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是無,一切法有是緣起有(名言有),不要說一切法沒有,要用心思思惟一切法是因果造成,因果規則絲毫不爽。爲得無上菩提,內心要建立一切法無自性的正見。
61凡說人蘊者,世間數論師,(休+鳥)留徒無衣,問彼離有無。
62此唯佛正教,宣說甘露法,離有無甚深,是正法殊勝。
世間數論師的裸體外道認爲,諸法不是自性有就是完全沒有。但是不墮入有邊和無邊才是佛正教,才是殊勝的正法。
主要大意已解釋,接著只念偈頌,重要的我會再講解。
63滅已無去來,亦不住刹那,若離叁世體,實義雲何有?
64二世虛無實,現在亦不住,世間生住滅,實義雲何異?
65無住故無生,勝義亦無滅,是故生住滅,實義雲何有?
66若法悉恒常,何法刹那滅,若無刹那滅,雲何有變異?
67一聚一切聚,若言刹那滅,回亦無所緣,彼二亦非因。
68若刹那滅盡,故物雲何有?若堅無刹那,故物雲何有?
69刹那若有邊,初中際亦有,由刹那叁際,故刹那無住。
70是刹那叁際,思際如刹那,則初中後際,離自他非有。
71方位異非一,無方則無異,離一則無多,離有何法無?
72由滅或對治,令有成爲無,若法有自性,何有滅對治?
73是故彼涅磐,不遮世間義,世間有邊否?他問佛默然。
74以此甚深法,不向非器說,因此諸智者,知爲一切智。
75此決定勝法,甚深悉不執,無住圓菩提,遍知諸佛說。
76驚怖無住法,世人愛依著,離有無二邊,不習故墮落。
77無可怖作怖,損自複惱他,願王汝不動,儘力去實行。
78爲王不遭損,應學出世理,不依二邊義,如彼教宣說。
79罪福諸事行,非此甚深法,自他內外道,怖畏不住信。
涅磐有寂靜和去除的意思,涅磐分去除暫時汙穢和去除原有汙穢兩種。去除原有汙穢的涅磐,就是去除有自性的涅磐,因爲有去除自性有的涅磐,所以去除暫時汙穢的解脫才能安立。如果去除暫時汙穢的涅磐沒有安立處,就無法得到這種涅磐。由于一切法無自性,它的本性非煩惱,所以透過因果可以改變,暫時汙穢也可以去除。
龍樹菩薩說:“涅磐是去除原有自性的汙穢,在去除的當下,若還能去除暫時汙穢,此去除原有汙穢的自性涅磐,就成爲解脫。”此句可能在中論或六十如理論。以自性涅磐來講,無論輪回或解脫的空性皆相同。
80士夫非地水,非火風非空,非識非一切,異此無士夫。
81如六界集故,士夫非真實,如是一一界,集故亦非真。
82蘊非我我所,非彼亦非無,非如薪火雜,故雲何有我?
此叁偈講人無我。我想介紹如何觀修人無我,四百論雲:“現在的快樂痛苦,輪回的一切享受皆由無明造成。”無明執著是執著外境六法(色、聲、香、味、觸、法)和自性有的執著。我們需了解要破除的不是六法,而是色等六法的自性執著,爲了破除自性執著,必須認識何謂我?何謂無我?四百論又雲:“何謂我?我即獨立。”佛常說的無我的“我”,可由獨立來認識,不依靠其他,自己本身有能力。入行論雲:“認識無我之前,必須認識何謂我。”了解空性之前,必須知道什麼是所要遮、所要斷,透徹了解自性,才會明白自性是沒有的。另有一種解釋方法,也是入行論所說:“欲了解此法的空性,需了解此法的本質。”譬如要了解心識是自性空,必須了解心識的本質,若連心識都不了解,不可能了解心識自性空。因此要了解空性,必先了解事物的本質和所要破除的自性。
第七世DL喇嘛說:“睡覺所看到的一切,如:好壞、自他、輪回、涅磐,唯有看到而已,並非由它的境上那方面存在。”或則當你受咒語影響,看到一切皆如夢幻,但是無論做夢或受咒語影響,與實際是不符合的,我們可由經驗去體會。因此雖然看到一切,但是這種存在是因果造成,不是從它的境上能力産生,我們無法用手指出,詳細尋找也找不到。由于無明串習的緣故,我們在皈依佛時會認爲,佛從他的境上圓滿所有功德、斷除一切過失,所以我皈依佛。我們都很重視自己,我是從境上産生;認爲空性是很實在、很獨立,是從境上産生,都是以此心態聽聞空性道理,學習空性或觀修空性。事實並非如此,眼前乃因無明串習,依因果才看到,唯識而取假名安立爲有。
因此觀察事物是否從境上那方面産生很重要。倘若法從境上那方面産生,當尋找境上的性質時,爲何又找不到境本身。好比尋找士夫(衆生),先思惟衆生是他的身蘊?還是意蘊?假使衆生是他的身體,身體由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形成,衆生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空、非識,也非六大聚合。不依六大有沒有其他的衆生?沒有。衆生依地水火風空識和合稱爲衆生,但是地水火風空識聚集,一定叫士夫嗎?不一定。聚合體本身不是士夫,士夫也非六大的每一支,所以士夫不是真實的。由于無始以來無明的串習,會使我們看到一切法是有自性,從它自己那方面産生,但是唯有看到,不一定執著。顛倒識和錯亂識有差別,錯亂識指執著的東西和看的東西不同,例如自性執著是執著諸法有自性,而執著瓶子的意識不只看到瓶子,也會看到自性,只是所執著唯有瓶子而已。因此空證比量所認識,所執著唯有空性而已,但是在看空性當下,會把空性看成自性有,所以空證比量也是錯亂識。未證得聖道之前,凡夫所看到都是自性相,但所執著不一定是自性。假使一切法從境上産生,尋找應該找得到,但事實卻找不到,所以法是有,但它的存在方式並非不依其他因緣,能從它那方面獨立現起。如此思惟,會了解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雖然看到,但在看到當下,本身會有因果作用;有因果作用同時,又不是從它自己那方面産生的因果作用。透過這樣觀察思惟,對于無我才會有更深的認識,對第七世DL喇嘛格桑嘉措所講,也會有更深的體會。
尋找勝義時是找不到一切的,一切法不是從它那方面産生,例如:面前沒有大象,但有地毯。假使有大象,尋找時應該找得到;有地毯,尋找地毯也找不到。大象是完全找不到,而找不到地毯不是沒有地毯,只是以勝義去尋找,此二者都沒有是一樣的;但是所得的結果不同,一者有,一者沒有。尋找“我”的時候,在尋找當下不會找到任何東西,甚至意識也找不到。但唯識派認爲尋找當下會找到阿賴耶識。應成派認爲“我”是在不尋找,不觀察時唯識而取名的“我”而已,去尋找時找不到,所以“我”的成立就名相而言,唯名而取的“我”。假使“我”是獨立的,尋找時應該可以找到,但是應成派以理智去做勝義的觀察,卻找不到“我”的存在。
當認識何者要該斷除,而且認定此是正理時,如果有其他正理可損害,這個所認定的正理就有問題,所以了解真正的正理很重要。入行論說破實執的方式,不是靠祈願,也不是遮擋執著。因爲實執所執著是一切法有自性,從它那方面産生,是真實有。若能透徹了解一切法的真正性質(不是自性成就),破除自性有的執著,實執自然消失。因此經過尋找假義,即尋找“我”在哪裏?什麼是“我”?“我”的性質是什麼?透過這樣尋找,假使找不到“我”,慢慢會認識去除我是自性有的遮相,認識遮相即認識什麼叫自性。先以我是有自性,再去尋找自性是否存在?若是不存在,爲什麼我可以看到,可以體會到?也就是從內心湧出一個我,不需依靠其他的現出的一種我。如此的觀察思惟,漸漸會了解,原來我所看到有自性,從它那方面獨立真實的我,是因爲無明的過失,不是境上的過失。由于無明串習看到這一切,不是境上本身是真實而讓我看到,境上本身是無真實,由于意識的真實執著看到一切是真實。宗喀巴大師說:“一切法唯名言有。”一切法是唯名而取,但本身是自性空,在自性空以及唯名而取當下,又透過因果的運轉而造成一切的好壞。此叁者的關系配合的非常奇妙,本身非獨立有,所以依其他因緣産生,産生當下如夢幻般是唯名而取(唯識而取)。如果一切法是從它那方面獨立有,就不像夢幻,不需依因果,一切作用皆獨立産生。
爲了更透徹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必須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淨罪積資)。如理不斷地思惟緣起性空的道理,有一天當你看到一切的事物,好像是自性有的當下,馬上明了這些都不是自性有,只是緣起的幻化而已,由于無明串習而看到。譬如:有人原本視力很好,但因爲某種因緣,不管看什麼都變成兩個,好比看到兩個月亮,但他在看到的當下,馬上明白只有一個月亮。同理,對于緣起性空的道理有絕對認識,有甚深了解,當看到緣起有的法馬上了知是無自性,這時才有決定把握,透徹了解緣起一定性空,性空一定緣起的道理。空性對于淨化內心的煩惱有很大的幫助,以遠處著想是斷除煩惱,就是在平時,如果多多訓練串習思惟空性道理,對改善內心也很有助益。
宗喀巴大師從小時候到叁、四十歲,廣學顯密教授,累積福智二種資糧,供十萬次曼達拉,到惹嘎的地方閉關,遍嘗種種苦行,才有一點點授記,夢見龍樹菩薩,提婆菩薩等等。有一天,宗大師看到菩達巴利達(佛護)的書,裏面寫緣起性空的道理,這時他才了解最細微的空性。宗大師是經曆幾十年苦,積集幾十年的資糧,才了解空性,當時內心有特別感受而寫了一部《緣起贊》。在《緣起贊》裏他贊歎的說,從以前我就很相信您(佛),但不知道您的功德是如此圓滿,透過緣起性空,我才真正了解您的功德是不可思議。此時宗大師才真正得到對佛的勝解和信心,以及很強烈的皈依心。所以《緣起贊》的用辭不是表面的言詞形容,而是內心深處的感受。因此我相信思惟空性,必定對內心的改善有極大幫助,而且能輔助悲心,以及去除貪嗔,由于了解一切皆虛幻,何必執著諸法的實有自性,因而對佛的信心和叁寶的皈依心更強烈。以前宗喀巴大師依止上師…
《寶鬘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