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道論》講要
2007年6月講于江西佛學院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X3)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叁遍)
第一講:序品
各位法師、各位大德: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清淨道論》。
《清淨道論》,巴利語Visuddhi-magga。Visuddhi意思是清淨,magga是道,其正確的譯法是“清淨之道”。“論”字是當時了參法師(還俗後叫葉均居士)到斯裏蘭卡留學,在翻譯的時候加上去的。
我們先來談談《清淨道論》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第一節、巴利語叁藏
1.巴利語
上座部佛教,巴利語Theravàda,因其由印度本土向南傳播到斯裏蘭卡、緬甸等地,故稱爲南傳佛教。因爲上座佛教的經典主要使用巴利語,所以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巴利語是佛陀當年講經說法時所使用的馬嘎塔口語,故又被稱爲“馬嘎底語”(Màgadhika,Màgadhã,摩揭陀語)或根本語(Målabhàsà)。
出于對巴利語的尊重,我們也把這種語言稱爲“佛語”(Buddha-bhàsà),即佛陀的語言。這種語言原來並不叫做“巴利”,它只是馬嘎塔語(Màgadhã- bhàsà)或(Màgadhivohàra)。後來這種語言隨著叁藏傳到了斯裏蘭卡跟緬甸,當地的長老們非常恭敬用這種語言記載的經典,因此他們把這種語言也背誦、傳誦下來,一代一代地相傳至今。現在,作爲一名南傳的比庫,他有義務也必須學習巴利語。掌握了巴利語後,他將會發現我們所使用的是佛陀的語言,使用的已經是2600 多年前的語言。雖然這種語言已類似中國古代的文言文、古文一樣,已經不再在生活當中使用了,但是,當我們閱讀巴利經典時,仍然能夠感受到當年佛陀對諸弟子們講經的那一份親切感。
2.叁藏
佛教把佛陀所製的戒律與所說的經典編爲叁藏(Tipiñaka)。ti是叁,梵語叫做tri;piñaka的意思是籠、筐、容器。我們把叁藏稱爲Ti-piñaka,即叁個筐,比喻叁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在北傳佛教,叁藏的次第是《經藏》、《律藏》和《論藏》。但是在上座部佛教裏面,首先是《律藏》,然後才是《經藏》和《論藏》。
爲什麼叁藏要這樣分呢?因爲一個善男子出家之後,首先要學的就是戒律。做爲一名比庫,必須在五年當中通達戒律,他必須通達巴帝摩卡(Pàtimokkha,波羅提木叉),對每一條學處的犯、不犯,犯重、犯輕,違犯了如何忏悔的方法要清楚。一名比庫也必須在五年之內通達22種篇章(khandhaka,犍度)。這些都是作爲一名比庫和比庫尼的義務。如果他通達了《律藏》,懂得了戒律,可以自己獨立生活了,則可在經論方面繼續深造。
第一是《律藏》(Vinayapiñaka)。《律藏》按照內容可分爲《經分別》、《篇章》、《附隨》叁大部分。緬文版編爲《巴拉基咖》、《巴吉帝亞》、《大品》、《小品》和《附隨》五大冊。
《經分別》是對比庫和比庫尼兩部戒經——《巴帝摩卡》的解釋,其中解釋《比庫巴帝摩卡》的部分稱爲《大分別》(Mahàvibhaïga); 解釋《比庫尼巴帝摩卡》的部分則稱爲《比庫尼分別》(Bhikkhunã- vibhaïga)。
《篇章》(Khandhaka)又分爲《大品》(Mahà-vagga)和《小品》(Culla-vagga)兩大部分,《大品》有10篇,《小品》有12篇,共22篇。
第二是《經藏》(Suttapiñaka)。在巴利佛教裏面,《經藏》分爲五部:
第一、《長部》(Dãghanikàya)。dãgha是長;在這裏是指篇幅長的經文。nikàya是部類、分類,有時“部派”也可以叫做nikàya。《長部》一共收錄有34部經。
第二、《中部》(Majjhimanikàya)。majjhima是中等;在這裏是指篇幅長短適中的經文。《中部》一共收錄了152部經。
第叁、《相應部》(Saüyuttanikàya)。saü是在一起,yutta是已結合的,Saüyutta爲相應;在這裏是指按內容分類的經文。《相應部》一共收錄了7762部經。
第四、《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aïguttara是由二個字組合在一起:aïga是支、部分,uttara是上面。把Aïguttaranikàya翻譯成增支部,是由于該部是一法再增上一法,再增上一法,用增一法來編輯這部經典,所以稱爲《增支部》。《增支部》一共收錄了9557部經。
第五、《小部》(Khuddakanikàya)。khuddaka直譯爲小,含有雜碎、瑣碎的意思。比如說“雜碎戒” (khuddanukhuddaka sikkhàpadaü)又叫做微細戒,直譯爲“微細又微細的學處”。因爲該部經典包括詩偈、論文、故事類等,內容龐雜,風格各有特色,故名。《小部》一共收錄了15部經,如《小誦》、《法句》、《自說》、《如是語》、《經集》、《長老偈》、《長老尼偈》、《本生》、《義釋》、《無礙解道》等。
因此,上座部佛教的經藏一共有五部,依次是《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
第叁是《論藏》(Abhidhammapiñaka),又作《阿毗達摩藏》。一共有七部論:
第一、《法集論》(Dhammasaïgaõã)。saïgaõi是聚集、彙集,把種種究竟法集合在一起。
第二、《分別論》(Vibhaïga)。vibhaïga是分別,分析法。
第叁、《界論》(Dhàtukathà)。
第四、《人施設論》(Puggalapa¤¤atti)。討論不同人的概念。
第五、《論事》(Kathàvatthu)。該論是在阿首咖王(Asoka,阿育王)時代才出現的,爲Moggaliputta Tissa(古譯目犍連子帝須)大長老在第叁次結集時所造。
第六、《雙論》(Yamaka)。yamaka的意思是成對,雙的。
第七、《發趣論》(Paññhàna)。以二十四緣來討論一切的究竟法。
這些是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語叁藏。
第二節、叁藏義注
1.叁藏義注
在巴利語叁藏之外,還有一套相當完整的叁藏義注。當巴利叁藏阿首咖王時代由印度傳到斯裏蘭卡的時候,對叁藏的注釋也以口傳的方式一並傳到了斯裏蘭卡。斯裏蘭卡的長老們用古印度的馬嘎底語,也即是後來被稱爲巴利語的語言傳誦叁藏,但卻用自己的本土語——新哈勒語(Sinhale,僧伽羅語)保存這些注釋。後代的蘭卡長老們又將這些叁藏的注釋不斷充實、整理爲“義注”(Aññhakathà) 。
叁藏都有義注。其中,對《律藏》的義注爲《普端嚴》(Samantapàsàdikà) 。兩部《巴帝摩卡》的義注爲《疑惑度脫》(Kaïkhàvitaraõi)。
對于《經藏》,《長部》、《中部》、《相應部》和《增支部》都有義注。《小部》的《法句》、《本生》也有很大部頭的義注,這兩部義注多數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的。另外還有《小誦》、《經集》等的義注。
在《論藏》裏面第一部《法集論》(Dhammasaïgaõã)的義注是《殊勝義注》(Atthasàlinã)。《分別論》的義注叫《去除愚癡》(Sammohavinodanã)。其他五部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跟《發趣論》只有一本義注,叫做《五部論注》(Pa¤cappakaraõa Aññhakathà)。
這是流傳于巴利語上座部佛教的義注。
大部分的義注,包括我們將要討論的《清淨道論》,都是佛音 尊者(âcariya Buddhaghosa)翻譯和編集的。有些學者認爲這些義注是由佛音尊者寫的,然而,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義注是由他翻譯並編寫的。
只要我們直接閱讀義注的巴利原文,將會發現佛音尊者經常提到一些古注的名字,比如Mahàññhakathà(大義注)、Kurundã(古倫地注)等古代的注解。這些古代的義注在佛音尊者之前都是以新哈勒語(Sinhale,僧伽羅語)記載的,當時只有斯裏蘭卡的大長老和僧人們才能閱讀。公元五世紀,佛音尊者從中印度菩提場(Buddhagayà)去到斯裏蘭卡的大寺(Mahàvihàra)之後,才著手對這些古注進行整理,重新翻譯爲馬嘎底語,編輯成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巴利叁藏的義注。
2.義注的重要性
我們在閱讀經典的時候,大部分的經典文句通常都是相當簡明扼要的。因爲目前我們看到的經典並不是當年佛陀親手寫出來,而是經過後來結集的。結集就必須有結集的方法和一套傳誦的規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經典就有點類似…
《《清淨道論》講要 第一講:序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