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會議記要的形式,經典文句很多是非常簡略的。
比如談到緣起時,佛陀經常會這樣說:
ßAvijjà paccayà saïkharà, saïkhàra paccayà vi¤¤àõaü, vi¤¤àõa paccayà nàmaråpaü, nàmaråpa paccayà salàyatanaü, salàyatana paccayà phasso, phassa paccayà vedanà, vedanà paccayà taõhà, taõhà paccaya upàdànaü, upàdàna paccayà bhavo, bhava paccayà jàti, jàti paccayà jarà-maraõa-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àyasà sambhavanti. û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悲、苦、憂、惱産生。”
經典裏面通常都是以這樣一句套語出現的。如果我們在閱讀這些經文的時候不加留意,會以爲這些只是在說教或者在陳述一些基本概念,然而佛陀說法並不是爲了創造名相或者講一些抽象的思辨。佛陀講的法都是爲了斷除煩惱、導向苦的究竟寂滅。在講到緣起的時候,也是爲了導向滅苦的。然而,如果我們只是從經典裏面看到這一段話,將很難理解無明如何緣行,行如何緣識,識如何緣名色,名色如何緣六處,六處如何緣觸,觸如何緣受,受如何緣愛,愛如何緣取,取如何緣有,有如何緣生,生如何緣老,死,愁,悲,苦,憂,惱。
我們必須明白,佛陀在世的時候,其實有一套很詳盡的修行方法。我們不能夠認爲聲聞乘就只學四聖谛,緣覺乘學緣起,菩薩乘學六度萬行,我們不能夠這樣理解!緣起屬于四聖谛的其中一個部分,不能把它與四聖谛分離開來討論。
我們的身心,在經藏裏面通常稱爲“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跟識取蘊。在《阿毗達摩》又把它們歸類爲色法、心法、心所法,或者也稱爲名色法。這裏的名色也就是十二緣起支裏面所說到的名色法。它們構成了我們所謂的身心、生命,所謂的人:男人、女人等等。要透視五蘊,解脫煩惱,還必須得追因,找到五蘊的因,名色法的因。名色法的因就是緣起。
佛陀在世的時候,緣起法是每一位比庫都應當修習、實踐的。然而,阿難尊者在第一次聖典結集的時候,不可能把佛陀所說的細節內容都講出來。因此,即使佛陀在世的時候,已出現有很多相當于義注、相當于注解佛陀教法的經典,但這些經典也被收錄進經藏。
比如收錄在《長部》的《等誦經》、《十上經》,《中部》的《正見經》、《大象迹喻經》、《谛分別經》等,都是沙利子(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講的。在經藏《小部》裏還收錄了一部沙利子尊者所講的《無礙解道》(Pañisambhidà-magga),這部經典非常詳細地講解了禅修的方法,修習觀智的方法。《清淨道論》提到的十六種觀智,來源就是在《無礙解道》。
佛世時聖弟子們對佛法的注解、闡釋也可以編進經藏,例如剛才提到的沙利子尊者所說的《谛分別經》等,阿難尊者所說的《八城經》、《瞿默摩嘎藍經》等,也都被收錄進《經藏》。
在佛陀的衆多弟子當中,最擅長解釋佛陀簡略說法的大弟子就是馬哈咖吒那(Mahàkaccàna,摩诃迦旃延)尊者。馬哈咖吒那尊者能以其敏捷的思維和精致的分析,解釋和論議佛陀的簡要開示。正因如此,佛陀稱馬哈咖吒那尊者爲“對簡略說法能詳盡分別法義第一。”(Etadaggaü, bhikkhave, mama sàvakànaü bhikkhånaü Saïkhittena bhàsitassa vitthàrena atthaü vibhajantànaü yadidaü Mahàkaccàno”ti.)(A.1.197)在巴利經藏中,至少收錄有八部是他廣解佛陀略說的經典,如《中部》的《蜜丸經》、《馬哈咖吒那賢善一夜經》、《總說分別經》等。馬哈咖吒那尊者解釋佛說的風格,成爲後期巴利義注的濫觞,同時,他也被視爲義注的鼻祖。
當佛陀入滅之後,諸聖弟子們對佛陀教法的解釋就不能再編入經藏了,這一類對叁藏的解釋就編集爲義注(Aññhakathà)。義注也就是對經典的解釋,以及對實修的指導。如果我們抛開義注去閱讀經典,經典通常會變得晦澀難解。
3.對義注的兩種看法
在上座部佛教裏面,對待義注的看法基本上可以分爲兩種:
第一、依照傳統。這種做法在整個緬甸跟斯裏蘭卡的許多僧團依然被嚴格地遵守著。按照這種傳統,在解釋經典、講經說法時候,比庫們都會先背誦一段經文,再依照義注的意思講解,然後再結合具體的實修,或者根據信衆們的根基,對經義進行分析闡明。
緬甸整個僧團對義注的尊崇和重視可以說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大長老們在講經開示的時候,都離不開義注。如果我們看緬甸的大師作品,無論是雷迪西亞多的或帕奧西亞多,都很嚴謹地依照叁藏以及義注來講經說法,然後再結合實際來指導禅修者進行禅修實踐。
第二、側重經驗。目前在泰國有某些比庫的講經方式就比較少依照義注。例如泰國森林派許多阿詹、禅修老師們所講的開示,很多都是從自己的實修實證中流露出來的,他們通常會把經典的法義結合自己的經驗來進行解釋,很貼近生活,也很貼近人心;學術的味道和嚴謹的風格反而不濃。
當然,現在也有許多佛教學者,甚至部分僧人都認爲義注是佛音尊者所寫的,他們甚至批評義注偏離了佛陀的本意。然而,有一項不容否定的事實是:蘭卡的大寺是很保守傳統的佛教部派,如果佛音尊者是個信口開河、標新立異的人,那麼,不但他的著作不可能得到大寺僧衆們的尊重,就連他本人能不能居住在大寺都成問題。我們只要反觀那些否定義注的人,當他們在闡釋經典時,到底是依據傳統,還是依據自己的經驗和主觀理解呢?否定義注只是背叛上座部佛教傳統的做法!
因此,目前上座部佛教在禅法教授和經論教學方面,大致形成兩大流派,一個流派是依照義注、依照傳統,另一流派是依照經驗。
那我們應該怎樣來看待叁藏的義注呢?畢竟義注是佛弟子們的作品,如果把它們當成佛說,當成聖典,那是不太妥當的。但是,如果因爲它們是弟子所說,就完全抛棄、加以否定,這又是另外一種極端。我們學習一種語言,除了教材之外,還需要借助許多的工具書、參考書,例如詞典等等,因爲這些工具書多數都是語言學家們編寫的。如果有人因爲工具書、參考書不是教材而嗤之以鼻,他能不能學好這門語言是很成問題的。因此,我們應當如此看待叁藏的義注:巴利叁藏是聖典、是權威,而義注則是對叁藏聖典的最權威解釋。
第叁節、《清淨道論》與義注
剛才我們大概地介紹了上座部佛教的叁藏以及義注,現在再回到我們討論的《清淨道論》。我想請大家回答一下:《清淨道論》到底屬于叁藏還是屬于義注呢?
(答:義注。)
對,屬于義注!在巴利傳承裏面,從來都沒有把《清淨道論》當成是叁藏的一種。雖然中文將它翻譯成《清淨道論》,但這裏的論並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律經論的論,如果將它稱爲《清淨道注》可能會更精確一點。它的書名巴利語叫Visuddhimagga,Visuddhimagga就是“清淨之道”。
在學習《清淨道論》的時候,我們將會發現它有這樣的特點:《清淨道論》有很大篇幅是在對所引述的經典進行解釋,特別是在後面講慧學的那一部分,幾乎都是長篇大論地摘錄或者抄錄,把經藏和論藏的義注整編在一起。因此,我們可以把《清淨道論》稱爲藏外經典,它的性質既不是經藏也不是論藏,而是義注。
如果我們深入地學習《清淨道論》,將能明白《清淨道論》確實是一本禅修的手冊。透過《清淨道論》,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實修的方法、詳細的禅修指示,都很完整地保留在目前以巴利語爲載體的叁藏義注裏面。然而無論如何,巴利義注不能偏離叁藏而講,不會天馬行空地瞎扯,其特點基本上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後再解釋其意思、含義。比如我們看“入出息念”這一章的時候,就會知道這一章是依照《長部·大念處經》或者《相應部》的《入出息相應》中的經文來講的。佛陀說:
“諸比庫,于此,比庫前往林野,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閑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我們在《清淨道論》裏面可以看到對這一段經文的逐字逐句的解釋。這種解釋方法就是巴利語佛教傳統裏面對經文的解釋方法。因此,我們可以把《清淨道論》視爲是對整個巴利叁藏以及義注中有關戒定慧禅修次第的整編和結集。如果我們閱讀了《清淨道論》之後,再去看其他義注,會發現有很多內容在其他的義注裏面也有,《清淨道論》只是把它們選編出來而已,相當于精選或者選集,義注的選集。因此,在斯裏蘭卡的史書Mahàvaüsa(大史)稱它爲叁藏以及義注的精要。
第四節、《清淨道論》的地位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統,佛陀的教法可以分爲叁大類:
1. pa…
《《清淨道論》講要 第一講:序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