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活命遍淨律儀▪P5

  ..續本文上一頁經存在的。“病惱、病苦”就是由于四大的變動,四大的不調,因爲由界的變化而生起有膿、腫、瘡、痛等等,這種稱爲病惱。“受”是指苦受,這裏的苦受主要是指由于不善的果報,所生起的身體的苦受。“只是爲了盡量沒有苦”(paramatà),parama就是究竟的意思,在這裏是盡量,盡量沒有苦,就是爲了防禦,爲了斷除一切病苦。

  所以在這裏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我們服藥是已經生了病了,有了病了,我們服藥,是爲了治病,這個就是爲了消除已生起的苦受;第二層,爲了盡量沒有疾病,這個是避免,所以有時候在還沒有生病的時候,我們可以爲了預防疾病,爲了預防生病,我們就可以服一些藥品,乃至到有時候我們可以服用一些有健身作用的,比如說維生素,或者說一些人參等等,這樣爲了補氣,這樣也是可以的,這個是世尊所允許的。因此,我們說到的醫藥、藥品通常有四種:

  第一種,稱爲yàvakàlika;

  Yàva就是直到……期間,kàlika是時間。這裏我們所說的藥,指的是食物,這包括khàdaniya、bhojaniya。

  可以吃的叫噉食,第一種是我們所說的飯,七谷(就是七種谷)所組成的,比如說米飯、粥等等;第二種是那些面製品;第叁種是草糧;第四種是魚;第五種是肉。這五種是屬于古代翻譯成硬食,也翻譯成噉食,義淨律師翻譯成噉食。所以這五種有時候也翻譯成主食,是古印度佛陀在世的時候,那些比庫跟乃至到現在那些上座部比庫,他們就稱爲主食的。

  然後還有另外一種稱爲khàdaniya,就是嚼食,咬嚼的嚼。這種就包括現在的水果、瓜、菜等等,這一類的食品是稱爲嚼食,古代也翻譯成軟食,或者翻譯成副食都可以。

  這兩類稱爲yàvakàlika,就是稱爲時限食,在某一個時段當中允許吃的。雖然這裏稱爲藥,但是它是屬于pi

  óapàtan那裏所設,就是屬于那一類的。

  第二種,是稱爲yàmakàlika;

  Yàma的意思是時分,直譯爲時分,kàlika是時間的的意思,yàmakàlika有時候錯誤地翻譯理解成非時漿,其實yàma的意思是從一天的明相出現到第二天的明相出現,也就是我們現在說整個24小時,這段期間都可以服用的,都可以食用的,並不是一定要在非時所食用的。所以yàmakàlika包括一些果實、一些水果的果汁跟蔬菜的菜汁。這裏的果實是指小果,比如說蘋果、梨、芒果、葡萄、桃子等這些小果。而大果是不允許的,比如說西瓜、椰子、菠蘿蜜、哈密瓜、南瓜、甜瓜這些大果是不能夠在下午榨汁喝的。因此,比庫是允許服用時分藥、時分食,時分藥就是在一天之內都可以服用的。

  第叁種,稱爲sattàhakàlika;

  Sattàha是七天,kàlika是時間,這個是時間的限度,在七天之內可以喝的。這個就包括了生酥、熟酥這兩種酥油,還有油,這種油就包括各種各樣的食用的油,包括動物的油跟植物的油,還有蜜糖跟糖,這五種稱爲七日藥(sattàhakàlika)。

  第四種,稱爲yàvajivika。

  Yàva就是整段時間,j

  vika是生命。所以我們翻譯成盡壽藥、終生藥、盡形壽藥,這種就是包括很多的葉藥、根藥、果藥、種子的藥、鹽的藥、石的藥,也就是我們現在一般上來說不把它當食物的,而把它當藥來用的,這一類的可以吃的用品,包括現在所說的中藥、中草藥、西藥等等。然而,對于比庫來說,如果藥當中比如現在有些中成藥,它加了蜜糖,或者說有些中藥沖劑加了糖,對于比庫來說就變成七日藥。如果沒有加糖沒有加蜜的中藥,乃至它製成中成藥,製成藥丸,它都是yàvajivika,就是稱爲盡形壽藥,這個是比庫只要手受之後,他可以存放終生,任何時候都可以吃的。

  在這裏所說的gilàna-paccaya-bhesajja-parikkhàraü,是指後面那兩種藥,就是我們要省思,當我們吃這些糖、蜜糖的時候,是爲了治病,是爲了療病,當我們服那些藥的時候,包括吃中藥吃西藥的時候,我們也應當正確地省思。如果我們通過正確地省思這些藥品,那麼我們就不會犯有過失。

  同樣地,對于使用我們的袈裟、使用缽食、使用住所跟使用醫藥,都是這麼樣,因此,在我們一般上來說,有兩種省思文:

  一種在使用的當時,必須得省思的,這種雖然說現在這個是記載在《清淨道論》,但是在《經藏》裏面就有提到,在《經藏

  中部》的《一切漏經》(Sabbàsava Suttaü)裏面就提到了我們作爲比庫,應當要省思這些平時所受用的生活用品。因此,對于我們所穿用的袈裟,我們所吃的食物,我們所住的住所、房舍,我們所服用的藥品,要經過如理地省思,如果不如理地省思的話,那麼,如果你是持戒清淨的出家人,你還是犯了“欠債的受用”。

  如果你是持戒不清淨,或者說由于屬于那種無慚無愧的人,那麼那個就是“盜賊受用”,這個是看一個人的資格。如果,既自己持戒清淨,又如理地省思,也就是你已經守好了這條“資具依止戒”的話,那麼,就是等于“繼承受用”。我們在使用自己父親的財産,父親是誰呢?我們的佛陀。

  當大家已經斷盡了煩惱,已經滅盡了一切可愛之因、貪愛之因,那個時候,你使用的一切的資具,都猶如主人使用那樣,那個就成爲是“應”,就是應當的、有資格的、完全般配的所使用的。那麼,這個是對于這種“資具依止律儀”的解說,也就是我們現在已經講了四種戒,就是“別解脫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跟“資具依止戒”。

  所以,通常我們提到的四種遍淨戒,是我們的戒清淨,在戒清淨的基礎上我們再修定,所以提到這四種戒是這裏的戒,其中的pàtimokkhasaüvaras

  la,就是別解脫律儀,是偏重于律的。然而,因爲《清淨道論》裏面,它是以經教法來講的,所以當我們講到“別解脫律儀”的時候,我們只是帶過那對于南傳來說的227條,對于受持的是四分律的話,那它是250條,這是對于比丘來說的250條,這個是屬于“別解脫律儀戒”。

  然而,還有講到那些“行處”,那些“正行與行處”,這些又是屬于經教法的範疇了。然後“根律儀”也是屬于經教法的範疇。還有,我們剛才講到的“活命遍淨律儀”也是屬于經教法的範疇。再接著,這種如理的省思,它的來源並不在于《律藏》,而在于《經藏》,這是在《中部.一切漏經》(Sabbàsava Suttaü)裏面所要求的。因此,《清淨道論》裏即使說到這裏的戒,還是依經教法的方式來分析,來分別的,所以,這個是區別。因此,我們不應當把《清淨道論》當成律典。

  在這裏面所講到的戒律也不是以講律教法爲主的,而是以經教爲主的,到了後面講慧的主要是以論教爲主,所以《清淨道論》裏面分爲叁大綱要:戒、定、慧;戒跟定是以經教法爲主來講的,而又偶爾會涉及到論教法,比如說當我們在講到了根律儀的時候,裏面就是用論教法來分別的;而講到經教法的時候,比如說我們如何把取業處,把取所緣,這些都是依經教法來分的。

  然而,裏面講到那些速行等等,這些又是屬于論教法的範疇,而到了在講修慧的時候,比如說講到五蘊,講到十二處,講到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聖谛,十二因緣這些,其實這些都是屬于經教法的範疇,但是,它又用論教法來解釋。

  因此,我們不應當完全把它分開,而且,本來講五蘊,講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聖谛跟十二因緣,這些是在《經藏》裏面講的,但是它是以論教法來講的。所以,《經藏》裏面也有很多論教法,爲什麼呢?

  因爲,我們提到的五蘊,都是究竟法,是不是?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因緣,這些全部都是究竟法,它已經沒有涉及到人、沒有涉及到有情、比庫、比庫尼這些概念了,所以,這裏還是以論教法爲主,雖然它裏面很多是《經藏》的內容。

  因此,當我們掌握好《清淨道論》裏面所說的義趣之後,我們就更容易來把握,也正是因爲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到,其實《清淨道論》裏面講律的其實是很少的,而幾乎是非常少的涉及到律教,它只是講到在“活命遍淨律儀”裏面,有六種學處是會涉及到律教裏面,但是,裏面只是幾行字,它並沒有廣說,爲什麼呢?

  因爲這些都是基礎,太基礎了,而講到巴帝摩卡(pàtimokkha,波羅提木叉)的時候,它根本就沒有提到任何一條戒條,是不是?爲什麼?因爲這些對于那些比庫來說,這些都是基礎,所以沒必要在這邊重複,它只是依經教法,經分別的方法來把它進行廣說,那如果我們理解了之後,我們就更能夠知道,其實《清淨道論》它的指導修行的那種綱要,跟它是屬于哪一類的教法所攝。

  那好,我們大家今天就學習到這裏。

  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做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Buddh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Dhamm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Sa

  gha§ p

  jemi

  Addhàimàyapa

  ipattiyàjà

  i-jarà-mara

  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佛!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法!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僧!

  切實依此而行,我將解脫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些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些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清淨道論》-活命遍淨律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