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鬘論講義

   《寶鬘論》

   丹京嘉措喇嘛講授

   寶鬘論目錄

   一、禮贊

   二、前言

   叁、釋正文

   第一品 現前增上生與究竟決定勝

   第二品 雜品

   第叁品 菩提資糧

   第四品 正教王

   第五品 出家正行

   附錄、佛法問答

  《寶鬘論》

  

  龍樹菩薩 造

  第十四世法王DL喇嘛 講授

   一九九七年五月于洛杉矶

  蔣揚仁欽 口譯

  林耿如 王怡文 整理

  一、禮贊

   這叁天法會先講龍樹菩薩所著的“寶鬘論”,之後是叁重釋迦牟尼佛灌頂。一般我對中國人傳法,與中國比丘、比丘尼結法緣時,會念誦他們平常念的回向文:“願消叁障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此偈頌對我非常有幫助,而且令我內心有深刻的體會,感觸良多。但這次主要對美國人傳法,所以用藏文念誦皈依叁寶文。當念誦佛陀十種名號時,最好觀想佛陀的所有功德;念心經時,如果能邊觀想空性邊念誦最好。接著念誦“現觀莊嚴論”禮贊文。再念誦龍樹菩薩禮贊文。

   禮贊文

  吉祥龍樹怙主贊

  貢唐貢卻丹白仲美大師 造

  藏傳佛教研究中心 仁欽班貝 譯

  1勝者所示諸法理,皆是爲欲能光顯,黑闇遮蔽之有情,故願類明龍樹勝。

  2境相重重何其多,令諸有情極疲乏,汝是彼等之商主,引至無緣寂滅樂。

  3般若經中最勝法,謂是慧度及慧學,造諸教典诠慧故,汝是持教之尊長。

  4于諸明處所知境,遍除癡闇慧增廣,佛陀第叁名龍樹,諸實事師皆敬禮。

  5諸經說由遮無明,一切有支皆遮止,汝顯隱義說正理,明了截斷有命根。

  6余者將空解作破,並謂依他是成義,如編織者墮于邊,汝遮彼而善安住。

  7依多因緣及支分,聚合而于彼安立,故離自成及自在,由是緣起說爲空。

  8自在體性不可得,卻不遮止諸顯現,如同緣聚彩虹現,空故即說是緣起。

  9于非聚中非有住,百千之聚亦無一,于無一者無有多,非一異者全非有。

  10若由物乃反體門,觀諸事爲一或異,誰二唯是虛妄辭,彼語如何成谛實?

  11如是或時生且有,或是滅而無有等,間或之說皆非實,谛實唯一不轉余。

  12若有則應成常有,緣有何用二相等,若無實有非能生,如已亡者不重臨。

  13若因住于因體時,彼現爲果如苗者,若因彼唯現爲空,如虛空中光及闇。

  14相異不等非因果,或當遍能說如彼,不變因者當遮果,如是何時得解脫?

  15爲谛實轉無有治,非實縛者有方便,由許脫等二谛成,而令求脫得蘇息。

  16一切惡見之主要,薩迦耶見是有根,依最勝見離邊見,斷之即許爲解脫。

  17唯慧能脫極希有,然則大乘能作者,如空方便尚過彼,故當雙修深廣道。

  18由說雖空而現者,能息實有能所作,不等相違諸不順,是故遍離諸過失。

  19顯離有無之中道,及诠二邊雙運義,明得授記二正士,是解密意如量處。

  20于燃燈智未來前,獲得授記極難量,現凡夫相具加持,勝者變化難思議。

  21破除非理及非義,顯明法律見集密,諸扼要者第二佛,第二勝者名義同。

  22我等雖住彼行道,唯有蹒跚非能趣,隨後悲啼而呼喊,發若惱音而啓請。

  23恭敬啓白善熟故,具廣方便之健翼,及以觀察真實理,願行二利虛空中。

   龍樹菩薩禮贊文是貢唐仁波切所作,不只贊歎龍樹菩薩的功德,更講空性的道理,是一篇具有加持力的禮贊文,念誦時可幫助改善內心。

  二、前言

   當我講中觀理聚六論(中論、六十如理論、寶鬘論、七十空性論、精研論(細磨)、迴诤論)時曾念偈頌,但今天省略。假使佛教徒能以皈依叁寶的心,以及爲了一切衆生欲求佛果的發心,即以皈依心和菩提心聽聞佛法最爲殊勝。

   各國有不同的信仰和習俗,以美國爲例,除了從歐洲傳來的基督教,還有很多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們應該以父母親所信仰的宗教爲主,如果是因爲自己有適合或不喜歡那個宗教而信佛,當然可以。但之前自己要好好思惟、仔細觀察,然後才來學佛,這是非常重要的。雖然自己覺得佛教很好而信佛、學佛,成爲佛教徒,但成爲佛教徒之後,不能輕視其他的宗教,反而應該更尊重其他的宗教。

   此次主辦單位請我講《寶鬘論》,我的傳承是色貢仁波切所傳,色貢仁波切是措那喇嘛所傳,至于措那喇嘛以上的傳承,我不清楚,請你們自己查。藏傳佛教在講經時很注重傳承,例如講《寶鬘論》時,從《寶鬘論》作者龍樹菩薩到講法之間有一脈不斷的傳承,如此才有加持力。以個人經驗而言,未聽經(未受傳承)之前自己讀經比較難懂,但聽過經文,透過別人解釋之後比較容易理解,這可由經驗體會到。

   本文梵文Raja-parikatha-ratnamala,藏文稱爲《寶鬘論》。(中文稱爲《寶行王正論》)

   龍樹菩薩是一位精通佛教教理的專家,而且1圓滿成就殊勝的果位,無論印度或西藏佛學專家都尊稱爲“第二尊佛”。所以當時在印度的唯識及中觀,都尊奉龍樹菩薩爲最主要的菩薩,他的著作最馳名的是《中論》,中觀理聚五論以《中論》爲主,加上《寶鬘論》成爲中觀理聚六論。

   《寶鬘論》是龍樹菩薩對一位與他很熟的國王所寫的教誡(開示),實際上《寶鬘論》裏講的很清楚,這些教授不只是給國王,也是針對我們講的。《寶鬘論》是對上上根者講,次第善巧完美,先說如何修增上生,次修決定勝。有空性和菩提心的道理、修行的次第、治國安家的道理,內容豐富一切圓滿。此論講到粗分無我、細分無我,即人無我、法無我,深入淺出、精闢廣述緣起性空的深;還有修持菩提道次第的廣行道理。《寶鬘論》詞優韻美,字淺義深,其中資糧品講到何者該學、何者該斷,所開示的用詞優美意義深遠,日常生活所需修行的基本全都具足了。此部論非常有加持力,平常最好能配合《寶鬘論》所講的內容去學習、串習,如此才是真正有意義,對改善內心有所幫助。

   有時候西藏佛學專家只截取《寶鬘論》重要的一段做解釋,感覺上好像比龍樹菩薩還厲害,我當然會從頭講到尾,但主要也是講裏面幾個部分,並不表示我比龍樹菩薩還厲害。其實《寶鬘論》最好從頭讀到尾,學習、串習也應該貫徹始終。以我個人經驗而言,《寶鬘論》、《入行論》對于淨化內心消除煩惱有很大的助益,因此當我講到重要的地方我會特別做解釋。

  

  叁、釋正文

  稽首敬禮一切佛菩薩

  1,斷除一切過,圓德所莊嚴,衆生真善友,禮一切智尊。

   第一句偈是禮贊文。“智尊”即諸佛,佛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所有的莊嚴,是一切功德的根源,所有衆生的真善友。此禮贊文函蓋佛法的根本以及對佛法的基本認識。一般式的解釋禮贊文,不同的時間、地點我都講過,再加上現代發明的錄影機、錄音機等等,有心人士一定聽過。我認爲若以另一種角度做解釋會更深,對你們更有幫助,體會也更多。

   會場上,有說法者和聽法者,說法者說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聽法者知道在做何事,此事有何作用!認識某種法的能力唯有意識才有,意識可以了解在做什麼事,由此更可證明意識是存在的。現在意識是現起的,因爲我們正在認識一些事物,這種具有了解境能力的意識,是在每個時刻的轉換當中跟著改變的。它所看到的並不一定同一物,因爲時間轉換的關系,所以它所看到的不同,所緣的境也不同。這表示意識是一刹那、一刹那在幻滅,是無常的。當意識緣在一處,不管有沒有昏沈、掉舉、四作意,或以定力輔助;雖然緣同一境,乍看之下好像“常”的,但是仔細觀察意識本質,是跟著刹那轉換而幻滅。意識的分支很多,有些意識的增上緣是色法,由有形狀的東西而産生意識;有些意識是由意根産生(第六意識);有些意識是由脈息以及精液産生。意識雖有很多種,也確實與身體有關,因爲意識需要靠脈息及氣流而産生,當氣流和脈息沒有時,意識會跟著沒有,所以意識需靠脈息及氣流的轉動才能産生;但並不代表有脈息及氣流一定有意識,亦即要産生看到色法的意識,必須透過脈息及氣流,但有了脈息及氣流,不一定有看到色法的意識。

   科學家說意識是由腦細胞産生,他們認爲意識與腦細胞是同一物體;但我認爲意識與腦細胞是有關系,意識需透過腦細胞(或脈息氣流)産生,但有腦細胞不一定有意識,因爲互相依靠的關系,本身非一體而是異體。更詳細說,當我們産生貪心或嗔心即妄想及分別時,必須透過腦細胞的作用才有辦法産生,腦細胞是二十四小時都有,但人的貪心及嗔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有呀!意識的體性,它的本質是一種能量,是可以了解和體會外境的能力。修行者透過觀修的方式,靜下內心時所緣惟有一境,而時常工作的人所看到、所接觸的都是外境的五欲(色、聲、香、味、觸)。所以經由修行慢慢地意識會往內收,漸漸去除對外境的執著及分別妄想,好像外境不見,意識也不跟著不見,其實並非如此。因爲工作時所看到、所接觸都是外境的事物,當斷除外境的妄想執著時,意識並沒有斷除;這時繼續觀察會明白,意識的本質是惟有了解外境的能力,如果再繼續研究應該有更精采的發現。

   以佛學觀點看,意識是無形、無色,會改變,有能力了解外境的一切。當正量可以了解某一事物稱爲“有”,當某事物以正量無法了解稱爲“沒有”。“有”分爲會幻滅的法和不會幻滅的法,會幻滅的法稱爲無常、不會幻滅的法稱爲常,因此“有”法分爲二:常、無常。所謂“有”、“沒有”是以正量是否認識爲標准。正量和意識有差別,兩者之間有很深奧的學問,如何了解正量和意識的差別要詳細研究…

《寶鬘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