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正見▪P6

  ..續本文上一頁而産生。損害我的人,我所嗔的對象,或喜愛的悅意境,也並非從那一方面而産生。假使我不是自性有,我所也不是自性有,並非從那一方面而産生。假使我和我所並非是自性有,而並非是自性有的本身卻認爲是有自性,那麽仍是不了解空性。因爲空性本身並非獨立的存在,因爲諸法無自性,所以是空,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空性獨立的存在。不管任何一法,在尋找假義的時候,是絕對找不到的,可以找到這一法的空性,以這一法的空性再去尋找,這個空性找不到,找到這個空性的空性,這個昨天解釋過的名叫空空,所以任何一法都不是獨立有的。

  [ 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滅我我所故,名得無我智。得無我智者,是則名實觀,得無我智者,是人爲希有。內外我我所,盡滅無有故,諸受即爲滅,受減則身滅,業煩惱滅故,名之爲解脫。] 因爲了解我和我所並非是自性有的,屬於顛倒識的執著,是可以斷除的;無明可以斷除,由無明所感受痛苦的身軀輪也可以斷減。

   業的根本就是無明愚癡造成,因爲愚癡所執著的是更實的我,而實際上是否定的。由了解沒有真實我(無我)的智慧,可以對治執著有真實我的顛倒識,此二者所執的境是完全相違的,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執著,是互相違害的。由此可知煩惱是有辦法斷除的,無明是顛倒識,以智慧可以破除的。而且意識本身的體性是唯明唯知的,是在無記的狀態,沒有煩惱的汙染,煩惱只是暫時的,所以煩惱是可以斷除的,由於對治力以及意識本身是唯明唯知的體性,所以解脫是可能的。

   在每天作息當中,可以了解貪嗔是相當強的,但也不是每一時一刻都有貪嗔。無明也是如此,雖然力量很強,但也不是有意識就有無明。無明和意識並不是一體的。意識是永遠都存在的,這種唯明唯知的性質,這種能力是永遠都有的,但無明和貪嗔並不是常恒的。當發生意外,可能昏厥,乍看之下好像沒有知覺,好像唯明唯知的能力沒有了,那只是粗分的意識消失了,細分的意識是存在的。在密教裏,分爲暫時的意識,及俱生原始有光明的意識,俱生原始的意識是存在的。我要強調的是,有意識並不一定有煩惱。而且同一個時間,對同一個人,不可能産生慈悲和嗔恨,慈悲和嗔恨是不可能並存的。由於某種執著,會使你得到痛苦,我們稱爲內心的過患,顛倒識也屬於內心的過患之一。不管任何的內心的過患,都一定有一個正對治力,這種對治力,我們稱爲內心的功德,內、心功德的所依處就是意識。例如身功德,身體的特徵,它的所依處就是身體。我們身體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身體的特徵的功德也是有限的,但是意的所依處意識,它是沒有體、沒有形狀、沒有顔色,意識是可靠的,不像身體的續流會斷上 識的續流是不斷的, 永遠都存在的;以前已經串習過的這一切功德,只要再加上一點心力培養,馬上就可以生起。所以上樣慢慢的生起,慢慢的增長,乃至究竟。一時找不出適當的例子,但我相信你們可以體會,所說的內心的功德,是可以經由培養而增長,直到究竟二在法稱菩薩所寫的釋量論裏面解釋得非常清楚。釋量論的第二品很重要,對於爲什麽要解脫,以及解脫的方法叁個正理解釋得非常清楚。雖然究竟的宗義……空性的道理有點差別,但是大致上正理和架構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辯論的時候,必須用到許多釋量論所講的道理。

   [ 業煩惱滅故,名之爲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 所謂業煩惱滅,是正對治力完全消滅業煩惱,才稱爲解脫,並非業煩惱不現起就稱爲解脫。業和煩惱,最主要的是煩惱,煩惱斷滅之後,留下的廢墟稱爲業,業就像爛掉的種子一樣,沒有用處,因爲沒有煩惱可以培養業;煩惱斷了,業就沒有能力了,補特伽羅就從業和煩惱之中解脫。從何處解脫呢?[入空戲論滅]。梵文就是煩惱在何處所斷,在心識的空性當中所斷的;以藏文來講,就是透過空正見的修持,對治煩惱而解脫。真正的解脫,就是在空性當中滅除煩惱,這種滅谛即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滅谛。斷除煩惱的意識的空性,這就是解脫。

   生老病死,及一切痛苦的感受,都是由業所産生的,業是由煩惱所産生的,煩惱是由非理作意所産生的。所謂非理作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你在商店看到一枝筆,只會覺得很好而已,買了之後,對這枝筆的感覺完全不同了,會覺得非常好,再用一下,覺得百分之百的好。又如交朋友,剛開始只是普通朋友,後來慢慢相處久了,變成很好很好的朋友,只要聽到他講話,都會覺得很歡喜。但是有一天吵架了,他只要一叫,可能就會說:魔王在叫、鬼在叫、或是什麽等等。這表示人還是同樣一個人,只是暫時的態度、或說話的方式有所改變,就認爲他是什麽等等,實際上還是同一個人而已。這是非理作意,捏造出來的。所以內心有所感受,首先會看到一切法從那一方面産生的相,第二就執著是真實有,第叁就是非理作意,捏造這是百分之百完全真實有的。由這個捏造之後,産生貪瞠,由貪瞠癡再度輪。非理作意是可以破除的,因爲它的根本是無明,所執著的是從那一方面而産生的,這跟實際上是不符合的,由空正見的道理可以破除。

  [ 入空戲論滅] ,戲論分許多種,在中論禮贊文裏說的戲論八法,這裏不是指這個意思,所謂的戲論是指無明實執,就是自性有的執著,它所執著幻滅的一切法稱爲戲論。這是生起非理作意的主要因素之一,非理作意是因爲看到這些戲論才會去捏造的。戲論就是實執所變化出來的一切現象。

  [ 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 佛陀要讓衆生離苦得樂,讓衆生離開實執的戲論。但是,爲什麽佛陀要講我?假使一下子就說沒有真實的我,他們無法接受這個理念,首先讓他們行善斷惡,所以說善是真實的善、惡是更實的惡二樣他們才會想要真實的去行善,真實的去斷惡。因爲這個目的,佛陀對衆生說,我是有、我是頁實、我是獨立的。對善根成熟、具有上上根的衆生,佛陀會對他們說:諸法無我。對一般人不講諸法有我,因爲會有我執,會覺得我是真實有、是獨立的有;也不說諸法無我,因爲會太執著無我,覺得本來就沒有,會執著[ 無我] 仍是一個獨立的東西存在。因此,佛陀不說有我也不說無我。無我本身是無遮法,空性是無遮法,唯名而安立,是完全的遮擋,沒有任何的成立法,不會隱示任何的成立法出現,不會認爲無我本身是獨立的存在。在末證空性之前,雖然講無我,但在觀想無我當下,仍舊會覺得空性本身是獨立的、其實有的。所以,空性本身並非是用語言可以形容的,所以說[ 諸法實相者,心行語言斷] 。這只能用意識去體會的,並非語言可以形容的,也表示空性是非常難證的。

   [ 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 一切實就是一切法是有的,在般若經或其他經典裏面,通常先講一切的世俗法上些法是有的,再次說這一切法是無自性的。尤其在集論裏,特別以這種方式指導。佛陀先講法是有的、是絕對有的、是完全有的,但在結論的時候,會加一句,一切法是唯名而立的、唯取而有的,這一切是唯有依靠因緣而産生的。所以首先會讓你認識情或者趣、或者善或者惡、或是所斷或是所取等,這一切都是由因産生同類的果。先說完全有的道理,後說這是沒有自性的。[ 一切實] 就是這一切是實在有的,[ 非實] 是指一切的有爲法,在一刹那一刹那轉變當中,是幻滅的。但是都會有一種的執著,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活了四十歲,雖然昨天的你並非今天的你,已經改變了,但是我們老是認爲這是同一個人,所以跟真實的執著是完全相違的,實際上是會幻滅的二 一切會變化的!非夏實的有爲法確實會變化。所以亦實,確實會變化,以我們凡夫及後得位的聖者而言,不管任何法都是會變化的。亦非實,對無漏根本智而言,遠離一切戲論,沒有任何的無常以及有爲法。以無漏根本智而言,遠離這些虛幻的,這些都非真實二些變化的、非真實的有爲法,在凡夫看來有真實的相,認爲是完全獨立的,所以說亦實;但是以聖人無漏根本智看這一切有爲法皆非實,像幻術一樣,都是虛幻的相,所以非真實。

   [ 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 以藏文來講,是[ 非非實非實] ,顛倒過來的,那一個實上刖面有兩個非,後面那個非,再加上實上兩個就有爲法的意思,也就是剛剛二切實非實﹂同樣的道理。因爲這一切都是會幻滅的,所以不是實有存在的真實,稱爲非實。非非實就表示常法,常法也不是自性有的,也不是真實的,所以非非實和非實,都不是真實的。[非非實非實]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說四谛十六行相,同樣的四谛上也有顛倒的十六行相。例如苦谛有四種行相,就是無常、苦、空、無我;苦谛上的四種顛倒行相就是常、樂、淨、我。這四種常樂淨我的執著是顛倒執、是虛妄的;而無常苦空無我的執著是正確的,是不顛倒執,是存在的。但是以無漏根本智,觀察勝義識,以及證空現量而言,這些都非真實。

   [ 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空性具有五 種特徵,第一就是自知不隨他。空性並非可以用語言來形容,即使聖者已如 實了知空性,以現量證得空性,但是無法將所證悟到的如實的跟我們說。所 以要自己證得空性,是無法由他人語言的形容而如實了知工就是自知不隨他。第二是寂滅。空性並非由別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無始以來就存在的,是 原始就有的寂滅。第叁是無戲論。空性非言說境,所以無戲論。第四無分別。藏文是無分別無異,空性並非可以用分別心如實認知體會的。第五是無異。世俗法有許多種,有各種各樣的相,如瓶子、柱子等等,雖然這些法之中有差別相,但是空性是同性異體的,在空性當下所顯現的相是完全一樣的,就像水溶於…

《中觀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寶鬘論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