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然很困難,但是我們一定堅持下去,這是我們一定要做到的。
以上是依正理海大致解釋中論的道理,以我個人而言,我也沒有好好的看這本正理海,說不定有錯誤的地方,不過我個人受益良多。
附錄一
知母歌集
世章嘉仁波切造 丹增嘉錯仁波切 講授
蔣揚仁欽,昂旺劄西 口述.林耿如 整理
歌集爲顯示正見,以母親代表空性,父親代表緣起,哥哥是緣起的道
理,兒子是尋找空性的人。
二世章嘉仁波切是第七世DL喇嘛弟子,他以親身經驗寫出這部歌集,
非是一部大論典;過去印度大論師及大瑜伽師,也常以歌集唱頌作品。
緣起性空深亦奇 上師如實教導我
恩德無比永銘記 忽然憶起述一二
空性雖是正對治實執的智慧,但並非了解的智慧。緣起屬於成立法,不
是無遮法;直接由空性可以對治無明。不過緣起所現的空性不一樣,它是最
細微的空性。
上師指的是第七世DL喇嘛,以及他的上師,最主要是這二位。回憶他
們無比的恩德二永銘在我的心底。
忽然想起空性的道理,約略的說一點。
舍棄慈母已久時 瘋狂兒子我忽地
與具恩慈母相聚 卻由不識而將識
兄長緣起暗中示 似是似非仍存疑
母親是空性的意思。般若經稱爲佛母,諸佛從般若生,所以稱爲佛母經。無論獨覺聲聞,大乘菩薩,都是依空性觀修而證悟,所謂的解脫無二門。通常父親是指大悲心,屬方便品,但此處是指空性所依處,因爲父母互愛相依故。緣起與空性是不可分開的,是一體的兩面,是從法性中顯現而存在,而我們也是從法性中而存在的。由不了解母親,長遠以來不能體認母親的真實心,因而舍棄她;年邁的母親呀,我無始以來從未真正的認識,雖然日日相處,但卻舍棄遠離她,真是愚蠢無知,狂子我將何所依。(這是顛倒執著的另一種相)。
因爲一時的因緣與母親相會,我卻不認識,經由哥哥的緣起,讓我將要認識自己的母親了,但不是頁正的認識。(就是了解粗分的隱晦分,表示作者的謙虛。)種種二取母微笑 生死幻滅是妄語
正知母親欺騙我 願請兄長緣起救
境識本非不好的,只是顛倒妄執爲真實,因爲在佛果上也說境識二法。
生死幻滅,所以給我們帶來痛苦。生和死是相互觀待,是無自性的,但是所現似是自性有的,事實上與所現是相違的,生死幻滅是母親對我們說的妄語。從另一角度,不同的境識是母親的微笑,但是幼稚的孩子見到是完全的真實,而實際上她騙了我們,無自性的卻看成真實自性有,實有的生死幻滅。
經由哥哥緣起的道理,才了解粗分的隱晦分,即是由緣起了解空性。因此!我們發現正知的母親,原來以有自性騙我們。
緣起由因果道理解釋,這種見解稱爲世間的緣起見解;經由細微的緣起道理了解諸法無自性,這種緣起見解,我們稱爲出世間的緣起道理,因由出
世間的緣起見解,了解無論如何唯有依空性得到解脫。
無論如何唯有依 慈母恩惠能解脫
倘若境識是如此 叁世諸佛莫能救
若以另一角度來看,假使沒有無自性的母親,則善一定是善,惡一定是惡,那末煩惱也是實有的,我們就無從得到解脫。若境識是自性有,一切就無法改變,叁世諸佛也無法使你得到解脫。諸幻滅相則非無 是母親表情故能離 一切幻相是不斷改變的,因爲是緣起,所以無自性;母親本具的表情是
緣起性的,緣起是母親所顯現的表情,諸法是緣起的,我們可以得到解脫。
倘能了知世俗生滅幻相,是由空性中顯現,就有希望得到解脫。
離戲論離言之母 決是假相由觀待 唯此乃是真實義
父親假義尋不得 母親由此而安立
於是母懷中得父 故具恩父母救我
沒有任何由實執所生的戲論,實執戲論是自性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是無自性;如實了解無自性,並非言語可以形容的,也不是分別心所能體會的,確實地以現量了解空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母親的本質是自性空,在空的當下是一致的,由法性空中現起了這些幻相。幻相是互相觀待,在自性空中是一樣,但由法性中而現起的世俗相,那是由觀待而現。唯有依此才算是覺悟,一切世俗法皆是緣起,相互觀待的,這是空性的道理。
因此,要認識母親,認識無自性的道理,唯有依相觀待的理由。從緣起法尋找假義是無法找到的,就是空性的真正意義。所以要了解空性,經由緣起道理,相互觀待關系,才能體認母親是無自性的。
父親假義找不到,得到了母親;假義雖然找不到,但本身是有作用的,是名言有的,存在的是緣起相;因爲找不到,所以無法安立從他那方面,獨立真實而産生、因而從那一方面遮自性存在,無自性的空性就找到了。因此父親假義找不到當下找到了母親。
由這些所謂的有法,來了解何謂頁正的究竟性質,那就是法性,經由了解法性修持所斷及所取,修持道谛滅谛的次第,因此福德及智慧二種方便才能成就佛果位。因爲得到解脫,必須福德及智慧的緣故,所以說解脫是由父親及母親的恩德。
非一非異慈母容 於緣起兄長鏡中
雖無執實但似百 似狂子我未察究
慈母(空性)與事相—具有異體同性的關系,與事相是同性非異性—但是與事相是異體非同體,所以非一是非同體,非異是。異性。就是世俗和勝義之間的關系,也是無自性的容貌,空性所現的容貌二種容貌由緣起的道理在鏡中顯現的幻相。
經由緣起的鏡子反射出來空性的道理,(作者謙虛)似乎有點了解,快要認識自己的母親,似曾相識。
爲何至今尚無法了解呢?看起來似曾相識,狂子我至今未曾仔細的觀察究竟,因此無法如實的了解。
龍樹遺言乘風轉 及文殊藏之暗示
舍棄難尋慈母勞 將有機緣相會聚
龍樹菩薩及月稱論師,當今雖無法見到,但他們的遺教論典,從印度隨風傳送來,以及文殊藏(指宗喀巴大師爲文殊菩薩之化身)之暗示緣故,這久遠難尋獲的母親,無始以來未遇的母親,今將有機緣見到,也就是諸法的究竟性質,可以如實了知。
迩來自宗之士夫 執著堅穩真實語 似棄原有之冕相
尋找兔角爲所破 遠離覆蔽母容中 並未說有搖晃物
並非顯要之解說 懷疑慈母而逃棄 雖有顯現相違相
實際未能見此理 父母恩愛和睦處 由此平坦安樂住
愚癡衆生自己認爲聰明,堅持執著真實自性有。他們看到獨立而真實的相,而去執著這搖晃無實的。當他們放棄了這有而非實後,終於發現存在的道理,實際情況與現實所見,一切是完全相違的。因此,真正無自性的,空 性的容貌終於顯現,讓我們了解一切不是真實的存在*只因不達了義的道理,慈母會因此而逃棄。雖然會顯現相違的相,但實際上是未能了知此中密意。因爲自性空,所以是虛幻的相,彼此互相觀待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父母和睦相處,是無法分離的。由此道理我們可以得到安樂。
下叁宗及自續師 純白大象慈母容 繪上笑虎花紋形
及能持無腦瘋猴子 獨立無二之猛熊 種種取相而安名
但舍棄了慈母容
有部經部唯識宗以及自續叁論師(智藏、寂護、蓮花戒),這叁論師都在尋找佛陀所講空性的道理。佛陀所講空性的道理,就像純白大象一樣,他們都在尋找純大象,但是毗婆沙宗(有部),認爲一切法都是自相有,而且叁世實有,以這種道理去認識空性。經部雖有解釋空性,卻安立了無方分。唯識說現前所見的一切,由分別心執著這一切法時,所見到的好像從那邊存在的力量,由境上所産生的力量,讓我們意識去持它;其實不是,而是由意識留下的習氣現起的緣故,由這種力量持境,外境是不存在的,絕對沒有的,但他們說意識是實有的。
毗婆沙宗及經部,好比在純白大象上,繪上老虎的花紋。因爲唯識認爲無外境,意識卻是實有,好像在純白大象上畫上無腦袋的瘋顛猴子像。
自續所認爲有的方式是無違害(不錯亂)意識安立當下而存在的,但必須從它那方面存在。非無違害意識安立而存在的,就是無真實,不管在境上,或在識上都是存在的。所以是屬於境識兩種都是無分別的,都是無更實的,並非真實有的。但是他們又說在無真實當下這些法都是獨立而産生的。智藏論師在﹁中觀二谛論﹂中說:現前所見到的一切現象是自性有的,不需經由尋找假義去辨別,也不需觀察上是有的,都是獨立存在的。雖然他們認爲境和識是無夏實,但又說境和識是獨立存在的。所以就好比純白大象畫成熊的形狀。 這四部論師,均以種種取相安名來形容純白大象,都是破壞慈母的容顔。
紅白花教諸尊者 明空無持之自證 清淨俱生原心性
不變俱生大手印 非有非無立宗等 各種名稱異宣說
若能如實知則善 但未知所指爲何
薩迦甯瑪及噶舉等上些研究空性的專家們,他們以各種不同的名稱,以及自己的經驗來形容空性。以薩迦派來說,他們稱空性爲明空不二自證慧。甯瑪派以大圓滿無始的清淨功德成就諸賢一個原始的心性。噶舉派形容空性是無因緣的幻滅當下俱生原有的大手印。有一位香他薩巴的大師,說非有非無遠離這二邊名爲空性。雖然以前的諸賢大德,他們以個人的體驗來形容空性,那只是暫時的目的、利益理由,安立空性的道理。倘若後代的學者,他們…
《中觀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