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簡易定義大致分四:(一)本身要知足。(二)具悲心。(叁)具去除煩惱的智慧。(四)守清淨戒律。有這四條件就具足《寶鬘論》的上師定義。
1初學出家人,首當敬學處,于木叉毗尼,多聞勤抉義。
2後當知微垢,當斷諸惡根,學處五十七,精進善通達。
3仇心所激擾,隨行即執恨,覆謂隱藏罪,惱謂貪執罪。
4詐他名欺诳,谄爲心歪曲,嫉于他德尤,吝心怖畏舍。
5無羞及無慚,于自他無恥,慢者不敬他,造罪因嗔起。
6自負及高舉,放逸不修善。慢類有七種,我今當略說。
7若人自恃驕,從下下等等,從下及等勝,此爲自我慢。
8于諸勝己者,傲故起等想,此爲過慢者,執自爲高勝。
9于諸更勝者,極高起高想,此惑名高慢,如(<病-丙>+巛/邑+佳)上起泡。
10于五種取蘊,自性空無人,由癡故計我,說此名我慢。
11無果說得果,此惑增上慢;贊歎行惡業,此惑名邪慢。
12我今無複用,或作卑下想,此名卑下慢,七慢簡要說。
13爲求利養詐,故意攝六根,谄曲爲利養,前說花巧語。
14爲欲得彼物,于彼作贊說,爲得故豪取,直接作謗嚇。
15已得欲再得,對彼作贊言,诃責彼彼過,能令彼彼順。
16懈怠不尋思,煩惱病作意;遍貪粗自具,謂怠性貪著。
17貪嗔癡汙想,異想及分別;任心不作意,說明心無見。
18于諸隨順行,怠致不恭敬;師教非佛理,說爲惡士夫。
19耽諸貪愛執,緣由微欲生;遍欲貪求生,此爲上品纏。
20己物生貪執,是謂具貪者;愛著于他物,是名非理貪。
21于非境女人,求得非法欲;自無德顯德,說名爲詐現。
22不知足恒求,說此名大欲;願他自我德,說名識知欲。
23難忍作損害,苦亦難爲忍,于尊師不敬,是彼謂非理。
24不敬如法教,謂不樂受教;于親人愛著,說名親貪著。
25貪境贊彼德,說名執鄉土;不慮死怖畏,說名不死覺。
26此思緣他識,緣自願他人,知自功德相,而作無上好。
27若貪他財物,則思唯于他,由貪或損觸,謂益無益心。
28由欲染汙心,是名非善堅,身沈說名極,遲緩名懈怠。
29變化由惑製,身口不堅牢;身亂不節食,說明爲食醉。
30心思低下沈,是謂心層怖;貪愛于五塵,說名爲欲欲。
31于他損害意,從九因緣生,叁時疑財橫,說名爲嗔恚。
32由身心粗重,事無能名闇,心晦說名睡,身心掉名動。
33由惡事生悔,後際尤惱生,于叁寶真谛,猶豫說名疑。
34菩薩皆斷此,具律更應斷,若能免此惡,功德容易生。
35菩薩諸功德,今當略宣說:謂施戒忍進,靜慮慧悲等。
36施爲舍自利,屍羅則利他,忍辱離嗔恚,精進長白法。
37靜慮專無染,慧抉擇實義,悲于諸衆生,一味大悲慧。
38施富戒安樂,忍悅進有威,禅靜慧解脫,悲修一切利。
39以上七能攝,一切波羅蜜,得不思議智,世間依怙尊。
40如聲聞乘中,說聲聞八地,如是大乘中,說菩薩十地。
41初地名歡喜,于中喜希有,斷盡叁種結,及生如來家。
42因此地果報,究竟勝施度,于百佛世界,不動得自在。
43第二名無垢,身口意等業,十種皆清淨,自然得安住。
44因此地果報,究竟勝戒度,吉祥七寶言,四洲轉輪王。
45叁地名發光,發靜智光故,起靜慮神通,永盡貪嗔故。
46因此地異熟,常作天中王,增上行忍進,能遣諸欲貪。
47第四名焰慧,發正智慧故,一切菩提分,增上修習故。
48彼招異熟果,作夜摩天王,善能破一切,薩伽耶見等。
49第五名難勝,諸魔難勝故,善知聖谛等,微妙深義故。
50此所感異熟,作兜率天王,能破諸外道,煩惱惡見處。
51第六名現前,現證佛法故,由修止觀道,得滅定增廣。
52此地異熟果,作化樂天王,聲聞無能奪,能滅諸我慢。
53第七名遠行,遠行數相續,于中念念得,持住滅盡定。
54因此地果報,天王統治主,現證聖谛故,能爲第一師。
證方便勝智,六度生無間,于叁乘世俗,爲最第一師。
55八地童子地,無別故不動,無分別難思,非身口意境,
56因此地果報,梵主小千主,二乘等不及,勝義擇難奪。
57九地善慧地,梵天中千主,此中智最勝,由得自證慧。
58因此地果報,力度常現前,衆生所思部,羅漢不能及。
59十地法雲地,能雨正法雨,佛光水灌身,受佛灌頂位。
60因地此果報,爲淨居梵王,大自在天王,智慧境難思。
61如此菩薩地,十種我已說,佛地與彼異,具勝德難量。
62此地但略說,十力等相應,隨此一一力,如衆生難量。
63如此等可言,諸佛無量德,如十方虛空,及地水火風。
64諸佛無量德,于余人難信,若不見此因,難量如此果。
65尊前或他前,現前佛支提,日夜各叁遍,願頌二十偈。
66諸佛法及僧,一切諸菩薩,我頂禮皈依,余可尊亦敬。
67我離一切惡,攝持一切善,衆生諸善行,隨喜及順行。
68頭面禮諸佛,合掌勸請住,願爲轉*輪,窮生死後際。
69從此行我德,已作及未作,因此願衆生,皆發菩提心。
70衆生無垢根,盡離無暇處,具淨命相應,願彼自在事。
71願彼一切衆,手具珍寶藏,物用悉無量,有海願永盡。
72願一切女人,皆成勝丈夫,恒于一切時,明足得圓滿。
73勝形貌威德,好色他愛見,無病力辦具,長壽願彼然。
74解脫諸苦畏,一向歸叁寶,于方便善巧,佛法爲大財。
75慈悲喜淨舍,恒居四梵住,施戒忍精進,定智所莊嚴。
76圓滿福慧行,相好光明照,願彼難思量,願行無礙行。
77彼德我具足,他亦德莊嚴,解脫一切過,願我愛衆生。
78圓滿一切善,及衆生所樂,能除他衆苦,願我恒如此。
79若他有怖畏,一切時及處,由唯憶我名,得脫一切苦。
80若有敬信我,若見及憶持,乃至聞我名,願彼定菩提。
81願我得五通,恒隨一切生,願我恒能生,離擾得菩提。
82世間遍衆生,若有欲作惡,願彼無法損,願恒俱斷惡。
83如地水火風,野藥及林樹,如他欲受用,願依自善用。
84願我他所愛,如念自壽命,彼惡盡我報,我善願彼熟。
85乃至少分衆,未曾解脫時,縱證最無上,亦願爲他住。
86如此言修行,福德若有體,恒沙世界器,其福亦難量。
87佛世尊自說,正理亦顯成,衆生界無量,利益願亦爾。
88我向國王汝,略宣說此法,願汝愛此法,似愛汝自身。
89若人愛此法,是實愛自身,愛自當爲利,此利由法成。
90故事法如身,事行如事法,如行事慧然,事慧依智者。
91淨悲有智慧,伏他說利言,由自惡疑他,此人損自事。
92是諸善知識,汝應知略相:知足慈悲戒,智慧能滅惡。
93凡此示教汝,汝知敬順行,此圓滿法規,若習得勝位。
94衆生谛軟語,安祥嚴可畏,有理不輕毀,自在應善說。
95隨眠善調伏,戒慎心寂靜,離掉無親疏,無動與堅行。
96願圓如滿月,威德如秋陽,甚深如大海,堅住如山王。
97衆過皆永離,衆德所莊嚴,爲衆作近護,願成一切智。
98非但爲國王,說此諸善法,亦複爲余人,由欲利一切。
99勸誡王此論,日日應谛思,爲令自及他,得無上菩提。
100勝戒敬尊表,忍辱無嫉妒,不吝財知足,救濟墮難事。
于彼善惡人,攝持及製伏,弘護佛正法,勤求菩提行。
《寶鬘論》已經講完,最主要第一品大致介紹過,其余雖然越過一大段,但是平常日常生活所需要思惟的主要觀念已經講過,你們要時常串習,訓練思惟的能力,如此對你們才有幫助。謝謝你們來聽經,我很高興。
附錄:
《佛法問答》
(由于發問者踴躍,所以會選擇好的問題,用一個答案回複許多的問題。)
問1:透過叁世(過去、現在、未來)的方式了解唯明唯知的意識,和以空正見了解意識,有何不同?
答:前面所講的唯明唯知的體性,並非指勝義谛的意識,是以世俗來解釋意識,如果能透徹了解世俗方式的解釋心識,就會了解心識的本質是唯明唯知的光明體性,由此要了解空性比較容易。因爲已經了解識法的本質,再去了解特征就比較容易。雖然心識空性和瓶子的空性,以究竟性質而言是一致,所現的相皆是遮相,但空性所依(心識、瓶子)不同。如經典上說:“煩惱從心識的空性中斷除。”這種空性指意識的空性。佛的法身有去除暫時汙穢的自性法身,和去除原有汙穢的自性法身。後者指佛意識上的空性。
經典上說:“心並非心,因爲心是光明體性。”因爲這句話建立了四部宗義。光明體性所指的光明,以經典所說是顯密共同講的光明。但密教有它不共的說法,也是最細微的光明,俱生原有的光明體性。前面有說行善和造惡皆由身口意叁業造作,以身而言有的以爲折磨自己身體,讓身體受苦行是行善;以口業修善是把重點放在多持咒、多念佛、以意門行善是思惟無常,或無我空性道理。四百論雲:“行善主要以意門爲主。”所以最主要的學佛方式是意門,有心修行者要時常觀察自己內心的變化及內心的意樂。觀察內心的起心動念非常重要,法好比良藥,所治療的是煩惱痛苦。當內心有痛苦必須用法藥對治,因爲大部分的身業口業都是由意業産生,身口二業的好壞主要由心造成,所以正對內心的痛苦需用法的良藥,才能斷除身口意叁業的過失。
西藏一些噶當巴的上師曾經說:“不是在一切都很順利時,才像修行者;遇到困難時所有貪嗔癡都現起,就不是修行者。”遇到困境可以應付自如,當內心煩惱的旋風吹起時,同時能以法藥調伏它,才稱爲修行者。有個西藏修行者的故事,也許你們聽過,本恭甲上師還未出家之前,是個貪欲很強的小偷,出家後慢慢調伏內心,到深山閉關。有一天,他的施主要來拜訪他,他趕快在佛桌前布置一些供品。但在布置時,他空然有個念頭“爲…
《寶鬘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