆德所庄严。为了要成就佛果位,行菩萨道时必须积集广大资粮,依大悲心修持,把一切众生当自己真正的善友。
我所介绍是印度佛学专家,也是南瞻部洲的六庄严所写,这种解释不是一般式的演讲,听听就可以。应该把所听到、所吸收到,慢慢地训练、串习,让自己与这种内涵的距离拉近,如此才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我个人没什么经验,但我愿意把我的感受全告诉你们,我一直都很坚持努力下去,也很诚恳的实际去做,所以我想念愿意努力诚恳去做,一定会改变。我们是人类,都有学佛的能力,都能生起利益他人的大悲心,有此能力而不做,岂不浪费。有些人能做到,同样是人,为什么我们不能!能否生起大悲心,是自己愿不愿意去实行,而不是能力的问题。今天我所介绍以及佛经所讲的道理,好比皎洁的镜子照亮我们的内心,观照内心有什么烦恼,何者不该做而去做,所得是什么?衰退多少?用法的镜子察看自己的缺失,然后改进。
有一点很重要,讲法者不应为名为利,假使为了名利就大错,虽然所说是法,但所造是恶业。同理,听法者想比他们更精通、更有成就,这种心态听法也是造恶业。西藏佛学家多杰桑格曾说:“不管与谁走在一起,都要把自己地位低于别人。”自己的地位永远低于别人,希望他人都能到最殊胜的快乐。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佛法非常难得,修法是间却有限,当我们学法、修法是否与法相应?是否真正的法?我们要仔细观察思惟。我们的背后有许多释迦牟尼佛像,如果你们对佛陀有信心虔诚礼敬,我会高兴地随喜;如果只觉得是许多的小布料,我认为不好,因此时常观察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非常重要。
第一品 现前增上生与究竟决定胜
2为使王修法,我当说正法,清净正法器,大王善谛听。
3先说增上生,后得决定胜,若得增上生,渐至决定胜。
4增上人天乐,决定胜解脱,其修习略要,唯在信与智。
5净信能持法,有智具正知,此二智为胜,先以信起行。
从“为使王修法”,到“先以信起行”四句偈颂,主要涵意是为大王讲正法,其目的是为解脱,非为人天福报或往生净土。但解脱是一条长远的路,必须多生累劫积集资粮,因此未解脱之前,经由人天的道路来修持而证得解脱,故解脱是究竟目标,人天只是暂时利益。欲得人天,今世需要深信佛所说,守十善业,由信十善业而行十善道,由行十善道得人天道。究竟解脱是决定胜,人天是增上生。为得决定胜必须断除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无明,为断颠倒执的无明需要空证智慧。因此“信”和“智”是得到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基础和方法,而“智”又比“信”重要,“信”是“智”的前行。
6因欲嗔痴怖,而不能坏法,斯谓有信者,决定胜胜器。
7于身口意业,悉能巧观择,恒行自他利,是谓有智者。
“欲”,贪欲,无需任何理由总是认为自己的东西最好,贪著自己所拥有。“嗔”,也许所作没有错,但太贪著自己,把自己地位提的太高,嗔恨他人。“痴”,虽学佛法但不懂佛法,很容易被其他邪法动摇内心,此即迷信。“怖”,受人逼迫害怕学佛。不因以上四法而破坏信心,对佛的敬信,坚固不动摇,称为信者。此处主要讲的是信者,是指先认识二谛,了解轮回是可以断除,知道何者该取,何者该舍;再成立四谛深信三宝,因为透过正理认识佛法,对法的信心很坚固。
“智者”是断除无明的颠倒执,而且对身口意三业的善恶取舍,都能如实透彻瞭解,有智慧辨别一切,了知成佛之道。四百论云:“学佛法者所需的三个条件:(一)居心正直、专心听法、不堕党类。(二)有智慧,具辨别能力。(三)求学心。”光靠信心、虔诚心、专心听还不够,最主要是智慧,佛陀讲的法有了义及不了义,虽然都是佛所说,但佛在经典里有些讲有我,有些讲无我,有智慧才能辨别有我和无我的差别。更进一步解释,佛教宗义分四部:有部、经部、瑜伽部、中观部。佛陀说有我是属于哪一部,佛为何而讲?要了解这些必须多闻广学,否则自己会被有我与无我弄糊涂,由此可知智慧的重要。另有一解,当今社会太多人传法,有些人很具信心,但智慧不足,因此有邪魔外道出现。另有些是邪法,弟子未依止上师之前,最好广大阅读佛学书籍,如此对于上师所讲才能分辨对错。不一定要依止上师,可以先亲近他,听他演讲或谈话等等,先试探和观察,到底他所讲与实际是否符合,重点是否在净化内心,慎重观察再依止上师。依止之后,虽然上师条件具足,但有时会讲错,弟子们可以用智慧对上师提出问题和上师讨论,所以智慧很重要。有信心和智慧还…
《宝鬘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