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識是一刹那一刹那轉變,所以意識(果)是由(因)和(緣)而産生,因緣又分許多,如:俱生緣、進取因、增上緣起等等。雖有許多因和緣,但意識的續流必須透過具有了解外境能力的續流才能産生,意識的前一刹那不一定是意識,也許是一種習氣,而此習氣本身有了解外境的能力,要具有此能力的法才能産生意識,才能成爲意識的續流。意識既是由因緣産生,是因果相待産生的法,前因必定還有前前因,如此去觀察不斷往前尋找,會發現因是無始的。如果因是有始,第一個因不是依靠前因而生産,它是無法改變的,怎能生因?所以因是無始。色法和意識,以暫時的因而言是有開始,但以其續流去尋找前因則是無始。因此無始的意識是存在的,是無始以來透過前因的續流而産生,具有唯明唯知的能力和了解外境的能力。衆生是由無始以來具有唯明唯知的續流,能了解外境的意識而取名爲衆生;因此衆生是無始,衆生前因的續流是無始以來的。
意識既是無始,可有止盡?此有多種說法,佛教宗派有些認爲意識是有盡,有些認爲是無盡。因爲每一衆生都有意識,所以皆有感受。感受大致分叁:樂受、苦受、舍受(不樂不苦)。樂受會給我們許多快樂的感受,因此每個人都有離苦得樂的自然心態。快樂感受又分爲兩種:(一)眼前雖是痛苦但未來是長遠究竟的快樂,(二)暫時是快樂以後卻是痛苦的;痛苦感受也分二種:(一)暫時痛苦未來快樂(二)暫時快樂未來痛苦。無論是暫時痛苦或是未來痛苦,我們都不要;但暫時快樂、未來快樂、長久快樂人人想要。每個人都有權利做離苦得樂的事,而且一定會去做,不只想要得到暫時的快樂而已,都要拔掉痛苦的根,斷除痛苦的因。但是痛苦是否可永久斷除呢?必須尋找痛苦的因,因此佛陀講四谛的真理。首先認識何謂真正的痛苦,再尋找痛苦的因,所以先講苦谛再講集谛,真正痛苦的因是可以斷除,于是講滅谛,這種得到滅谛,斷除痛苦的方法就是道谛。
任何法都有與其正對治的法。同理,任何因當它的對治力存在時,所對治的對象(即此因)就消失。當對治力的力量強時,法的力量就減弱,對治力的力量最強時可把惡的因完全斷除,這是法的性質。當身體生病時,病因有藥能對治,生病的痛苦就有辦法去除,假使病因法斷除,痛苦就永遠存在,因爲有能夠對症下的藥,所以病是可以斷除的。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會衡量其利害而做,佛教認爲快樂的痛苦與短暫因緣有關,與一般日常生活作息有關,也與以前(不一定是前世而已)所造有關,由這些形成一種能力,此能力促使其變爲快樂及痛苦的因緣。大部分的快樂和痛苦,由作習和所作而産生,這種作習大多由串習造成,並非刻意去造作。由過去的習氣而形成的因緣,它所産生的快樂痛苦的感受力量稍弱,若是蓄意去做,快樂痛苦的因力量較強,因此業分爲定業和不定業。快樂痛苦和意樂很有關系,意樂強時産生的果也強,意樂弱産生的果也弱。痛苦快樂由調伏內心多寡而成立,因此調伏內心非常重要。
煩惱是未調伏的心,煩惱可否調伏呢?我們可以思惟煩惱的因是由顛倒執産生,顛倒執是所執著與實際不符合的意識,當意識所執著的與實際符合稱爲不顛倒執。煩惱的主因---顛倒執,所執著如果與實際符合(與正理沒有相違),我們不可能稱它爲顛倒執;但因爲顛倒執所執著與實際不符合(與正理相違),有其他的正理可損害這種顛倒執。空正見有理做後盾,而無始以來的無明卻無法依正理産生,無明所執著與實際不符合。再加上無始以來的意識,具有唯明唯知的能力(依止所知而産生的能力)。意識不像色法,意識依某一事物透過訓練及串習之後,力量會慢慢增強,這是心的特徵;即串習了解事物之後,此事物會越來越清楚,這是心不共的能力。如此思惟的結果,煩惱可以斷除,未調伏的心(煩惱)可以調伏。心透過串習增長它的能力,意識經過串習可破除顛倒執;因此訓練空正見可破除顛倒執,當空正見的力量串習到最究竟時,就可以連根拔除無明的顛倒執。
以色法而言,如果所依是地水火風的“地”,行動速度會較緩慢,如果所依是“風”,行動速度會較快,這些由經驗可以體會。意識是無形、無色、無距離,所以更難解釋。當能依越來越細微,所依就越來越快,假使能依是“地”,事物的行動會慢,但能依是最細微的意識,所依事物的行動、速度、距離就會越來越快,如此可了解有滅谛及道谛。滅谛的成立是因爲顛倒執可以斷除,亦即顛倒執的正對治可以生起。此正對治是依意識,而且本身可以産生,透過串習意識能力可以增長,所以滅谛是可以證得。證得滅谛的尊者稱爲僧寶,僧寶包括佛寶及僧寶。證得滅谛斷除一切過失的聖者稱爲佛寶,證得滅谛正在努力斷除更細的煩惱稱爲僧寶,也因此可以了解叁寶是存在的。因爲有滅谛,欲求滅谛的方法稱爲道谛,煩惱既是可以斷,煩惱的正對治是可生起,所以說佛陀乃是“斷除一切過,圓德所莊嚴,衆生真善友,禮一切智尊”。意識有唯明唯知的能力,意識本質是能了知境的,目前無法了知是有障礙,當隨意去除,意識可以了知一切境。因此佛陀通達諸法,遍知一切,圓德所莊嚴。爲了要成就佛果位,行菩薩道時必須積集廣大資糧,依大悲心修持,把一切衆生當自己真正的善友。
我所介紹是印度佛學專家,也是南瞻部洲的六莊嚴所寫,這種解釋不是一般式的演講,聽聽就可以。應該把所聽到、所吸收到,慢慢地訓練、串習,讓自己與這種內涵的距離拉近,如此才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我個人沒什麼經驗,但我願意把我的感受全告訴你們,我一直都很堅持努力下去,也很誠懇的實際去做,所以我想念願意努力誠懇去做,一定會改變。我們是人類,都有學佛的能力,都能生起利益他人的大悲心,有此能力而不做,豈不浪費。有些人能做到,同樣是人,爲什麼我們不能!能否生起大悲心,是自己願不願意去實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今天我所介紹以及佛經所講的道理,好比皎潔的鏡子照亮我們的內心,觀照內心有什麼煩惱,何者不該做而去做,所得是什麼?衰退多少?用法的鏡子察看自己的缺失,然後改進。
有一點很重要,講法者不應爲名爲利,假使爲了名利就大錯,雖然所說是法,但所造是惡業。同理,聽法者想比他們更精通、更有成就,這種心態聽法也是造惡業。西藏佛學家多傑桑格曾說:“不管與誰走在一起,都要把自己地位低于別人。”自己的地位永遠低于別人,希望他人都能到最殊勝的快樂。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佛法非常難得,修法是間卻有限,當我們學法、修法是否與法相應?是否真正的法?我們要仔細觀察思惟。我們的背後有許多釋迦牟尼佛像,如果你們對佛陀有信心虔誠禮敬,我會高興地隨喜;如果只覺得是許多的小布料,我認爲不好,因此時常觀察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非常重要。
第一品 現前增上生與究竟決定勝
2爲使王修法,我當說正法,清淨正法器,大王善谛聽。
3先說增上生,後得決定勝,若得增上生,漸至決定勝。
4增上人天樂,決定勝解脫,其修習略要,唯在信與智。
5淨信能持法,有智具正知,此二智爲勝,先以信起行。
從“爲使王修法”,到“先以信起行”四句偈頌,主要涵意是爲大王講正法,其目的是爲解脫,非爲人天福報或往生淨土。但解脫是一條長遠的路,必須多生累劫積集資糧,因此未解脫之前,經由人天的道路來修持而證得解脫,故解脫是究竟目標,人天只是暫時利益。欲得人天,今世需要深信佛所說,守十善業,由信十善業而行十善道,由行十善道得人天道。究竟解脫是決定勝,人天是增上生。爲得決定勝必須斷除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無明,爲斷顛倒執的無明需要空證智慧。因此“信”和“智”是得到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基礎和方法,而“智”又比“信”重要,“信”是“智”的前行。
6因欲嗔癡怖,而不能壞法,斯謂有信者,決定勝勝器。
7于身口意業,悉能巧觀擇,恒行自他利,是謂有智者。
“欲”,貪欲,無需任何理由總是認爲自己的東西最好,貪著自己所擁有。“嗔”,也許所作沒有錯,但太貪著自己,把自己地位提的太高,嗔恨他人。“癡”,雖學佛法但不懂佛法,很容易被其他邪法動搖內心,此即迷信。“怖”,受人逼迫害怕學佛。不因以上四法而破壞信心,對佛的敬信,堅固不動搖,稱爲信者。此處主要講的是信者,是指先認識二谛,了解輪回是可以斷除,知道何者該取,何者該舍;再成立四谛深信叁寶,因爲透過正理認識佛法,對法的信心很堅固。
“智者”是斷除無明的顛倒執,而且對身口意叁業的善惡取舍,都能如實透徹瞭解,有智慧辨別一切,了知成佛之道。四百論雲:“學佛法者所需的叁個條件:(一)居心正直、專心聽法、不墮黨類。(二)有智慧,具辨別能力。(叁)求學心。”光靠信心、虔誠心、專心聽還不夠,最主要是智慧,佛陀講的法有了義及不了義,雖然都是佛所說,但佛在經典裏有些講有我,有些講無我,有智慧才能辨別有我和無我的差別。更進一步解釋,佛教宗義分四部:有部、經部、瑜伽部、中觀部。佛陀說有我是屬于哪一部,佛爲何而講?要了解這些必須多聞廣學,否則自己會被有我與無我弄糊塗,由此可知智慧的重要。另有一解,當今社會太多人傳法,有些人很具信心,但智慧不足,因此有邪魔外道出現。另有些是邪法,弟子未依止上師之前,最好廣大閱讀佛學書籍,如此對于上師所講才能分辨對錯。不一定要依止上師,可以先親近他,聽他演講或談話等等,先試探和觀察,到底他所講與實際是否符合,重點是否在淨化內心,慎重觀察再依止上師。依止之後,雖然上師條件具足,但有時會講錯,弟子們可以用智慧對上師提出問題和上師討論,所以智慧很重要。有信心和智慧還…
《寶鬘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