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虽然很困难,但是我们一定坚持下去,这是我们一定要做到的。
以上是依正理海大致解释中论的道理,以我个人而言,我也没有好好的看这本正理海,说不定有错误的地方,不过我个人受益良多。
附录一
知母歌集
世章嘉仁波切造 丹增嘉错仁波切 讲授
蒋扬仁钦,昂旺札西 口述.林耿如 整理
歌集为显示正见,以母亲代表空性,父亲代表缘起,哥哥是缘起的道
理,儿子是寻找空性的人。
二世章嘉仁波切是第七世DL喇嘛弟子,他以亲身经验写出这部歌集,
非是一部大论典;过去印度大论师及大瑜伽师,也常以歌集唱颂作品。
缘起性空深亦奇 上师如实教导我
恩德无比永铭记 忽然忆起述一二
空性虽是正对治实执的智慧,但并非了解的智慧。缘起属於成立法,不
是无遮法;直接由空性可以对治无明。不过缘起所现的空性不一样,它是最
细微的空性。
上师指的是第七世DL喇嘛,以及他的上师,最主要是这二位。回忆他
们无比的恩德二永铭在我的心底。
忽然想起空性的道理,约略的说一点。
舍弃慈母已久时 疯狂儿子我忽地
与具恩慈母相聚 却由不识而将识
兄长缘起暗中示 似是似非仍存疑
母亲是空性的意思。般若经称为佛母,诸佛从般若生,所以称为佛母经。无论独觉声闻,大乘菩萨,都是依空性观修而证悟,所谓的解脱无二门。通常父亲是指大悲心,属方便品,但此处是指空性所依处,因为父母互爱相依故。缘起与空性是不可分开的,是一体的两面,是从法性中显现而存在,而我们也是从法性中而存在的。由不了解母亲,长远以来不能体认母亲的真实心,因而舍弃她;年迈的母亲呀,我无始以来从未真正的认识,虽然日日相处,但却舍弃远离她,真是愚蠢无知,狂子我将何所依。(这是颠倒执著的另一种相)。
因为一时的因缘与母亲相会,我却不认识,经由哥哥的缘起,让我将要认识自己的母亲了,但不是页正的认识。(就是了解粗分的隐晦分,表示作者的谦虚。)种种二取母微笑 生死幻灭是妄语
正知母亲欺骗我 愿请兄长缘起救
境识本非不好的,只是颠倒妄执为真实,因为在佛果上也说境识二法。
生死幻灭,所以给我们带来痛苦。生和死是相互观待,是无自性的,但是所现似是自性有的,事实上与所现是相违的,生死幻灭是母亲对我们说的妄语。从另一角度,不同的境识是母亲的微笑,但是幼稚的孩子见到是完全的真实,而实际上她骗了我们,无自性的却看成真实自性有,实有的生死幻灭。
经由哥哥缘起的道理,才了解粗分的隐晦分,即是由缘起了解空性。因此!我们发现正知的母亲,原来以有自性骗我们。
缘起由因果道理解释,这种见解称为世间的缘起见解;经由细微的缘起道理了解诸法无自性,这种缘起见解,我们称为出世间的缘起道理,因由出
世间的缘起见解,了解无论如何唯有依空性得到解脱。
无论如何唯有依 慈母恩惠能解脱
倘若境识是如此 三世诸佛莫能救
若以另一角度来看,假使没有无自性的母亲,则善一定是善,恶一定是恶,那末烦恼也是实有的,我们就无从得到解脱。若境识是自性有,一切就无法改变,三世诸佛也无法使你得到解脱。诸幻灭相则非无 是母亲表情故能离 一切幻相是不断改变的,因为是缘起,所以无自性;母亲本具的表情是
缘起性的,缘起是母亲所显现的表情,诸法是缘起的,我们可以得到解脱。
倘能了知世俗生灭幻相,是由空性中显现,就有希望得到解脱。
离戏论离言之母 决是假相由观待 唯此乃是真实义
父亲假义寻不得 母亲由此而安立
於是母怀中得父 故具恩父母救我
没有任何由实执所生的戏论,实执戏论是自性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是无自性;如实了解无自性,并非言语可以形容的,也不是分别心所能体会的,确实地以现量了解空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母亲的本质是自性空,在空的当下是一致的,由法性空中现起了这些幻相。幻相是互相观待,在自性空中是一样,但由法性中而现起的世俗相,那是由观待而现。唯有依此才算是觉悟,一切世俗法皆是缘起,相互观待的,这是空性的道理。
因此,要认识母亲,认识无自性的道理,唯有依相观待的理由。从缘起法寻找假义是无法找到的,就是空性的真正意义。所以要了解空性,经由缘起道理,相互观待关系,才能体认母亲是无自性的。
父亲假义找不到,得到了母亲;假义虽然找不到,但本身是有作用的,是名言有的,存在的是缘起相;因为找不到,所以无法安立从他那方面,独立真实而产生、因而从那一方面遮自性存在,无自性的空性就找到了。因此父亲假义找不到当下找到了母亲。
由这些所谓的有法,来了解何谓页正的究竟性质,那就是法性,经由了解法性修持所断及所取,修持道谛灭谛的次第,因此福德及智慧二种方便才能成就佛果位。因为得到解脱,必须福德及智慧的缘故,所以说解脱是由父亲及母亲的恩德。
非一非异慈母容 於缘起兄长镜中
虽无执实但似百 似狂子我未察究
慈母(空性)与事相—具有异体同性的关系,与事相是同性非异性—但是与事相是异体非同体,所以非一是非同体,非异是。异性。就是世俗和胜义之间的关系,也是无自性的容貌,空性所现的容貌二种容貌由缘起的道理在镜中显现的幻相。
经由缘起的镜子反射出来空性的道理,(作者谦虚)似乎有点了解,快要认识自己的母亲,似曾相识。
为何至今尚无法了解呢?看起来似曾相识,狂子我至今未曾仔细的观察究竟,因此无法如实的了解。
龙树遗言乘风转 及文殊藏之暗示
舍弃难寻慈母劳 将有机缘相会聚
龙树菩萨及月称论师,当今虽无法见到,但他们的遗教论典,从印度随风传送来,以及文殊藏(指宗喀巴大师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之暗示缘故,这久远难寻获的母亲,无始以来未遇的母亲,今将有机缘见到,也就是诸法的究竟性质,可以如实了知。
迩来自宗之士夫 执著坚稳真实语 似弃原有之冕相
寻找兔角为所破 远离覆蔽母容中 并未说有摇晃物
并非显要之解说 怀疑慈母而逃弃 虽有显现相违相
实际未能见此理 父母恩爱和睦处 由此平坦安乐住
愚痴众生自己认为聪明,坚持执著真实自性有。他们看到独立而真实的相,而去执著这摇晃无实的。当他们放弃了这有而非实後,终於发现存在的道理,实际情况与现实所见,一切是完全相违的。因此,真正无自性的,空 性的容貌终於显现,让我们了解一切不是真实的存在*只因不达了义的道理,慈母会因此而逃弃。虽然会显现相违的相,但实际上是未能了知此中密意。因为自性空,所以是虚幻的相,彼此互相观待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父母和睦相处,是无法分离的。由此道理我们可以得到安乐。
下三宗及自续师 纯白大象慈母容 绘上笑虎花纹形
及能持无脑疯猴子 独立无二之猛熊 种种取相而安名
但舍弃了慈母容
有部经部唯识宗以及自续三论师(智藏、寂护、莲花戒),这三论师都在寻找佛陀所讲空性的道理。佛陀所讲空性的道理,就像纯白大象一样,他们都在寻找纯大象,但是毗婆沙宗(有部),认为一切法都是自相有,而且三世实有,以这种道理去认识空性。经部虽有解释空性,却安立了无方分。唯识说现前所见的一切,由分别心执著这一切法时,所见到的好像从那边存在的力量,由境上所产生的力量,让我们意识去持它;其实不是,而是由意识留下的习气现起的缘故,由这种力量持境,外境是不存在的,绝对没有的,但他们说意识是实有的。
毗婆沙宗及经部,好比在纯白大象上,绘上老虎的花纹。因为唯识认为无外境,意识却是实有,好像在纯白大象上画上无脑袋的疯颠猴子像。
自续所认为有的方式是无违害(不错乱)意识安立当下而存在的,但必须从它那方面存在。非无违害意识安立而存在的,就是无真实,不管在境上,或在识上都是存在的。所以是属於境识两种都是无分别的,都是无更实的,并非真实有的。但是他们又说在无真实当下这些法都是独立而产生的。智藏论师在﹁中观二谛论﹂中说:现前所见到的一切现象是自性有的,不需经由寻找假义去辨别,也不需观察上是有的,都是独立存在的。虽然他们认为境和识是无夏实,但又说境和识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就好比纯白大象画成熊的形状。 这四部论师,均以种种取相安名来形容纯白大象,都是破坏慈母的容颜。
红白花教诸尊者 明空无持之自证 清净俱生原心性
不变俱生大手印 非有非无立宗等 各种名称异宣说
若能如实知则善 但未知所指为何
萨迦宁玛及噶举等上些研究空性的专家们,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名称,以及自己的经验来形容空性。以萨迦派来说,他们称空性为明空不二自证慧。宁玛派以大圆满无始的清净功德成就诸贤一个原始的心性。噶举派形容空性是无因缘的幻灭当下俱生原有的大手印。有一位香他萨巴的大师,说非有非无远离这二边名为空性。虽然以前的诸贤大德,他们以个人的体验来形容空性,那只是暂时的目的、利益理由,安立空性的道理。倘若後代的学者,他们…
《中观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