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鬘论讲义

   《宝鬘论》

   丹京嘉措喇嘛讲授

   宝鬘论目录

   一、礼赞

   二、前言

   三、释正文

   第一品 现前增上生与究竟决定胜

   第二品 杂品

   第三品 菩提资粮

   第四品 正教王

   第五品 出家正行

   附录、佛法问答

  《宝鬘论》

  

  龙树菩萨 造

  第十四世法王DL喇嘛 讲授

   一九九七年五月于洛杉矶

  蒋扬仁钦 口译

  林耿如 王怡文 整理

  一、礼赞

   这三天法会先讲龙树菩萨所著的“宝鬘论”,之后是三重释迦牟尼佛灌顶。一般我对中国人传法,与中国比丘、比丘尼结法缘时,会念诵他们平常念的回向文:“愿消三障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此偈颂对我非常有帮助,而且令我内心有深刻的体会,感触良多。但这次主要对美国人传法,所以用藏文念诵皈依三宝文。当念诵佛陀十种名号时,最好观想佛陀的所有功德;念心经时,如果能边观想空性边念诵最好。接著念诵“现观庄严论”礼赞文。再念诵龙树菩萨礼赞文。

   礼赞文

  吉祥龙树怙主赞

  贡唐贡卻丹白仲美大师 造

  藏传佛教研究中心 仁钦班贝 译

  1胜者所示诸法理,皆是为欲能光显,黑闇遮蔽之有情,故愿类明龙树胜。

  2境相重重何其多,令诸有情极疲乏,汝是彼等之商主,引至无缘寂灭乐。

  3般若经中最胜法,谓是慧度及慧学,造诸教典诠慧故,汝是持教之尊长。

  4于诸明处所知境,遍除痴闇慧增广,佛陀第三名龙树,诸实事师皆敬礼。

  5诸经说由遮无明,一切有支皆遮止,汝显隐义说正理,明了截断有命根。

  6余者将空解作破,并谓依他是成义,如编织者堕于边,汝遮彼而善安住。

  7依多因缘及支分,聚合而于彼安立,故离自成及自在,由是缘起说为空。

  8自在体性不可得,却不遮止诸显现,如同缘聚彩虹现,空故即说是缘起。

  9于非聚中非有住,百千之聚亦无一,于无一者无有多,非一异者全非有。

  10若由物乃反体门,观诸事为一或异,谁二唯是虚妄辞,彼语如何成谛实?

  11如是或时生且有,或是灭而无有等,间或之说皆非实,谛实唯一不转余。

  12若有则应成常有,缘有何用二相等,若无实有非能生,如已亡者不重临。

  13若因住于因体时,彼现为果如苗者,若因彼唯现为空,如虚空中光及闇。

  14相异不等非因果,或当遍能说如彼,不变因者当遮果,如是何时得解脱?

  15为谛实转无有治,非实缚者有方便,由许脱等二谛成,而令求脱得苏息。

  16一切恶见之主要,萨迦耶见是有根,依最胜见离边见,断之即许为解脱。

  17唯慧能脱极希有,然则大乘能作者,如空方便尚过彼,故当双修深广道。

  18由说虽空而现者,能息实有能所作,不等相违诸不顺,是故遍离诸过失。

  19显离有无之中道,及诠二边双运义,明得授记二正士,是解密意如量处。

  20于燃灯智未来前,获得授记极难量,现凡夫相具加持,胜者变化难思议。

  21破除非理及非义,显明法律见集密,诸扼要者第二佛,第二胜者名义同。

  22我等虽住彼行道,唯有蹒跚非能趣,随后悲啼而呼喊,发若恼音而启请。

  23恭敬启白善熟故,具广方便之健翼,及以观察真实理,愿行二利虚空中。

   龙树菩萨礼赞文是贡唐仁波切所作,不只赞叹龙树菩萨的功德,更讲空性的道理,是一篇具有加持力的礼赞文,念诵时可帮助改善内心。

  二、前言

   当我讲中观理聚六论(中论、六十如理论、宝鬘论、七十空性论、精研论(细磨)、迴诤论)时曾念偈颂,但今天省略。假使佛教徒能以皈依三宝的心,以及为了一切众生欲求佛果的发心,即以皈依心和菩提心听闻佛法最为殊胜。

   各国有不同的信仰和习俗,以美国为例,除了从欧洲传来的基督教,还有很多不同的宗教信仰。我们应该以父母亲所信仰的宗教为主,如果是因为自己有适合或不喜欢那个宗教而信佛,当然可以。但之前自己要好好思惟、仔细观察,然后才来学佛,这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自己觉得佛教很好而信佛、学佛,成为佛教徒,但成为佛教徒之后,不能轻视其他的宗教,反而应该更尊重其他的宗教。

   此次主办单位请我讲《宝鬘论》,我的传承是色贡仁波切所传,色贡仁波切是措那喇嘛所传,至于措那喇嘛以上的传承,我不清楚,请你们自己查。藏传佛教在讲经时很注重传承,例如讲《宝鬘论》时,从《宝鬘论》作者龙树菩萨到讲法之间有一脉不断的传承,如此才有加持力。以个人经验而言,未听经(未受传承)之前自己读经比较难懂,但听过经文,透过别人解释之后比较容易理解,这可由经验体会到。

   本文梵文Raja-parikatha-ratnamala,藏文称为《宝鬘论》。(中文称为《宝行王正论》)

   龙树菩萨是一位精通佛教教理的专家,而且1圆满成就殊胜的果位,无论印度或西藏佛学专家都尊称为“第二尊佛”。所以当时在印度的唯识及中观,都尊奉龙树菩萨为最主要的菩萨,他的著作最驰名的是《中论》,中观理聚五论以《中论》为主,加上《宝鬘论》成为中观理聚六论。

   《宝鬘论》是龙树菩萨对一位与他很熟的国王所写的教诫(开示),实际上《宝鬘论》里讲的很清楚,这些教授不只是给国王,也是针对我们讲的。《宝鬘论》是对上上根者讲,次第善巧完美,先说如何修增上生,次修决定胜。有空性和菩提心的道理、修行的次第、治国安家的道理,内容丰富一切圆满。此论讲到粗分无我、细分无我,即人无我、法无我,深入浅出、精闢广述缘起性空的深;还有修持菩提道次第的广行道理。《宝鬘论》词优韻美,字浅义深,其中资粮品讲到何者该学、何者该断,所开示的用词优美意义深远,日常生活所需修行的基本全都具足了。此部论非常有加持力,平常最好能配合《宝鬘论》所讲的内容去学习、串习,如此才是真正有意义,对改善内心有所帮助。

   有时候西藏佛学专家只截取《宝鬘论》重要的一段做解释,感觉上好像比龙树菩萨还厉害,我当然会从头讲到尾,但主要也是讲里面几个部分,并不表示我比龙树菩萨还厉害。其实《宝鬘论》最好从头读到尾,学习、串习也应该贯彻始终。以我个人经验而言,《宝鬘论》、《入行论》对于净化内心消除烦恼有很大的助益,因此当我讲到重要的地方我会特别做解释。

  

  三、释正文

  稽首敬礼一切佛菩萨

  1,断除一切过,圆德所庄严,众生真善友,礼一切智尊。

   第一句偈是礼赞文。“智尊”即诸佛,佛断除一切的过失,圆满所有的庄严,是一切功德的根源,所有众生的真善友。此礼赞文函盖佛法的根本以及对佛法的基本认识。一般式的解释礼赞文,不同的时间、地点我都讲过,再加上现代发明的录影机、录音机等等,有心人士一定听过。我认为若以另一种角度做解释会更深,对你们更有帮助,体会也更多。

   会场上,有说法者和听法者,说法者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听法者知道在做何事,此事有何作用!认识某种法的能力唯有意识才有,意识可以了解在做什么事,由此更可证明意识是存在的。现在意识是现起的,因为我们正在认识一些事物,这种具有了解境能力的意识,是在每个时刻的转换当中跟著改变的。它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同一物,因为时间转换的关系,所以它所看到的不同,所缘的境也不同。这表示意识是一刹那、一刹那在幻灭,是无常的。当意识缘在一处,不管有没有昏沈、掉举、四作意,或以定力辅助;虽然缘同一境,乍看之下好像“常”的,但是仔细观察意识本质,是跟著刹那转换而幻灭。意识的分支很多,有些意识的增上缘是色法,由有形状的东西而产生意识;有些意识是由意根产生(第六意识);有些意识是由脉息以及精液产生。意识虽有很多种,也确实与身体有关,因为意识需要靠脉息及气流而产生,当气流和脉息没有时,意识会跟著没有,所以意识需靠脉息及气流的转动才能产生;但并不代表有脉息及气流一定有意识,亦即要产生看到色法的意识,必须透过脉息及气流,但有了脉息及气流,不一定有看到色法的意识。

   科学家说意识是由脑细胞产生,他们认为意识与脑细胞是同一物体;但我认为意识与脑细胞是有关系,意识需透过脑细胞(或脉息气流)产生,但有脑细胞不一定有意识,因为互相依靠的关系,本身非一体而是异体。更详细说,当我们产生贪心或嗔心即妄想及分别时,必须透过脑细胞的作用才有办法产生,脑细胞是二十四小时都有,但人的贪心及嗔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有呀!意识的体性,它的本质是一种能量,是可以了解和体会外境的能力。修行者透过观修的方式,静下内心时所缘惟有一境,而时常工作的人所看到、所接触的都是外境的五欲(色、声、香、味、触)。所以经由修行慢慢地意识会往内收,渐渐去除对外境的执著及分别妄想,好像外境不见,意识也不跟著不见,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工作时所看到、所接触都是外境的事物,当断除外境的妄想执著时,意识并没有断除;这时继续观察会明白,意识的本质是惟有了解外境的能力,如果再继续研究应该有更精采的发现。

   以佛学观点看,意识是无形、无色,会改变,有能力了解外境的一切。当正量可以了解某一事物称为“有”,当某事物以正量无法了解称为“没有”。“有”分为会幻灭的法和不会幻灭的法,会幻灭的法称为无常、不会幻灭的法称为常,因此“有”法分为二:常、无常。所谓“有”、“没有”是以正量是否认识为标准。正量和意识有差别,两者之间有很深奥的学问,如何了解正量和意识的差别要详细研究…

《宝鬘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