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正見▪P17

  ..續本文上一頁能了解實際情況(空性)那是很好,但是不了解就要小心點;所了解是不是空性,要好好觀察,不然猶如指頭插入鼻孔,難看又髒。

  毗婆沙宗及經部,好比在純白大象上,繪上老虎的花紋。因爲唯識認爲無外境,意識卻是實有,好像在純白大象上畫上無腦袋的瘋顛猴子像。

  自續所認爲有的方式是無違害(不錯亂)意識安立當下而存在的,但必須從它那方面存在。非無違害意識安立而存在的,就是無真實,不管在境上,或在識上都是存在的。所以是屬於境識兩種都是無分別的,都是無更實的,並非真實有的。但是他們又說在無真實當下這些法都是獨立而産生的。智藏論師在[ 中觀二谛論] 中說:現前所見到的一切現象是自性有的,不需經由尋找假義去辨別,也不需觀察上是有的,都是獨立存在的。雖然他們認爲境和識是無夏實,但又說境和識是獨立存在的。所以就好比純白大象畫成熊的形狀。

   這四部論師,均以種種取相安名來形容純白大象,都是破壞慈母的容顔。

  紅白花教諸尊者 明空無持之自證 清淨俱生原心性

  不變俱生大手印 非有非無立宗等 各種名稱異宣說

  若能如實知則善 但未知所指爲何

   薩迦甯瑪及噶舉等上些研究空性的專家們,他們以各種不同的名稱,以及自己的經驗來形容空性。以薩迦派來說,他們稱空性爲明空不二自證慧。甯瑪派以大圓滿無始的清淨功德成就諸賢一個原始的心性。噶舉派形容空性是無因緣的幻滅當下俱生原有的大手印。有一位香他薩巴的大師,說非有非無遠離這二邊名爲空性。雖然以前的諸賢大德,他們以個人的體驗來形容空性,那只是暫時的目的、利益理由,安立空性的道理。倘若後代的學者,他們能了解實際情況(空性)那是很好,但是不了解就要小心點;所了解是不是空性,要好好觀察,不然猶如指頭插入鼻孔,難看又髒。

  要自證。因此你們可以歡喜的接受我所講的道理。

   自續叁位論師他們都認爲所看到的自性相是實際上存在的,假使不存在就破壞了緣起規則,但是應成認爲不用擔心,相不是真實,就是因爲沒有自性的相,所以你才會對緣起産生更深的信心。因此上 位論師可以歡喜接受我所講的。

   意識的性質是唯明唯知的,而它與自性空本體並不相違,空性原始以來屬於清淨的,在清淨的當下並非沒有善惡,就是因爲自性空,善和惡是決定有的,所以不用擔心害怕、證得證空比量之後,刻意熏習會成爲一種俱生的智慧,所以不必擔心,因爲熏習會變的對空性越來越明顯,所以不用擔心,不用說毫無作意。

  香他薩巴的上師,還有一些格魯巴的上師講的,因爲當你親身體驗了解有和無之中的戲論,自然就可以安立這些法,所以你們也不用擔心。

  未能精通大論典 也許難勝解名相

  非對汝輩不尊敬 設有冒犯祈鑒諒

  對於這些大論典,不是實際了解的論師們,我並非對你們不尊敬,假使冒犯之處主你們多多原諒。

  吾非深解究竟理 祖傳論典之良馬

  常敬精進調伏騎 或能突破諸障礙

   我並非很了解諸法究竟性質,但由以前的中觀論師,他們留下來的這些父母的遺言,它好比一匹好馬,加上精進的調伏,可以使我從最障礙、最難通過的難關,從中脫逃。假使你能了解就可解脫,不了解就輪回。這障礙就要看你能不能通達,經由以前的中觀論師遺言,我有希望從狹路中突出。

  非從他方莫外求 虛幻莫執爲真實

  亦非虛妄有功用 非常非斷中道行

   不需從別地方尋找,自己到底在那裏,自己的心在那裏,也莫執爲更實有,本來是虛幻的;雖然現前所見的世法,和存在的是不同的,是虛假的,但持法的意識,所持的實際上是存在的,不欺诳的。換句話說境上的作用是存在的,行者行處行事,以及因果的作用是存在的,所持和實際是符合的、因此作用是真實的。了解諸法並非完全真實,破除了常邊;在虛假的當下,可以了解有真實的作用,破除了斷邊,因而入中道。非常非斷中道行,可以在中道好好休息一下。

  雖未見母唯依名 長久舍棄父母親

  似在面前將相逢 龍樹父子恩浩大

  宗大師及諸上師 彼等給我大恩惠 爲報恩德勤侍母

   雖然無法以現量了解空性,但經由推理、正因、緣起的道理,能知道父母親的恩德,好久未見具有恩德的雙親,經由正理不久我將能見到。龍樹、提婆、宗大師及諸上師,對我有很大恩德,爲了報恩我要勤修空性。無生難宣之慈母 明子相會常相處普賢行願之盛宴 引諸有情得勝樂

  無生的慈母,難以形容的慈母,加上證空(兒子)的膂慧,(也可以俱生原有光明來解釋)。母子相聚非常高興的舉辦宴會,他們在享受這好比佛果位。

  喔唷柔杯多吉我 真高興快樂舞蹈

  在此跳快樂舞蹈 供養希有之叁寶

   希有的,作者章嘉仁波切,非常高興,所以要簽跳舞。這部歌集涵義,廣釋可以說得很廣,是很難得的。

  附錄二

   傳授菩薩戒開示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五日于印度達隆沙拉

   丹增嘉錯仁波切 講授

   蔣揚仁欽 口 述.林耿如 整 理

   今天主要是傳授菩薩戒,首先傳願心儀軌,然後傳菩薩戒.先用藏文念皈依發心,然後用中文唱頌心經及向文。

  [願消叁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這兩句包括了中論所有的含意;接下[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就是我們現在要受的願心。假使每一個中國人都能依此向文去實踐上個世界將會非常美好了。

  一切衆生都有離苦得樂的心,這種心並非刻意生起的,而是自然産生,痛苦和快樂也是由因緣和合而産生的,因緣可分爲外因緣和內因緣;得到痛

  苦和快樂最主要由內心,即內因緣而産生的,所以要調伏內心才能遠離痛苦。何謂調伏內心呢?就是不損惱他人。調伏內心之後就不會有痛苦,痛苦由不真實的東西認爲實有的無明,因而産生貪、瞠,由貪、嗔而産生損惱他人的惡事。要如何對治執著我的無明呢?必須要有空正見才能對治的;空正見以聞思修叁學所生的智慧,即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由這叁種智慧串習空性智慧,使證空智慧得到究竟的時候,就永遠斷除無明的我執。當內心去除所有我執的過患、我執的汙染,在空性中去除的當下,我們稱爲解脫。因此,由空性的道理,可以了解解脫是有可能的,解脫是可以證得的,當了解這一點的時候,因而産生了出離心。不但不損惱他人,反而要去利益他人,認爲利益他人的事業是我應該要承擔的,具有這種心量、這種清淨意樂的時候,會想要得到佛果位。因此我要好好實行這種的菩提心,倘若沒有菩提心輔助空正見,不管空證智慧有多麽深,力量有多麽強,是無法得到佛果位的。因此,大乘佛法的修持,必須經由方便及智慧,互相並行雙修,也就是福智雙修才能達到。方便品是修六度萬行所攝的菩提心,以及智慧品的空正見,這兩者要互相運用。

   先講希求他利之心,就是修心。菩提心是具有二希求的發心,第一個就是希求菩提之發心,以及希求他利之發心。假使要使自己得到圓滿的希求菩提之發心,必須空正見才能實行。希求他利之發心要作如何的思惟呢?當我們實際的、全心全意的想要謀利他人時,自利自然完全成就了。假使我們不是全心全意想要幫助他人,自己的利益是無法圓滿的,以這種思惟來了解愛自己心的過患,以及利他所積的功德。以空性的道理!在中論裏解釋得非常清楚;使我們能增長菩提心最好的修持,在[ 入行論] 裏講得非常明顯。因此,在場的法友,你們可以時常看[ 入行論] 以及[ 中論] ,甚至月稱菩薩所寫的一些注解,如果你們能反覆的讀,會有很大幫助。我自己最主要也是由這些經典來作修持,雖然我念頌許多本尊的儀軌,但是修持時最主要的重點,就是擺在這上面。當修持菩提心的時候,大致上分兩種次第,一是七因果,一是自他換。在修持的時候後兩者互相應用修持菩提心,但是力量比較強而有力的修持方式是自他換。當看到某一個衆生遇到痛苦的時候,覺得他非常可憐,從內心深處會産生一種悲憫之心,這種心是相當殊勝的,所以我們要好好修持。雖然任運生起菩提心非常困難,但是了解菩提心的殊勝,而修持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願心最主要是由此而建立的。爲什麽要修願心?因爲看到菩提心的殊勝,一定要修,所以先發願心。

  我們現在進行願心儀軌。首先大家觀想眼前的釋迦牟尼佛的像,就是更正的佛在我們的面前,我的右上方是慈尊菩薩,左上方是文殊師利菩薩卡兩尊都是佛陀的心,右下方是無著菩薩,一般來說,應該是龍樹菩薩在右邊,但因爲無著菩薩是方便品廣大行的開派師,所以無著菩薩在右邊,左下方是龍樹菩薩,觀想以上的這些大師都確實在我們的面前。不只如此,觀想龍樹菩薩的大弟子佛護論師、清辨論師、月稱菩薩等等、以及無著菩薩的兄弟世親菩薩、以及陳那菩薩、勝解脫軍等等。無著菩薩的大弟子也都在我們的面前。接下來觀想以前在西藏具有大成就的寂護論師、蓮花戒大師、蓮花生大士以及法王赤松德贊,以及所有噶舉的上師,所有薩加派的先輩大師,所有甯瑪派的先輩大師,甚至格魯巴的先賢都在我們的面前。以佛教曆史來講,中國的佛教曆史比西藏還要長久的,在此我們也觀想所有漢地的大地菩薩,都在我們的面前。我成爲傳遞給你們訊息的這種人。自己觀想有一些衆生圍繞在四周,每一個人都不想要痛苦,都想要快樂,但由於愚癡無明,使得自己很歡喜的去作痛苦的因,不想去做快樂的因,所以無邊無際的痛苦等著我們去承受。以這種方式觀想衆生實在是很可憐,以這一切人而言, 一方面我們已經得到暇滿人生上,…

《中觀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寶鬘論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